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722800000007

第7章 生命密码——细胞的生命历程(2)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

细线期:第一次分裂开始时,染色质浓缩为若干条细长的细线相互缠绕首尾难分,无法计数。此时染色体已在分裂周期的S期复制。每一染色体已有两个染色单体,但在细线期的染色体上还看不出双重性。

偶线期:染色体的形态与细线期没有多大变化。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吸引而发生配对,先由两端开始,渐次到中部。这种配对是专一性的。此时期很短,往往不易找到。

粗线期:配对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加粗。可以数到单倍数目的染色体数,即原来是2个染色体,经配对后形成几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二价体。每个二价体有两个着丝点。由于每个染色体早已复制为二,所以配对的每对染色体──二价体,实由四个染色单体所组成,故也称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节段互换,从而导致杂合体基因之间的交换与重组。

双线期:染色体缩得较短较粗。二价体中的两个同源染色体开始相互排斥而分开,有时能清楚地见到四分体的各条线。不过在染色体发生互换的地点仍然连在一起,构成交叉结,是染色体发生交换的结果。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点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交叉移端化,或简称端化。

终变期:双线期到终变期的过渡表现为染色体继续缩短和交叉移端。典型的终变期,染色体达到高度的浓缩,同源染色体仍有交叉联系着,所以仍为n个二价体分散在细胞核中。此时染色体计数最为方便准确。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

6.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

在动物中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后形成四个精细胞,随后精细胞经过精子形成的变态发育过程,排除大部分细胞质,内部发生一系列变化,成为精子。成熟的精子形似蝌蚪,分头、尾两部。头内有一个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有顶体覆盖。顶体实质上是一个很大的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如顶体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酶等。

通常一个精子的发育成熟,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过程是在睾丸曲细精管内进行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精原细胞增殖分裂期

精子的最原始阶段称精原细胞,是产生精子的干细胞,位于曲细精管的生精上皮。最初,精原细胞以有丝分裂的形式增殖,1个分裂为2个,2个变成4个。经过6次分裂后,1个精原细胞增殖为64个,此时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2)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为精子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继续分裂。不过这次是减数分裂,也就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但是与精原细胞的增殖分裂不同,因为细胞核内染色体未发生复制。所以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携带原来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其中包括一条性染色体。细胞体积也较初级精母细胞为小。

紧接着这个过程,次级精母细胞又进行了一次成熟分裂,成为两个精细胞。结果,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4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携带单倍数目的染色体。此时,一个精原细胞就变成了256个精细胞。

(3)精子形成阶段

在上述细胞分裂的同时,精子细胞已逐渐移动接近曲细精管管腔。这时精子细胞仍在继续发育,只是不再进行分裂,但在形态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而成为有头、有尾的精子,并进入管腔内。这时精子在睾丸内的发育过程就完成了,大约历时64天。在精子的形成过程当中,位于曲细精管上皮的支持细胞起了重要的支持、保护和营养的作用。支持细胞还分泌一种与雄激素特异结合的球蛋白,因而使曲细精管内雄激素浓度大大高于血中浓度,生精细胞在这种适宜的微环境中才得以分化成精子。

精子随后沿曲细精管进入附睾,在附睾头停留大约2~3周,才能发育为最终具有运动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

所以从一个精原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的精子约需90天的时间。

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因为卵细胞赋予了重要的使命,要和精子结合,为以后胚胎的发育提供了营养。

第二节生命的尽头——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长生不老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汉武帝以及许多皇帝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求“不老药”,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三国时代着名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不朽诗句。意思是说,神龟、飞龙之类动物,虽然寿命很长,但终也有衰老、死亡的一天。的确,衰老作为生物发育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个体都逃脱不了的。以人为例,据学者研究,即使引起死亡的所有疾病因素都完全消除了,寿命的极限也只有120多岁。那么,衰老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竟会如此顽固地降临到每一个有生之灵呢?

1.衰老的秘密

现代科学对于衰老难道就束手无策吗?为了解开这一疑团,科学家曾经进行了不倦的探索。

人体软组织的结构细胞,叫做成纤维细胞,如果把它放置在玻璃器皿中培养,那么它将不断生长和分裂,直至细胞群达到汇合状态为止。即在整个培养物的表面覆盖一层有一个细胞那样厚度的细胞群时,才由于“接触抑制”而停止分裂。

这时如果把细胞从“母培养瓶”中取出来,分成均等的两半,倒入两只装着新鲜营养基的培养瓶中,那么它们将继续分裂,一直到重新汇合为止。很明显,这时细胞总数又增加了将近一倍。如果继续分裂、培养,这幕戏还将继续演下去。

那么,如果我们不断及时地调节细胞密度,更换培养基,使细胞永远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它是不是会生生不息、永远分裂下去呢?

过去人们曾以为细胞分裂就是一种更新过程,新的子细胞充满了青春活力,于是“常分(裂)常新”,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将可能绵延永存。但是实验事实却推翻了这种天真的想法。这项实验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医学中心进行的。科学家发现,在培养中,不管照料得多么细致,人类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分裂能力总有一个固定的限度,即在7~9个月时间内,胚胎细胞只能进行50次左右的增殖,而不可能更长久地分裂下去。当细胞分裂到接近50次的极限时,它将会出现许多典型的衰老征象。例如,到达汇合状态所需的时间大大延长了。接着,不管培养物更换多么频繁,或者培养得多么长久,都不可能再度达到汇合状态。

最后,那个无情的时刻终于不可避免地降临了——细胞经过各种各样的退化,将无法阻拦地逐渐死亡。

为了证明这种趋势是细胞本身内在性质引起的,学者们又设计了一项非常聪明的实验。

妇女的性染色体是XX型,男人是XY型。在显微镜下,3种细胞是可以区别开来的。现在科学家将已经分裂过10代的雌性细胞,与同等数量已经分裂过40代的雄性细胞混合在一起,以单独培养的雌性细胞(也是已分裂过10代)和雄性细胞(已分裂40代)作为对照。这样3种细胞,都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培养,经过20代以后,再拿来仔细检查。结果发现,混合培养皿中,所有雄性细胞都死亡消失了,剩下的是清一色雌性细胞。对照组(单独培养)的情况也完全一样,那瓶雌性细胞还在继续分裂,而雄性细胞则早已全部死亡。这个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它告诉我们:雄性细胞之所以“全军覆灭”,是由于自身先天特性所引起的。因为它的增殖世代已大大超过50代(40+20),累积起来的衰老伤痕,使它必然地趋于死亡。而从雌性细胞能够继续分裂的事实中看出,培养技术是并不存在什么失误的,因为这样的话,雌性细胞也会同样遭殃。由此可见,成纤维细胞分裂的代数确实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是由细胞本身某种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至少目前还无法用人为方法进行补救。

有人做过一次试验,把分裂了20次的成纤维细胞冷冻起来,融化之后,发现它只能再分裂30次。据说有一株细胞标本,在液态氮中保藏了13年,竟仍然记住自己的身世,解冻之后还是在原有基数上继续分裂。这一事实似乎暗示我们,细胞内有着一个神秘的生物钟,它在非常认真地记载着自己的分裂里程。其实,对不同物种寿命作一番比较,也可以看出同样的趋势来。例如,学者发现,那些长寿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分裂世代数往往比较多,而短寿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分裂代数则相应较少。

例如,老鼠的成体纤维细胞只能分裂18次,成体寿命只有3年;鸡的成纤维细胞能分裂25次,最高寿命是30年;人类的成纤维细胞可分裂50次,最高寿命为100年;龟的成纤维细胞可能分裂110次,最高寿命则长达170年;如此等等。这些事实都在明确地告诉人们,个体寿命和细胞寿命是密切相关的。不过这种联系也并不总是那么死板。

据科学家研究,人体中的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像成纤维细胞那样快速重复增殖的组织,如皮肤、造血组织和肠内皮细胞等;另一类是专门化的组织,像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肌细胞、感觉细胞等,它们在成熟之后很少再度分裂。根据老年学者的意见,最重要的衰老变化,往往不是发生在快速分裂的细胞内,而是发生在高度专门化的细胞内。在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分裂细胞还没有达到分裂终点之前,就可能由于专门化细胞的老朽而导致生命整体的衰老和死亡。

当然,不管专门化细胞也好,分裂细胞也好,随着时间的行进,它们都必然地趋向衰老,而且衰老的本质也是基本相同的。学者观察到,成纤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其生理形态常常会发生微妙变化,像食物利用效率、遗传物质的修复能力、酶的活性、胞器的形态等,都会和上一代有所不同。这种逐渐积累的变异,也许就是所谓衰老的表现吧!那么是不是有办法“制止衰老”或者实现“返老还童”呢?

虽然这是一个带有幻想的问题,可是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典型。

临床表明,有两种动物细胞增殖的后裔是能够逃避衰老和死亡的,这就是癌细胞和生殖细胞。

大家知道,通过卵子和精子结合,产生结合子,犹如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那样,一切都从头开始,于是完全恢复了原始活力。人们设想,精卵融合时,可能通过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使细胞生物钟的程序拨回到生命的零点上来,于是整个发育步伐就焕然一新了。

2.细胞衰老的特征

(1)形态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胞皱缩,膜通透性、脆性增加,核膜内折,细胞器数量特别是线粒体数量减少,胞内出现脂褐素等异常物质沉积,最终出现细胞凋亡或坏死。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2)分子水平的变化

衰老细胞会出现脂类、蛋白质和DNA等细胞成分损伤,细胞代谢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DNA:复制与转录受到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

②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

③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