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物的演化:进化
7723700000010

第10章 知识小霸王——进化有问必答(2)

根据这种实验结果,1987年初威尔逊等人提出,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在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多达上万人的群体中的一个,这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堪称“世界母亲”,大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他们生活的非洲家乡,在世界各地“四海为家”,代替了当地的土着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有些西方媒体为了吸引读者,还采用《圣经》中的说法。在介绍这种理论时,把这个非洲妇女叫做“夏娃”。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夏娃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后,立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遗传学家中有不同的意见,古人类学家中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热情支持,有人激烈反对。现在这种争论还在继续着。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双方的根据都还显不足。我国现有的考古研究资料,支持多地区起源说,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发掘工作,发现更多的化石,来证实这种理论,这项工作路途漫漫!

第四节现代人还在进化吗?何以见得?

我们以前讲的种种问题,相比于将要讲到的这个问题还都与咱们的关系不太密切,那我们将要讲到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现在的人是否还在进化?我们一般讲的人类进化,是讲原始的、早期的人类怎样进化到现代人的过程,不涉及现在的人的进化,那么,现在的人是否还在进化?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人类身体形态的变化

众所周知,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人类体质形态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发展成现代人后,形态结构已经基本上定型,变化微乎其微,如身高有微小的增加,牙齿的数目在减少。现代人上下颌一般各有16颗牙齿,总共是32颗。

但有人上颌或下颌的第三臼齿、甚至上下颌的全部第三臼齿,终身不再萌出,所以总共只有30颗甚至28颗牙齿。我们脚的小趾节有减少一节的趋势;我们肋骨的最下一对,即第12肋,显得很短,也有消失的趋势,脑的结构可能更加精致,但是这些都是很缓慢的过程。

现代人的进化主要表现在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方面。

2.工具是人类肢体和感觉器官的延伸

先来说说人的体外进化,人类的重要性之一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各式各样的工具,刀、斧、风车以至舟、车、飞机等,都是人的肢体的延伸,从而大大提高了功效。力学和相应的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肢体的延伸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人脑要发挥作用,需要不断获得外界的信息。而外界信息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特别是作为视觉器官的眼睛,更是任务繁重、功不可没。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五花八门的感觉器官辅助工具不断出现。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使人的视力越出了银河系;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使人的视力深入到微观世界。光学、声学、电磁学等领域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感觉器官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人的感觉器官在体外的延伸。另外人通过认识自然来改造自然,而认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感觉器官在体外的延伸来改善知觉能力。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可接收的信息潮水般增加,其功效也愈来愈大。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快速更新,更是开辟了人工智能的道路,达到了人脑在体外的延伸,即将推出的崭新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它能看、听、说、画,使用有限的自然语言与人们交换信息。

3.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

这里要特别说说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又补充了人类智能的不足。电脑并不是人脑,但却是人脑的延伸。人类发展到今天,电脑就愈来愈成为人脑在功能上不可分割的辅助物,以至我们终于成为受人脑和电脑一起控制的人。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感觉器官有获取信息的功能,而感测技术则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伸;传导神经网络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思维器官的人脑有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计算机技术则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伸;效应器官有转化和利用信息的功能,而控制技术则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伸。于是,所谓信息技术的整体,它所延伸的正是人的智力功能。在应用电子计算机的条件下,一部分脑力劳动得到了解放,一些复杂的或繁重的脑力劳动通过简单地按电钮进行操作来搞定。人工智能愈发展,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程度就愈大,人对体外工具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愈大,而人的自然存在、状态和器官的独立性也就愈小。

4.人的思维与思想在进化

接下来我们说说人的精神进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引起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这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进化。思维方式的演化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人的精神进化的两个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方式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显然也在发生变化。

与个体农民劳动和手工业劳动的水平相适应,是以狭隘的经验,尤其是个人的经验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上,中国古代和希腊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虽然强调对自然界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说起来到底还是模糊的和笼统的。而在工业革命的条件下,以功利主义的思维为中心,一切只顾眼前利益,走向各种极端,因而生态平衡受到工业的破坏等。从15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开始兴起,与这时机械的发展相适应,分析型的思维方式居于主导。分析方法包括实验、解剖和观察,把自然界的细节从总的自然联系中抽出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这种撇开总体的联系来考察实物和过程,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但它在深入的、细节的考察方面比古代哲学前进了一步。

历史的列车到达了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获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能量转化定律、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提出,使人类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到20世纪中期,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为系统思想提供了定量方法和计算工具。

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型化、复杂化和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空间距离缩短,时间效果增加,速度加快。

与此相对应,人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其特点是综合性思维得到了重视,优先考虑整体、整体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人的思维方式的进步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人类思维和理智方面进化的延续,也是现代人的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思维的进化,懂得和谐,人类开始积极保护环境。

第五节冷血动物为什么能长期不吃却不死?

据有关报道,人如果不吃食物,活不到两个月,而鳄鱼不进食却能活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脊椎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大多数都具有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而鱼类、水陆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大多数的体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接近,因而属于变温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