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
7733000000030

第30章 参考文献(4)

[92]方媛,祝蓓里.初中生对体育课堂动机气氛的认知与内部动机\自我效能及体育成绩的关系.心理科学,2000(2):236-237.

[93]高凤华,高岩松,郭建明.体育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中国学校体育,2005(1):68-69.

[94]胡春兰.论休闲与休闲体育.体育与科学,2003(3).

[95]胡红,李少丹.大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调查与评价.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169-171.

[96]海胜华.大众传播影响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13-16.

[97]姜迪.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之我见.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7(4):83-85.

[98]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57-61.

[99]李晓东,彭刚.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

[100]卢婵.成就动机与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之关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88-91.

[101]梁若雯,于可红.浙江省高校高年级学生休闲体育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11):27-36.

[102]马乃欣.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主体作用机制分析及其培养对策.山东体育科技,2004(2):54-56.

[103]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04]毛荣建,晏宁,毛志雄.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752-755.

[105]牛伟.谈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转变.安徽体育科技,2004(5):87-88.

[106]钱家华,季浏.运动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动机.安徽体育科技,1994(4):60-63.

[107]邱亚君.基于文化因素的中国女性休闲限制模型构建.中国体育科技,2007(4):10-14.

[108]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体育科学,2008(1):71-75.

[109]孙延林,等.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3):10-14.

[110]苏家文,赵少雄.海南大学生休闲体育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琼州大学学报,2005(5):67-69.

[111]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体育科学,2005(12):76-83.

[112]王甡,司亮,王喆.开发我国休闲体育市场初探.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74.

[113]王赳.对欠发达地区女性休闲的调查分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30-32.

[114]王晓燕.体育榜样对锻炼参与的影响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193.

[115]王小波.女性休闲——解析女性的新视角.浙江学刊,2002(5):201-206.

[116]吴超.我国女性休闲初探.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4):19-22.

[117]王进.体育活动中动机的动态研究.体育科学,2008(2):前沿动态.

[118]姚大义,高力翔.南京市老年人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体育与科学,1996(4):22-24.

[119]徐赟.大学生体育动机类型浅析.固原师专学报,2004(3):64-66.

[120]许丽.推动职业女性休闲运动之探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5(12):10-12.

[121]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94-99.

[122]于可红,梁若雯.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中国体育科技,2003(1):23.

[123]周莹.中、日、韩居民闲暇体育活动倾向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1:43.

[124]于可红,钱利安.浙江省金融系统职工参与休闲体育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9-31.

[125]尹章豹,等.不同年龄性别学生健身运动参与动机的探讨.安徽体育科技,2004(5):82-84.

[126]俞爱玲.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0):110-112.

[127]俞琳.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研究.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05.

[128]袁继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休闲运动.四川体育科学,2005(2):89-91.

[129]严美萍,李林.体育教学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3):52-53.

[130]俞琳.上海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研究.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05.

[131]周兵,等.休闲体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2]周喜华.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初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3]张明英.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134]张淼.昆明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动机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35]周星.大学生日常休闲活动的动机与障碍.中国青年研究,2005(8):80-83.

[136][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7][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昆明:云南出版社,2000.

[138]卡尔·安德森,等.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9]曹湘君.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140]鲍冠文.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41]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2]林志超,季克异.余暇体育.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43]周兵,等.休闲体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45]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6]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48]郭德俊,李燕平.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9]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0]范克新.社会学定量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1]杨国枢,文崇一,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