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17

第17章 流行病学与社区护理(4)

第三节社区常用健康指标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维持社区健康,其首要步骤就是调查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和易出现该健康问题的人群。也就是利用统计学指标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发现人群中的健康问题,拟定健康计划,评价健康服务效果。社区护士可以利用各种社区调研获得的资料,计算、分析、评价这些健康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社区健康问题,确定社区内执行健康活动的优先次序,以促进人群的健康。以下是评价社区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

一、人口统计指标

1.人口总数人口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某特定时间存活人口的总和。人口总数的确定只能通过人口普查获得,人口普查能提供最基本的人口总数和相关的人口学资料,在非普查年间人口总数用某一时期平均人口数来代替。理论上,平均人口数应该等于某一时期内各时点人口数的平均值;但实际上只能通过计算平均人口数的近似值,即年初人口数和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

2.人口动态人口动态包括自然变动(如生育、死亡)和机械变动(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及自然变动有明显的影响。生育、死亡及寿命等统计指标是分析人群健康水平的基本资料。

(1)出生率出生率(birth rate)指每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数,说明一个地区人口的生育水平。出生率的高低受到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和生育能力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育龄妇女比重大、已婚率高、生育能力强的妇女多的地区,人口出生率必然较高。

式中:k 是比例基数(k = 100%,1000%),比例基数主要根据人们的习惯用法而定,一般应使计数结果至少保留一位整数。

(2)生育率生育率(fertility rate)是反映育龄妇女生育强度的相对指标,以15~49岁有生育能力的育龄妇女为观察对象,包括普通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和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消除了地区间育龄妇女中年龄构成的差异,因此比出生率更能准确地反映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

(3)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指按某地某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乘以年龄组组距后累计相加。总和生育率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需要经过率的标化便可以直接比较,综合说明各年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

(4)计划生育率计划生育率(planned fertility rate)指出生婴儿中,符合计划生育要求而出生的婴儿所占的百分比,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一项指标。

(5)死亡率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又称粗死亡率、总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群健康状况的重大变化。

全因死亡率是一种总率,是一种粗的、未经调整的率,受人口构成的影响较大。死亡率如果按照不同特征分别进行计算即称为死亡专率,如年龄别死亡率、疾病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等。

1)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是指1年内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人数与全年活产数的比值。婴儿死亡率是年龄死亡率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特别是妇幼保健水平最敏感的指标。

2)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是妇幼保健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3)围生期死亡率围生期死亡率(perinatal mortality rate)是产科围生期保健评估用的重要指标。

4)5岁以下儿童死亡专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专率(child mortality under age five)指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总数的比例。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容易获得,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也很高,因此有时候采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来反映婴幼儿的死亡水平。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专率= 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5)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是妇幼卫生和产科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

6)某病死亡专率某病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of disease)是用于评价各种疾病对该地区人民健康危害程度和防治效果的主要指标。

7)年龄(性别)死亡专率年龄(性别)死亡专率(gender‐specific death rate,age‐specificdeath rate)是指按年龄(性别)分组计算的死亡率。

8)死因构成比死因构成比(proportion of cases of death)是用于观察造成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按顺序列出前10位主要死因,以观察其动态变化。

9)平均期望寿命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是分析评价人群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寿命表法推算。

二、疾病统计指标

1.发病率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内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发病率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一定时期可以是年、月、旬,通常以年为单位,称为年发病率。某病新病例数并不等于人数,如1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1次以上的同种疾病,如某人在1年内可能发生脑卒中2次,这时就应该计为2个新发病例。同期暴露人口数即平均人口数,可以用同年年初人口数和同年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来表示,也可以用观察期间中期的人口数来表示。

2.罹患率罹患率(attack rate)是指人群一次性或短时期内暴露于致病因素中的发病74率,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3.二代罹患率二代罹患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又称继发率,指某些传染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是衡量传染性疾病传播能力强度的指标。

4.患病率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是衡量某一时点或某一期间内人群中某种疾病病例数的指标。对于病程较短的疾病几乎没有特殊意义,但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常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医疗设施规划、医疗质量评价和医疗费用的投入提供科学的依据。患病率也常用来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防治效果及疾病分布等。

时点患病率在理论上是无长度的,而在实际工作中1个月内调查获得的患病率仍然被认为是时点患病率,超过1个月通常被认为是期间患病率。

5.感染率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调查时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的性质和患病率相似,但因为感染者不一定有临床表现,因此其结果常高于患病率。

6.病死率病死率(fatality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是用来衡量疾病严重程度和考核治疗效果的指标,主要用于急性病。

对于某个地区,若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则病死率也可以采用该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来计算。

7.生存率生存率(survival rate)又称存活率,是指经过一段时间(n 年)的观察,某病患者(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者)中存活人数所占的比例。计算存活率必须有随访制度,随访的时间可以是1年、2年、5年或者10年等,对于生存时间较短的也可以用月或者日为单位。

生存率也是用来衡量疾病严重程度和考核治疗效果的指标,主要用于慢性病。

758.病(伤)缺勤率(absence rate)

9.平均每例缺勤日数(average absence days of each case)

病(伤)缺勤率和平均每例缺勤日数主要是评价社区或企业中病伤危害情况。

10.治愈率治愈率(cure rate)是指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的比例。

治愈率反映某病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疾病的预后情况。类似的指标还有有效率、好转率等。

(三)其他常用统计学指标

1.预防接种率预防接种率(immunity vaccination rate)指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某疫苗预防接种的人数与该疫苗应种人数之比,用以反映计划免疫服务的覆盖率。

2.漏报率漏报率(rate of missingreport)是指调查人群或医院在某一时期内法定传染病漏报病例数占调查中查出的总病例数的百分比,分居民漏报率和门诊漏报率。

3.迟报率迟报率(rate of delayed report)是指在被调查单位中一定时间内超过传染病报告时限的报告病例数占已报告病例数的比例。

4.死卡率死卡率是指由于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详或虽有地址等但找不到患者的传染病报告卡。

漏报率、迟报率和死卡率均反映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朱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