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21

第21章 中医康复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2)

(2)艾条灸艾条灸可分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微红而无灼痛,灸5~7分钟,称温和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称雀啄灸。

(3)温针灸是针刺和艾条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

3.拔罐疗法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拔罐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方法有投火法、闪火法两种。

(2)水罐法此法一般适用竹罐。先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之中,煮沸1~2分钟。

然后用镊子挟住罐底,颠倒提出液面,甩去水液,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法先将抽气罐紧扣在穴位上,用真空枪轻轻套住抽气罐顶部活塞,垂直快速提拉拉杆数次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尔后再将抽气枪轻轻旋动向后退下。

(四)针灸康复法的应用

1.适应证针灸的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多种病证的康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高血压、心肌梗死、偏瘫、面神经麻痹、痿证、痹证、截瘫、颈椎病、腰痛、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糖尿病、肿瘤、精神病以及进行戒烟、减肥等。此外,针灸对盲、聋、哑残疾人的视、听、语言能力的改善、功能康复也有显着的疗效。

2.禁忌证针灸时孕妇禁用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穴,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小儿头部不宜针刺;出血性疾患、皮肤感染、瘢痕、溃疡、肿瘤处不宜针刺。施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皮肤。

二、按摩康复法

按摩又称推拿,是医者采用各种手法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操作的一种康复护理手法。它和针灸一样,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安全的特点,在康复护理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一)按摩康复法的作用

1.调节内脏功能按摩疗法是在经络腧穴上给予某种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调节内脏功能。如胆道疾病可以出现肩部牵涉痛,治疗时采用点按胆囊穴可缓解疼痛;用点按手法对胃俞、脾俞进行刺激,能够缓解胃肠痉挛,达到止痛目的;用一指禅手法推肺俞、肩中俞,对支气管哮喘有平喘作用。临床研究表明,推拿对脏腑的不同状态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如运用推、按、揉等手法刺激内关穴既能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又能让处于休克状态患者的动脉压上升;运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刺激足三里,既可使分泌过多的胃液减少,又可让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

2.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按摩能加速血液循环,引起肌张力下降,周围血管扩张;挤压静脉血管,帮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加强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加速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

3.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按摩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据文献报道,按摩后血液成分有明显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血清中补体效价亦有所增加。

4.恢复筋骨肌肉功能患者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或长期慢性劳损使筋骨关节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局部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按摩对此类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主要原理是:

(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按摩能疏理肌肉,活血散瘀,增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旺盛,加速瘀血的吸收,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从而使肢体损伤得以早日恢复。

(2)舒筋活络,解除痉挛按摩可以舒展和放松肌肉筋络,使患处脉络.通,疼痛减轻,从而解除由于损伤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

(3)理顺筋络,整复错位按摩手法对软组织破裂、关节错位具有理顺、整复、归位之功效,使经络顺接,气血流通,减轻或消除疼痛。常用于因外伤造成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组织的破裂、滑脱,关节脱位或移位等,如椎间盘突出症可采用适当的手法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或移位,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4)松懈粘连,滑利关节按摩可增加肌肉的伸展性,解除痉挛,松懈粘连,滑利关节,促使紧张僵硬的肌筋膜恢复正常的张力,被牵拉的肌肉也得以放松并改善血液循环。

(5)改善皮肤营养,预防压疮按摩能促进汗腺、皮脂腺分泌,皮肤血管扩张,营养改善,使皮肤光泽,富有弹性,从而增强皮肤保护作用,防止压疮发生。

(二)按摩康复法的常用手法

中医按摩手法十分丰富,现将康复护理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分为6大类,简介如下:

1.摆动类

(1)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以肘部为支点,用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动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的手法。

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腧穴。

(2)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位、手掌小鱼际侧处为着力点,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动作,使手背连续不断地在按摩部位上来回滚动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厚处。

(3)揉法用掌根、大鱼际或指腹着力于受术者一定部位进行环形移动的方法,分指揉和掌揉两种。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

2.摩擦类

(1)摩法以食、中、无名指指腹或手掌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奏地抚摩的方法,分掌摩和指摩两种。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

(2)擦法以手指指腹或手掌置于受术者一定部位上,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直线来回滑动的方法,分掌擦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本法适用于胸、腹、胁部。

(3)搓法用两手在肢体上相对用力进行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运动。本法适用于上肢部。

(4)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或多指指腹紧贴皮肤,做直线或弧线的推动方法。本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

3.振动类

(1)抖法用双手握住肢体远端做牵拉引导,使整个肢体呈波浪形起伏抖动。本法能放松肌肉,主要用于上肢部位,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治疗结束手法。

(2)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作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分指振法和掌振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和穴位。

4.挤压类

(1)按法用手指、手掌或肘尖置于受术者一定部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方法,分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下肢,肘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臀部。

(2)拿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握住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并做持续、有节律的提捏方法。本法适用于颈项、肩背、腰腹、四肢等部位。

(3)捏法以拇指、食指或拇指、食指、中指挤捏肌肉、肌腱并连续移动的方法。本法常用于颈肩、肩背、四肢等部位。

5.叩击类

(1)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部位。

(2)击法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叩击体表的方法。本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

6.运动关节类

(1)摇法是顺势轻巧地做各关节的旋转、环绕等被动运动的一种方法,如摇肩、摇髋、摇踝等。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等部位。

(2)拔伸法指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有头颈部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关节拔伸法。本法对扭错的肌腱和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三)按摩康复法的临床应用

1.手法规律经络研究资料表明,按摩只有在持续的、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刺激后才能发挥出经络的双向调节作用,故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按摩手法的力量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手法的动作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手法的次序是自上而下,先左后右;始终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点到面。

2.适应证按摩的适应证比较广泛,如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后,截肢、断肢手术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脑血管病造成的偏瘫,脊髓病造成的截瘫,神经衰弱,高血压,落枕,急、慢性腰肌劳损,类风湿关节炎,胃脘痛,胃下垂,头痛,支气管哮喘,失眠,小儿消化不良等。

3.禁忌证急性传染病、烧伤及冻伤的部位、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精神分裂症、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均不宜按摩。

三、传统体育康复法

传统体育康复法古代又称导引术,是患者通过体育运动的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常用传统体育康复法有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一)传统体育康复法的作用

传统体育康复法十分注重动静结合,形神共养,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锻炼,内养精气神,外炼筋骨皮,以调理阴阳,疏通气血,协调脏腑,扶正祛邪。其康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调摄情志对康复期的患者来说,由于伤病和残疾的影响,极易产生精神抑郁、悲观失望或急躁易怒的情绪。这些不良的情志因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削弱人体的脏腑功能,影响人体功能的康复。此时引导患者参加相应的传统体育活动,可以“移情易性”,减少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条达气机,舒肝愉心,还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传统体育疗法对恢复肢体功能有着独特的作用。临床上偏瘫、痿证、痹证、颈椎病、截瘫、骨折、伤筋等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积极采取传统体育康复法,加强患肢和全身功能锻炼,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筋壮骨,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如骨折后骨骼及关节功能受到限制,长期固定又易使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囊挛缩,软骨变性退化以致关节面粗糙,从而进一步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若参加体育锻炼,则能推动气血流通,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加强骨骼和肌肉的营养;同时增加滑液的分泌,改善软骨功能,并牵伸挛缩和粘连的组织使其维持正常形态。

3.促进代偿功能在康复治疗中,脏器和肢体功能受到部分破坏的患者可以通过残存部分的运动锻炼来得到一定的代偿功能。有指导的传统体育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代偿能力,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可通过锻炼膈肌和腹肌活动来代偿;一侧肢体功能丧失后,另一侧肢体通过有计划的锻炼,也可部分代偿该侧的功能。

(二)传统体育康复法的原则

临床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结合所具备的康复条件而制订的锻炼计划又称“运动处方” 。

在制订和实施锻炼计划时,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原则:

1.主动性原则体育锻炼属于自我身心锻炼,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能否获得康复的成功与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关系很大。作为患者要认清体育康复的作用原理,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锻炼,与病伤残作斗争;作为康复护士要引导、帮助康复患者主动积极参与,持之以恒。

2.渐进性原则在康复护理中,应根据治疗进程,按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原则,有步骤地分阶段执行锻炼计划,随时检验效果,不断调整计划,切不可急于求成,以致不得不停练纠偏,反欲速则不达。

3.经常性原则体育康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患者应把其视为日常治疗的一部分,养成坚持的好习惯,从而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三)传统体育康复法的临床应用

1.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康复医疗方法,由炼身、炼意、炼气三者结合而成。它的要求是呼吸、意识、动作三者密切结合,动作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达到内外合一、浑然无间的境界。太极拳有多种流派,如杨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杨氏整理编制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比较易于掌握和在社区推广。分为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腿、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腿、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其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坚持练习太极拳,能调理脏腑,理顺气机,强壮身体,对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神经衰弱、骨质疏松症、慢性肝炎等,均有良好康复作用。

2.五禽戏古代人民在生活过程中有时用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到了东汉末年,华佗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动作的体操,有着很好的保健效果。五禽戏的虎形能益肺气,熊形能舒肝气,鹿形能健脾气,猿形能固肾气,鸟形能调心气,即对五脏皆有作用,故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冠心病、高血压、偏瘫、截瘫、痿证、痹证、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