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27

第27章 社区人群保健(2)

(3)学龄期儿童的饮食学龄期儿童体格生长加速,体力活动增加,智力发育也不断加快,心理活动也逐渐复杂,对营养素的需要比成人多。因此,学龄期的膳食安排要营养充足并且比例恰当,食物的花色品种要多,既要有充足的主食,也要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肉、蛋、乳、豆类,以及大量的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食物应粗细比例合适,荤素搭配,以增加儿童的食欲;一日三餐的比例要恰当,一般能量的分配比例为早餐20%~25%、午餐35%、点心10%~15%、晚餐30%。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及餐桌礼仪。

3.儿童营养的评估

营养评估是对儿童所摄入的营养素与生理需要之间是否平衡的一种估计及评价。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儿童个体或群体存在的营养问题,以便及时调整饮食,供给儿童合理的营养。

评估的方法及内容如下:

(1)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包括向父母询问膳食安排情况、量及种类、儿童的胃口情况等,并了解有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的症状,如消瘦、体弱、夜啼等。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应注意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如体重、皮下脂肪的厚度、有无水肿、面色有无异常等,以全面评估儿童有无营养障碍。

(2)营养状况的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膳食调查的对象可以是个别儿童或儿童群体,调查方法包括询问法、记账法及称量法。其目的是了解儿童所获得的营养素是否足够,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是否合适,然后对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

(3)体格生长指标的测量将测量得到的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与常模进行比较,能够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

(4)实验室检查及生理功能测查包括测定血、尿、体液中的营养素及其代谢水平。

4.营养咨询和指导社区护士不论是在家庭访视过程中,还是在社区保健中心工作中,都需要定期对儿童进行营养评估以了解儿童的营养状况,对父母及儿童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儿童营养的教育,及时发现儿童群体及个体的营养问题并采取措施。

(四)计划免疫实施

进行计划免疫宣传教育,提高计划免疫接种率。组织安排社区的计划免疫工作,如疫苗的储存、运送、免疫的日程安排、接种,并建立免疫档案及补漏、随访制度等。

(五)常见儿童健康问题及干预

1.儿童感染性疾病

(1)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炎症。据调查,我国婴幼儿肺炎的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死亡率为740.18/10万,是发达国家的10~25倍。易发肺炎的婴幼儿包括早产、低体重、人工喂养、先天畸形、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等,引起肺炎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肺囊虫病、真菌等。而环境污染、气候骤变等是肺炎的诱发因素。

由于肺炎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难以用单一的方法预防及控制其发生,要求社区护士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方法,包括健康教育、指导锻炼、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等方法来预防及控制肺炎的发病率,降低其死亡率。

(2)消化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和急性胃肠炎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于儿童的消化道功能尚不完善,机体免疫功能未完全成熟,易发生消化道炎症。消化道感染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社区护士应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指导父母及时为儿童添加辅食等,并进行有关营养、饮水及卫生方面的宣传。一旦发生消化道感染应及时治疗,以控制其发展,及早治愈康复。

(3)传染性疾病儿童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包括水痘、麻疹、小儿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百日咳、痢疾、猩红热、结核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一般都有特定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免疫性特点。目前,我国虽然在控制儿童传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仍相对较高。因此,加强儿童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仍然是社区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4)寄生虫病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等因素,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较高。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蛲虫病等。这些寄生虫常寄生在儿童的肠道中,影响其消化功能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产生各种并发症如贫血、肠梗阻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儿童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社区护士应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以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2.儿童非感染性健康问题

(1)营养不良目前我国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主要是营养素缺乏引起的,如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维生素B12、铁、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等。导致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及零食过多。社区护士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纠正偏食、挑食的问题,及时调整营养结构,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

(2)肥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热量摄取过多,体育活动不够等原因,使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儿童期的中度及重度肥胖,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其中70%~80%的儿童长大后会有肥胖现象,且成年后易导致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社区护士应定期进行儿童肥胖的筛查,加强儿童营养指导,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儿童坚持体育锻炼,以预防肥胖的发生。如有体重超过标准或肥胖倾向时,应尽早告诉家长,必要时提供饮食及运动等控制体重的方法。

(3)口腔卫生问题不重视口腔卫生、糖的消费增加等,容易产生龋齿。社区护士应加强口腔卫生的宣传及教育,辅导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注意合理营养,教育儿童不要偏食。对父母进行有关儿童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使儿童定期接受牙齿检查,及时发现及治疗龋齿,保证儿童牙齿的正常发育。

(4)视力问题近视、弱视是儿童常见的视力问题。由于儿童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读书时间延长,加上电视、计算机、游戏机等的应用,使儿童的视力问题发生率逐年增加。预防儿童视力问题的发生也是社区护士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护士应加强预防儿童视力问题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校、家庭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六)预防儿童常见意外事故

1.成人的安全教育着重提高警惕性,教育家长要照顾好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凡孩子活动的周围环境,都应有安全措施,对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要有预见性。

(1)良好的安全习惯婴儿应独睡小床,或至少与父母分被睡,有单独的被窝,防止被大人或衣被压住导致窒息;婴儿头边勿放小毛巾等物;切忌边睡边喂乳,以防被母亲乳头或身体其他部分、衣物等堵塞婴儿口鼻而发生窒息;在幼儿乳牙未完全萌出前,不要给豆子、瓜子、花生吃;不要食用带壳、刺、骨的食物;孩子在进餐时,大人切勿惊吓、逗乐、责骂孩子,以免孩子大笑、大哭而将食物吸入气管。

护理孩子时,不能用提物方式突然提起儿童的手臂,或用粗暴的动作给孩子穿衣服,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手提开水壶时,要提防儿童从旁边突然冲过来;给孩子洗脸、洗脚、洗澡时,要先倒冷水后倒热水,以防烫伤。

(2)安全的周围环境玩具等物品要放在婴儿能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儿童爬高、攀登过程中发生意外;不能给小儿玩细小的颗粒状物品,以免发生异物被吸入气管。

3岁以下儿童的床应设床栏,栏高应超过1.2m,栏间距应小于12cm,在儿童手摸不着处安装插销,防止坠床。室内电器插座应安装在较高处,防止触电。热水瓶、热电锅、火柴、打火机、剪刀、刀片等都应放在儿童拿不到之处。房前屋后凡有水缸、水井和粪坑等处均应加盖,以防儿童失足掉落其内。选择玩具应符合无毒、安全和防病三要求,选购时要注意生产厂家的卫生监督许可证,外型应光滑无棱角,玩具要方便洗涤和消毒。不让儿童接触易燃易爆物,放鞭炮时让儿童远离,防止炸伤和烧烫伤。家中药品应妥善存放,必要时上锁。

2.儿童的安全教育

(1)幼儿期儿童模仿性很强,要进行安全行为的教育。

(2)学龄前期儿童要建立安全的概念,并训练儿童对意外事故的适应能力。

(3)要使学龄期儿童对安全有正确的认识,训练他们预防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注意游泳的安全等,并教育他们互相友爱,游戏时不互相打闹、推拥,不在路边、水边玩耍,以免引起溺水、交通事故及跌伤等。

(七)托幼机构儿童卫生保健

托幼所、幼儿园是儿童集体生活的场所,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基地。托幼机构是社区内的一个群体组织,社区护士有责任与托幼机构内的医务人员共同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监督儿童卫生保健各项制度的建立和严格执行,并进行学校卫生指导,保障儿童在集居的条件下健康成长。

1.托幼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要求1994年12月1日卫生部、国家教委发布的枟托幼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枠中规定托幼所、幼儿园园舍、桌椅、教具、采光、照明、卫生设施、娱乐器具及运动器械等必须安全并适合儿童健康发育的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托幼机构内必须设立保健室、隔离室,并对其设置的标准和设备配置作了说明,并明确了如何配备儿童保健人员。同时提出了儿童入园的要求,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要求和在托幼机构从事饮食工作人员要求。

2.托幼机构的保健管理建立合理的卫生保健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1)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根据儿童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与需要及季节的变化,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包括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进餐时间、次数和食物,游戏与作业的时间与内容等。

(2)建立膳食管理制度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应根据大、中、小及托班的年龄特点、营养需要和配餐原则制订每周的膳食计划。受过专门培训的炊事人员根据膳食计划,并严格执行枟食品卫生法枠进行膳食制作。应注意食品卫生无毒、均衡营养、品种多样,并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3)建立健康检查制度新入园的儿童需体格检查,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需定期健康检查。日托儿童每天早晨入园时应由保健人员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和询问。3岁以下儿童应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4)健全防病制度完成计划免疫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并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

(5)建立体格锻炼制度根据各年龄期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不同形式的游戏和体格锻炼项目。体格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应不断更新,并有记录和分析,以提高体格锻炼的效果。

(6)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备有高压消毒锅(柜)、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加强对水源、食品、粪便及污物的管理。定期对食具、毛巾、桌椅、教具、玩具、便具等进行清洁、消毒,被服定期清洗、晾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传染病患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7)制订各种安全措施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儿童玩具、教具及制作材料。

定期检查、维修房屋、桌椅、玩具、电器、煤气、门窗、阳台等,妥善保管药物、刀、剪等危险物品。

定期培训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使其掌握预防和处理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技术。建立接送制度,以保证儿童安全。

(8)学校卫生指导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保健的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第二节社区妇女保健

社区妇女保健是指针对女性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促进妇女心身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控制疾病传播和遗传病发生,从而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的社区健康管理活动。

一、社区妇女保健的内容

妇女一生经历幼年期、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及老年期,其中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由于生殖生理功能和心理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认为是妇女一生的特殊时期。妇女特殊时期的保健,是社区护士促进妇女健康的重点。

维持和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是社区妇女保健的首要工作。“生殖健康不仅是指生殖过程没有疾病和失调,而是心理、生理和社会的一种完好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完成生殖。”生殖健康的内涵有:妇女能自我决定生育和生育的时间,没有疾病传染和意外妊娠发生;能够进行满意的性生活;能够做到有计划生育,具有安全有效的节育措施;能够安全妊娠和分娩,保障婴儿存活并健康成长。

二、社区妇女保健实施

(一)青春期保健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等,使其了解生殖器官的解剖与生理、第二性征的发育、月经及经期卫生。解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对月经来潮的恐惧,有分寸地与异性交往,抵制不健康的性信息,建立对性问题的正确态度,达到保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2.合理的营养指导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饮食中需要有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蛋白质,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偏食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或营养过度产生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