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36

第36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日常保健(1)

近40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接近。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导致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我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为应对这一挑战,卫生部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以组织开展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并在1997年公布了枟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枠(试行稿),以指导全国各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本章主要介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骨关节疾病患者的日常保健。

第一节高血压患者的日常保健

一、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又称高血压病,系指病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另有不足5%的患者,其血压升高是由于某些疾病而导致的临床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进而减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制订高血压治疗指南以来,在大规模临床实验的推动下,高血压治疗的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在1989年、1993年与1999年将治疗指南作了相应修正和补充。我国在1999年2月颁布了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枠,2005年对该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流行具有以下规律:①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②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③有地理分布差异:华北、东北属于高发区,西北及东南沿海各地属于低发区;④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⑤与饮食习惯有关:高盐、高脂肪饮食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中等量以上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⑥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血压水平高;⑦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⑧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2.高血压流行特点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而重,且呈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者数达1.6亿。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44.4%,居死因首位,其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可见我国高血压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高)的特点。调查资料还显示,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即呈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低)现象。

(二)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与遗传、肥胖、精神紧张、摄盐过多等因素有关。

国际上已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和中度以上饮酒。我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这三大因素和高血压发病显着相关。此外,还与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缺少体力活动及精神、心理压力和社会因素有关。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临床特征

根据2005年版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或)舒张压≥12.0kPa(90mmHg)。

(一)临床表现

高血压一般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无症状,仅在偶测血压或普查时发现,一般可有头晕、头痛、头胀、项强、耳鸣、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多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升高逐步明显而持久,上述症状渐见频繁,但症状的轻重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可不完全成正比。早期除血压升高外,可无其他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后期则因并发心脑肾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有相应的表现。少数患者在某些情况下,血压急剧增高而出现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的表现。

还有少数患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血压显着增高,伴器官损害、肾功能损害突出,预后差,称恶性高血压或急进型高血压。可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神经乳头水肿、持续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患者可死于肾衰竭、脑卒中或心力衰竭,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有关。

(二)高血压危险度分级

根据血压水平结合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或极高危险组。

低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老龄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观察3~12个月仍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有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先改善生活方式,观察血压及危险因素数周后,再决定给予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必须尽快给予药物治疗。

极高危险组:高血压3级伴1个以上危险因素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三)高血压的治疗

1.治疗目标高血压患者的首要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治疗不仅仅是为了降低血压,还需要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合理控制并存的临床情况。

2.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有: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最好选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用低剂量单药疗效不满意的,可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3.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

(1)利尿剂利尿剂是使用最早、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如双氢克尿塞、吲哒帕胺,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和肥胖的高血压患者降压尤为适用,但不适宜痛风、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者。可与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合用,能增加降压效果。不良反应有低血钾、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高血糖和高血脂,另外,对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会有不利影响。

(2)β 受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既能降低血压,又能减慢心率,应用很广泛。常用的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美多心安)、卡维地洛(达利全)、拉贝洛尔(柳安苄心啶)、比索洛尔(博苏)。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年轻人和心率偏快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合。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诱发支气管哮喘、高血糖、高血脂等。因此,对心动过缓、存在心脏传导阻滞和有哮喘的高血压患者禁止服用。

(3)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特点是在降压的同时,不降低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对血脂、血糖的代谢没有影响,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和已有心脑肾损害的高血压患者。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有两类:①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心痛定)、氨氯地平(络活喜)、非洛地平(波依定),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可产生面部潮红、头痛、心率加快、踝部水肿;②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异博定)、地尔硫(合心爽)等,不良反应是可产生心脏传导阻滞,抑制心肌收缩。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一类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它的种类最多,适应证最广,对血脂和血糖的代谢没有影响,对肾脏有保护作用,是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理想的首选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短效的有卡托普利(开博通),中效的有依那普利(依那林),长效的种类很多,有苯那普利(洛汀新)、培多普利(雅施达)、福辛普利(蒙诺)、贝那普利(一平苏)、米达普利(达爽)等等。

最多见的不良反应是咳嗽,以咽痒、干咳为主,发生率10%~20%,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血管神经性水肿、高血钾、白细胞下降、低血糖等。

(5)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这是一类最新的降压药,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拮抗剂不会引起咽痒、干咳的不良反应,被认为是不良反应最少的一类降压药,最早应用的是氯沙坦(科素亚),以后不断开发的有缬沙坦(代文)、依贝沙坦等。目前尚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可有轻度头晕、恶心等。

三、高血压日常保健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减重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脂肪及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使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kg/m2以下。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kg,收缩压可下降0.67~2.67kPa(5~20mmHg)。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低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能减轻5kg以增强减重信心,以后再根据自觉症状和有关指标决定进一步减重的速度和目标。

2.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每日食盐不超过6g,少食各种咸菜及其他腌制食品。减少膳食脂肪,控制脂肪在总热量的30%以下,食油每日20~25g,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约占总热量的15%,动物蛋白占蛋白质的20%,蛋白质可选用奶、蛋、鱼、虾及精肉。植物蛋白以豆类最好。注意补充钾和钙,多食绿色叶菜、鲜奶及豆制品类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每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200g。

3.限酒戒烟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且饮酒可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如饮酒,建议每日男性饮酒其酒精含量不超过30g,即葡萄酒少于100~150ml,或啤酒少于250~500ml,或白酒少于25~50ml;女性则减半。吸烟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同时尼古丁能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高血压患者应戒烟。

4.适度运动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运动方式、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

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的运动,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门球等。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可以心血管反应为指标,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活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或180)减去年龄,或活动时最大心率210减去年龄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以活动后3~5分钟心率恢复正常,自觉舒适,精神愉快,睡眠、食欲良好为宜。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运动不仅有利于血压下降,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质、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但运动时忌体位突变、用力太猛及剧烈活动,以防诱发脑卒中等并发症。

5.减轻精神压力高血压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生活中应注意调节心理,减轻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要多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监测血压

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评价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的依据。临床上通常采用间接方法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得血压值。目前,使用以下三种方法评价血压水平:

1.诊所血压诊所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一般要求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

2.自测血压自我测量血压是受测者在家中或其他环境里给自己测量血压。自我测量血压有助于评估血压水平,评价降压效果,改善治疗依从性。患者自我测量血压应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