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05

第5章 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解决当今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是“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战略性策略。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帮助人们提高健康保健意识,改变不良行为,营造有益健康的环境,减少和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与策略等。

第一节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举措,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社区健康,健康教育是其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社区健康教育概述

(一)健康

健康(health)是指不仅没有疾病或残障,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和权利,也是平等社会的目标。健康不仅仅只是个人身心状态的完好,同时还关系着全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要求个人不仅要珍惜和不断促进自身的健康,还要对他人、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承担义务。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各种活动,使健康信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传递和交流,使受教育者树立健康意识,自觉自愿地改变不良行为,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通过运用教与学的一些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健资源,最终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帮助个人、家庭和社会建立对预防疾病和维持自身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识,帮助社区人群理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后果,培养健康责任感;促使社区人群主动采纳健康行为,积极履行自我保健,增进自我保健的能力;促进个体和社会积极参与,促进社区医疗保健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保健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二、健康教育相关理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行为改变”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因此,了解有关行为理论,有利于对行为形成的原因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促进行为改变的方法和技巧,采取综合的促使行为转变的措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在和外在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的行为是人类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反应。认知行为学习理论(cognitive behavior learning)认为,行为是当环境刺激(S)发生作用时,个体(O)根据自己的认知评价等活动所作出的反应(R),而行为反应结果又能控制或改变环境刺激。

该理论重视个体本身的期待、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O→R的关系。

人类的行为表现错综复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个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反应模式(包括外显的不良行为和某些异常的心理或躯体反应)是长期学习强化的结果,因此也可以通过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或通过改变或消除原有的学习过程来加以矫正。人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是通过学习强化而固定下来的,如一个人无聊时吸一枝烟或喝一些酒“解闷”,久而久之,吸烟及饮酒行为被强化,导致烟瘾、酒瘾的形成。同时,烟瘾、酒瘾可以通过适当的行为干预得到矫正。

(二)健康相关行为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的反映,同时也对健康产生巨大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而这些慢性病与吸烟、酗酒、饮食、缺乏运动等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美国学者研究发现,7项简单而基本的行为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的健康有显着的相关性。

行为或生活方式不仅与一些慢性病有关,同时也是其他类型疾病的重要因素,如喝生水、吃不洁食物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有关;性乱者可致性病、艾滋病传播;酒后驾车可导致意外伤亡;违反安全生产规程可致职业损伤或职业病等。

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称为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按其对行为者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可分为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和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健康行为是客观上有益于健康的,而危险行为是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

根据哈律士(Harris)和顾坦(Guten)的建议,健康行为可分为五类:①基本健康行为:

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健康行为,如积极的休息与睡眠、合理营养等;②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置的行为,如驾车时系安全带,火灾发生后自救等;③保健行为:指合理、正确使用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等;④避开环境危害行为:环境危害既指环境污染,又指生活紧张事件等;⑤戒除不良嗜好行为:不良嗜好主要指吸烟、酗酒和吸毒等。

危险行为主要有致病性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为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较多研究结果表明,A 型行为是好发冠心病的行为模式,其冠心病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着性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生活方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可以认为,生活方式是一种更持久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复合表达。

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模式,对机体的作用有以下特点:

(1)潜伏期长不良生活方式的致病作用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如吸烟几十年后才发生肺癌。因此,要研究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被人们理解、接受,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实施干预,减少其危害作用。

(2)特异性差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缺乏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特异性较差,表现在: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吸烟与肺癌、冠心病、高血压有关;一种疾病与多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高血压与吸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3)协同作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联合作用可使其危害作用加强。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因素加在一起,更易促发高血压发病或加重病情。

(4)影响范围广某些地区的不良生活习俗,可以影响该地区的整个人群。

(5)难以定量测定不良生活方式易变性大,如运动、饮食等并非每天一样,经常会有一些变动,较难进行定量研究。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下面简要介绍两个理论。

1.健康信仰模式

健康信仰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是由Rosenstock,Hochbaum 和Kegeles 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提出,并由Becker 在70年代进行修改后形成的理论框架。该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能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避免疾病,而有的人却做不到。该模式认为,健康信仰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而健康信仰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对健康的认识和观点,包括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识,对健康状况的理解,对自我在健康中的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健康促进行为有利性的理解等,同时受个体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影响、情景因素、行为因素及个人对有关疾病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人经历等的影响。

按照健康信仰模式,关于行为改变,首先,人们必须对现在的行为生活方式感到害怕,认识到具体的威胁和严重性;然后,相信改变特定的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果,认识到改变行为带来的效益,并对存在的种种障碍有思想准备,且有克服的办法;最后,应具有自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作出行为的改变。

2.知信行理论

知信行理论(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 或KAP)可用下式表示:

知信行

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动是目的。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具备了知识,还需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培养责任感,逐步形成信念,知识上升为信念,就可支配人的行动。如戒烟行为的达成首先需要吸烟者知道烟草的危害性、危害程度及戒烟的益处、戒烟的知识等,逐步转变态度,并相信吸烟有害健康,确信自己有能力戒烟和戒烟有利于自身等,戒烟才能成功。

人接受信息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了解行为转变的过程,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策略,才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要改变多年养成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并非易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知而不行的情况,如很多人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仍照吸不误。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人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身未必会在这些危险行为下产生影响;此外,改变一些不良行为需割舍个人的爱好,尤其是一些成瘾性行为,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有些还可能引起与群体行为的不一致而招致群体排斥等。因此,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成行为改变的目标,需运用一定的策略,作长期的努力。

三、社区健康教育程序

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对学习需要、学习对象、学习环境、教学人员的评估;分析和确认社区人群学习需要;制订和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或项目;对健康教育的效果、效率、效益进行评价。

1.评估健康教育评估包括学习需要的评估、学习者的评估、教育环境评估、教育者评估。对健康教育需要进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社区的需求是什么?哪些问题能通过健康教育得到解决?目前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社区需求评估,评估的方法通常可用:①召开座谈会,邀请有关专家、社区工作者、卫生行政领导、各有关组织和群众代表提供社区需求的信息,汇集意见和建议;②与知情人士交谈,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争取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③分析常规资料,根据卫生部门提供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入院率、出院率等资料,或从文献、社会医学及保健机构提供的数据中分析;④通过直接的观察;⑤现场调查,可进行抽样调查或普查;⑥流行病学评估方法等。

学习者的评估包括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准备情况等的评估。学习者可以是个人、小组或社区不同人群。学习者是否有学习准备、是否愿意参与学习、学习的期望如何,以及学习者的教育背景、经历、生活经验、目前身心状况等等都对健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做好学习者的评估,也是做好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育环境评估包括对健康教育场所是否安静无干扰、有无舒适的座位、是否有利于教学等进行评估;同时也对人际环境进行评估,如教育者与学习者有无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教育过程中是否保持双向的交流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态度等。这也是保证健康教育成效的必要条件。

教育者评估主要从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精力等方面去评估。

健康教育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巧。

2.确定健康教育项目认真分析上述评估资料,确定教育对象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确定进行健康教育的项目,即健康教育诊断。社区健康教育需求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受资源限制,全面出击是不可能的,而且效果也会受影响。因此,首先要确定优先项目,决定哪些是最重要、最有效、所用的人力和资金最少而能达到最高效益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