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30

第30章 女皇武则天

贞观四年,曾做过隋朝资官令和唐初火并令而后隐居民间的星相家、四川成都人袁天罡,来到利州武都督家。武都督即武士矱,并州文水人,贞观元年十二月被派往利州出任都督,职责主要是扫除前任都督义安郡王李孝常阴谋叛乱被诛以后的余党。袁天罡是星相家,极善看相。袁天罡先看都督夫人杨氏,说:夫人骨法,必生贵子。都督便把两个儿子元庆、元爽叫出来。袁天罡一看就说:这两个孩子是保家的人,官可以到三品。都督又把女儿,后为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叫出来。袁天罡说:这孩子会大富大贵,但命硬,不利于其丈夫。

到这时,都督武士矱、杨氏和袁天罡都有点迷惑,杨氏骨相上不是当生贵子么?怎么只是这些?想必还有什么?这个时候,乳母走出来了,怀抱着一个孩子,穿着男孩的衣服。袁天罡举目一看,心中一紧,忙说:这孩子神色爽澈,不大好说,让他走走看。乳母放下孩子,让他行步床前。袁天罡一看之下,不禁大惊,说:“这孩子龙眼凤颈,是贵人中的最贵之相。”再转身观看,更加惊诧说:“如果是女孩,不可窥测,会成为女皇。”这孩子便是武则天。

后世流传有《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其中,关于武则天的图谶如下:

日月当空,照临天下。

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谁?

谶中暗示武则天当为天下之主。不善诗文,却以武幸。为主以后剪除李氏子孙,但留有根肪,还会复生。袁天罡知识渊博,预知未来,在当时是声震朝野,神乎其神的。他在九成宫拜见太宗时,替许多大臣看过相,无一不验证。太宗的宠臣高士廉当堂问他,说想做何官?他说,他不能做官,他的命当在当年四月将尽。百官无不惊骇。果然,袁大纲于当年四月故世。

再说武则天,她似乎真是圣人之资。她一出生便搅得天地不宁。贞观初年,民间流传一本秘记,内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本秘记暗中流播,被京城太史局采记,不久,便报告给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君临天下,文才武略,不可一世。可是,李世民听到这个秘记的奏报,不禁大为惊骇,惶惶不安。李世民是信奉这个的。他四岁时,曾有一位相士到岐州李家,替他看相,说他有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时必能济世安民!为此,李渊替他取名叫李世民。如今,竟说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不能不叫他大为紧张。可事实上,这女主武王武则天,正是因太宗而发迹的,历唐三世之后,进而得有天下!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十三年,太宗颁诏:内职空缺,选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实。十四年,才名远播的湖州女才子徐惠入宫,选为才人。十五年,太宗听说武士矱的女儿很美便召人后宫。这年武氏年十四岁。后宫美女如云,武氏入宫,美艳没有什么特别。太宗得知她叫武曌,觉得名字不好,便赐名武媚,此后就没再理会。武媚便派充侍女尚衣。

武媚有胆有识,工于心计,她十四岁临入宫前,母亲杨氏恸哭悲泣,与她相别,她却从容自如,说道:“见到天子谁知道不会有福,何必儿女情长?悲悲切切?”母亲惊诧不已。人宫以后,武媚的心机与胆识,在三物降烈马一事中表现无遗,她也因此闻名宫中,著于青史。此事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当年太宗有一匹烈马,又肥又大,无人能够驾驭。武媚进言说:我能驾驭,但要有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一是铁挝,一是匕首。鞭抽它不服就用挝戳它的头,挝它还不服就用匕首断它的咽喉。

武媚非凡的胆识,引起了太宗的注意,随即召幸,封为才人。才人是后宫中三夫人、九嫔以下二十七世妇中品级最低的一类。封为才人以后,一冷就是几年,太宗没再理会她。太宗自识甚高,英明神武,不可一世,他喜欢的女人自然不会是豪爽、勇武一类,他喜欢风雅。文弱的女子,喜欢温情似水,柔婉娇媚一类。因此,才女徐惠擅宠。武氏充其量就赐名武媚。不过,三物降服烈马一事,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身心文弱的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以后立为太子的,因为文弱,因而对同龄的武媚由崇敬而着迷。

贞观二十二年夏天,太白星昼见。太宗李世民找来太史令李淳风,问这是何象?李淳风答说:“女主正昌。”一直对“女主武王”耿耿于怀的李世民又紧张起来,惶惑地说:“秘记所记载的,是真的吗?”李淳风答道:“我据天象推断,秘记所预言的已经成为现实。那个女主就在陛下的宫中。从今以后,不过三十年,她会得有天下,几乎杀尽唐皇家子孙。”李世民一身冷汗,恨恨地说:“有一丝可疑的,统统杀掉,你看怎么样?”李淳风答:“这是命数,天法禳避。何况她的命大,多杀会伤及无辜。从天象上看,这位女主的大势已成,而且就在宫中,已经是陛下的眷属。三十年后,她就老了,老了就仁爱。虽然她会更易国号,自立为帝,但对于陛下的子孙好像还不会事情做绝。如今如果杀了她,她又托生,更加年轻,这样一来,一旦成势,就会将唐室子孙杀尽。”李世民觉得有理。

李世民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可是,又不能疑似者全杀,那就杀得太多了。那杀谁呢?左武卫将军李君羡,说州武安人,排行为五,小名五娘,讨伐过刘武周,封武连县公,守卫玄武门。这一大溜,犯武字讳真是太多了!太宗认准他是所谓的女主武王。便先把他贬谪华州刺史,随即令御史条奏,称他阴谋造反,当即把他杀掉。这里一点题外语。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病逝,享年五十一岁。太子李治即位,为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按照宫中惯例,新星即位,先皇后宫中除四夫人、九嫔以外,其他的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一体送往感业寺为尼。于是,一大队宫嫔美女,穿着黑色的丧服,踏上了通往感业寺的道路,一个个垂头丧气。她们为自己凄凄的命运悲哀,因为她们走向的是没有一线希望的活坟墓。武媚也置身在这黑色的队列之中,时年仅仅二十一岁,青春正茂,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萧瑟,万般沉重。

秋色笼罩了长安。感业寺浑厚沉重的钟声在县城中回荡。落叶萧萧。女尼们静坐在寺中,心如死水,生命在无边的寂寞中已渐渐麻木。只有武媚是个例外,她满怀幽怨,人在感业寺中,心却时不时地飞往太宗别庙。

感业寺地处长安县城朱雀门外西大街第四坊,即安业坊东南角,此处原为隋申国公李穆的别野,李穆死后,其妻将此地改为修善僧寺。西二街第四坊是崇德坊,有济度尼寺。为了济度太宗的妇御为尼,唐室将崇德坊的济度尼寺迁往修善僧寺,而将原济度尼寺,改称太宗别庙,原来的修善僧寺自此就被取消。崇德坊在西,安业坊在东,两坊左右为邻,中间是一条南北向的长街。高宗李治上香太宗别庙,一定会顺道感业寺,看望武媚娘。这便是她的一线希望。

永徽元年五月,太宗的周年忌。高宗李治到太宗别庙上香。然后,李治果然驾临感业寺,与先皇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相拥而泣。这一幕感人的场面,很快传遍京师,高宗王皇后知道得更快,也更为详细。王皇后满怀酸楚,但同时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计:何不利用武媚娘来打击正得宠争位的萧淑妃呢?

王皇后是并州祁地人,是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出身于名门望族。王家与李唐皇室世代姻亲。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嫁王家任隋州刺史的王裕,王皇后便是同安公主的从孙女。史称从祖母同安长公主以王皇后婉淑,让太宗聘为晋王妃子。就是说,同安公主看到美貌、聪明的王氏可爱,便告诉侄儿李世民,收纳王氏为晋王李治的王妃。晋王李治继太子李承乾为太子以后,王氏就升为太子妃,生活在东宫。

东宫的内官有妃、良娣、宝林三级,还有诸多宫女。贞观十七年李治做了太子,王氏为太子妃,受到李治的宠爱。同时,宫人刘氏、郑氏、杨氏等也时见爱幸。贞观十七年,刘氏生燕王李忠。次年,郑氏生原王李孝。再次年,杨氏生泽王李上金。太子妃一直没有生育,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但可幸的是,刘、郑、杨氏三人都是宫人,没有什么名号。最让王氏心惊的是,贞观二十二年,萧良娣生下了许王李素节。良娣仅在太子妃之下,萧氏又明艳美丽,皇子极聪明可人。最要命的是,刘、郑、杨三人并不得宠,而萧氏极得宠爱。李治入主帝位以后,王氏立为皇后,萧良娣一跃而为仅次于皇后的萧淑妃。这样,拥有贵子的美艳动人的萧淑妃就成了王皇后的最大威胁,他是她一直无法排遣的一块心病。感业寺天子与女尼相拥,无疑是情深似海,不然不会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果然如此,引武媚与萧妃相抗衡,自己坐收渔利,不是于皇上、于武媚、于自己三全其美?又打击了萧妃?

王皇后的如意算盘打得心满意足,然而事实上,最后最称意的是武媚,而最惨最失意的是王皇后。萧淑妃也是惨不忍睹,死于非命,宗族悉流。就在高宗与武媚相拥而泣的几天以后,武媚只在感业寺呆了十个月,便被王皇后神秘地接回宫中。李治得讯后大喜,宠幸武媚,日夜求欢,宠冠后宫。萧淑妃只有伤心落泪。

武媚回宫以后,对王皇后万分感激,但不过是权宜之计。史书记载说:武才人工于心计,诡计无穷。最初,谦词卑躬地侍奉王皇后,王皇后十分高兴,多次在皇帝跟前称赞武才人,武才人很快进升为昭仪。武媚下辞降体于王皇后,事奉恭谨,知道王皇后可被利用,于她有所求。天性憨厚的王皇后哪里晓其个理,不仅不加防范,反而多方赞誉,使她轻易地进封昭仪。萧淑妃是被压下去了,可是王皇后却不知道,她避开了一条狼,却引进了一只虎,最后她只能是自食其果。

武媚封昭仪时已替李治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五子李弘,生于永徽三年。一个是皇六子李贤,生于永徽五年,李贤生下以后,她便被封为昭仪。昭仪是九嫔中的第一位,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贵妃。当时,只有皇后,因而武昭仪便居于第二位。当武媚继续受宠,两位皇子绕膝嬉戏时,王皇后这才惊醒过来:萧淑妃已经被完全打下去了,没有什么威胁,真正要命的威胁是来自令皇上五迷三倒的武昭仪。王皇后于是和萧淑妃结成了联盟。

然而,王皇后、萧淑妃哪里是武昭仪的对手?武昭仪虽然年轻,但在太宗的后宫中已经历了八年的磨炼,目睹了后宫的一切,结识了许多密友。加上由于太宗独宠女诗人才子徐惠,逼使武氏苦修经史,明了了许多历史故事。这样,一个太宗时代的才人,有如许的种种经历,怎么会不比生长出身在太子宫中的王氏、萧氏老练得多,也厉害得多?

王皇后认为是她使武氏改变命运的,因而,武氏理当要感恩戴德,俯首贴耳。武氏为此也曾好一阵心力交瘁,为自己何去何从而内心交战,不胜痛苦。常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皇后这恩德似海,又该如何才能报答呢?但可怖的事实是,自己在宫中受宠,危机四伏,一旦发生一点些微的变故,便会性命堪虞。自己如何才能巩固地位、确保恩宠?惟一之途便是取皇后之位而代之,进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武昭仪顾不了报恩报德的那一套了,她只想着无毒不丈夫,只想着妇人之仁成就不了大事。而高宗李治天性仁厚,极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和操纵,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高宗对武昭仪宠爱不衰,并恩及武氏家族。他封武氏死去的父亲为太原郡公,母亲杨氏为太原郡君,并在长安城内赐给府邸一区,供武氏一家受用,其他人等也一一授与官职。武昭仪一方面用媚术继续迷惑李治,使他不能自拔,一方面暗结宫中上下人等,密察王、萧两人的行动,并巧妙的将王、萧两人对她的怨愤以至谩骂告诉给李治。于是,高宗李治渐渐对王皇后不满。

不久,武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得白胖美丽,极得李治的喜爱。这个时候,朝野已差不多都知道,王皇后的被废势在必然,只是迟早而已。而武氏弄死自己的女儿嫁罪于王皇后,便使王皇后的坐废成为现实。这一场由后宫波及朝廷,牵涉后宫后族、嫔妃、宫女和朝廷众多重臣的重大变故,真是血雨腥风触目惊心,而这一切又都是武昭仪从容不迫地一手导演的。她是这场争斗中的惟一受益者和胜利者。

废黜王皇后是由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引发的。柳氏目睹着武氏擅宠,皇后受到冷落,便从旁帮助女儿,以厌胜术诅咒武昭仪。自汉代巫蛊事件以后,厌胜术诅咒宫人便是宫中的大忌。武昭仪及时侦知这一情况,果断地奏报高宗。于是,柳氏被逐出后宫,不许回来。中书令柳奭被贬为荣州刺史。这样,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呼声便甚嚣尘上,朝廷因此而分两派。一派是朝廷元老,反对废掉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他们是以朝廷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诸遂良、于志宁、来济、裴行俭等为代表,并得门阀大族的全力支持,史称关陇集团,维护正宗的李唐王朝。一派是新兴的寒门才俊,痛恨等级森严的门阀势力,支持勇武无畏的武昭仪立为皇后,他们主要以李义府、许敬宗、袁公瑜、崔义玄等为代表,遍得寒门士子的支持,史称山东集团,渴求权力、名位的再划分。

反对派理直气壮。认为王氏为皇后如同江山交付李治一样,是先皇的遗托,他们作为辅命大臣负有坚决维护的职责。而武昭仪又曾是先皇的后宫眷属,新皇临幸先皇的宫人已属过份,怎么能将先皇的才人又堂而皇之地立为皇后呢?这是伦理所不能容。况且皇后母仪天下,没有重大过失不能无端坐废。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公开陈辩的理由便是太宗一直耿耿于怀的所谓秘记,“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此时看来,这武王会不会就是武昭仪?重臣们知悉内幕者无不惶惶然。

赞成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寒门士子派,是由中书舍人王德俭而起的。王德俭揣知高宗要立武氏为皇后,便转告李义府等,一体叩阁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武昭仪顺势拉拢这群血气方刚的寒门士子。日后在武氏周围形成了一个北门学士集团,就是由这群人马构成的。

两班人马势均力敌,各不相让,高宗有些为难。实际上,要废王立武,最关键的是在反对派的四人: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侍中来济、中书令韩瑗。要让他们心里踏实,封官进爵,赐送珍宝,这样,也许他们会保持沉默。于是,高宗李治和武昭仪决定试探试探,笼络首要人物长孙无忌,看是否奏效。李治和武昭仪先到长孙无忌家看视;并送去大量的礼物、珍宝,共计十车;又封长孙无忌宠姬的三子为朝散大夫。酒酣耳热,李治暗示,皇后没有生子,大性不仁,为人猜忌,想废后而立昭仪。长孙无忌故意顾左右而言他,不予回答。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武昭仪亲手弄死女儿一幕,史家记得很清楚: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王皇后去看视,一会儿离去。武昭仪偷偷将女儿弄死,放在被子下。皇帝来了武昭仪像没事一样,高高兴兴。武昭仪揭开被子,发现女儿死了,大惊着喝问侍儿:刚才谁来过?侍儿回答:王皇后。武昭仪大声啼哭。皇帝不明真相,大怒说:皇后杀我的女儿,以前就常和昭仪过不去,如今又这样!从此后,武昭仪日益得宠。皇帝想废掉王皇后。后来,皇帝要进武昭仪为宸妃,侍中韩瑗等反对。武昭仪诬王皇后和她的母亲搞巫术,皇帝便废了王皇后。

长孙无忌等不想妥协。高宗李治和武昭仪骑虎难下,便只好摊牌。反武派的长安令裴行俭贬逐,拥武派中书舍人李义府升为中书侍郎,参与朝政。李治在内殿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李勣四位元老。褚遂良临行时说:今天召见,多半是为宫中的事。皇上的主意已经定了,反对肯定会被赐死。你们不是皇亲就是功臣,不能让皇上担杀舅和功臣的罪名。我出自贫民,又没立什么功,能到今天的地位,是受到先皇的顾托。如果不以死谏争,将有什么面目再见先帝?真是委曲求全,仁至义尽,连死也要给皇上面子。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奉召入殿,李勣称病不至。李治说:武昭仪有儿子,想立她为皇后,你们看呢?褚遂良应声回答:皇后是名门的后代。先帝为陛下重礼聘娶。先帝临终时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这对好儿好女,如今交给你,没有大的错,不要废了她。高宗李治半天说不出话来。先皇的遗音在耳,当然不宜当着辅臣出言不逊。

第二大,李治又召元老商谈。褚遂良说:陛下一定要换皇后,可以换别人,何必要立武氏?武氏事奉过先帝,这是谁都知道的,后世将怎样看陛下呢?我违了陛下,罪该万死。说着,褚遂良致笏殿阶,叩头流血说:把这官笏还给陛下,让我告老回家吧。这是当堂以辞官谏阻。高宗当然心头火起,不禁勃然大怒,吩咐将他拖下去。长孙无忌赶忙进奏说:遂良是先皇的顾命大臣,不能用刑。武昭仪躲在幕后恨恨地说:怎么不杀了这家伙!

朝廷气氛骤变。韩瑗立即上疏:美人妲己倾覆殷商,美女褒姒灭亡了周朝,不听我的劝告,恐怕后果不堪设想。来济也进奏:主上立皇后,旨在定立乾坤,母仪天下,应选礼教名家之女;汉成帝以婢女为皇后,结果使江山倾覆。反武派前仆后继,来势汹汹。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精兵强将一一亮相。奇怪的是,元老派中只有李勣始终一言不发。李治觉得有些溪跷,便召见询问。李勣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李治惊诧之下,立即恍然大悟。武昭仪也一时茅塞顿开,马上吩咐许敬宗对外放话: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子,部想换个妻子,何况天子要立皇后?要他人妄议?形势急转直下。褚遂良贬逐京师,发往谭州。接着,李治下诏,以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谋杀武昭仪女婴,女婴后追封为安定公主),废为庶人。拥武派乘机纷纷上表,请求立武氏为后。于是,李治颁下诏书,立武氏为皇后。

永徽六年十一月,高宗李治临朝,命李勋、于志宁为册立皇后正、副使,奉玺绶进武昭仪为皇后。百官群僚、四夷酋长朝贺皇后于肃义门,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而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梁王。武氏的长子李弘被册为太子。至此,武则天由才人而昭仪而皇后,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一切目的均已达到。

武皇后满足了吗?她会适可而止吗?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高宗李治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朝廷文武百官的奏章,李治全部交给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开始参决朝政。

武则天天性聪明,十分敏锐,涉猎文史经传,还善于书法,因而极得高宗的宠爱。高宗天性柔弱,武则天办事果断,裁决政事有条不紊,高宗很满意。

武则天开始秉承高宗的旨意办事理政。后来,手握军政大权以后,就专作威福,一意孤行。高宗想收回皇权,控制朝政时,已经不可能。高宗不胜愤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月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草诏,要废了皇后武则天。心腹侍臣奔告武则天,武氏大惊,急忙跑到高宗跟前哭诉。高宗羞缩不忍,扭怩地说:“我最初没有此心,是上官仪教我的。”武则天恨极上官仪。事后,武则天让大臣许敬宗诬告上官仪谋反,将上官仪下狱处死。从此以后,高宗临朝视事,武则天则垂帘在后,政事无大小,一律与闻。朝廷大权实际上尽归武则天。高宗只是拱手而已。天下称武则天和高宗为二圣。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太子即武后长子李弘被鸩杀。次子雍王李贤立为太子。太子李贤这时被废为庶人。武则天第三个儿子英王李哲由皇太子即皇帝位,为唐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总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则天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第四个儿子豫王李旦为帝,为唐睿宗。睿宗终日居于别殿,不管朝政,湖政尽归武则天裁决。武则天将李旦和诸子幽禁在深宫,有的不出门庭达十余年。武则天改东都为神州,立武氏七庙。

武则天将李唐天下变为武氏天下,唐宗室人人自危。武则天在位十六年,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死于上阳宫,终年八十二岁。武则天是位很优秀的政治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全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时,全国人户三百八十万,到武则天去世时,达六百一十五万。武则天明察秋毫,亲理朝政,重用人才,驾驭天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武则天是位很有心计的女人。她十四岁时进入皇宫,三十二岁时成为皇后,苦心经营十八年,心腹遍后宫,所得赏赐都厚赏侍从,极得宫人侍从的拥戴。所以,高宗李治和王皇后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了如指掌,从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武则天对于异己分子却是极为冷酷的,毫不手软。她先后杀死了唐宗室贵威达数百人之多。大臣被杀韵也唷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心吓异志而被杀的不计其数。武则天不能容忍臣下的背叛,如何才能知道?密探四出,告密成风,专事大刑的酷吏尚书都事周兴、万年人来俊臣极为得宠。朝廷一片恐怖,以至于朝廷百官相见时不敢说话,每次上朝时,朝官总要和家人诀别说:不知道还会不会再见?

武则天重用酷吏实施高压统治,排除异己,同时,又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各方面人才,为其新王朝的统治效力。武则天时,网罗人才不遗余力。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令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中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自己推荐自己,以求录用。另外选用人才的重要渠道便是贡士殿试和试官、设员外官、武举等。这样,武则天执政时期,朝廷人才济济。

武则天是个很开明的皇帝,能听忠谏,从善如流。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情欲不尽,想选取大量美貌少年为奉定内供奉,供自己享用。右补阙朱敬则为此进谏,说:陛下宠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足够,不要再选美少年。武则天笑笑,赏赐采一百段,嘉奖朱氏的忠直。

天下富有以后,晚年的武则天便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毁坏乾元殿,改作明堂,让情夫薛怀义主管,役数万人建造。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共三层,号为万象神宫,明堂北部起天堂五级,用贮大像。天堂高于明堂,到三级时,便可以俯视明堂。天堂刚建成,不料被风吹倒,命令重建,一日役一万余人采木江岭。武则天还在明堂凿地为坑,坑深五丈,结彩而成宫殿,内中有佛像,栩栩如生,白云时不时地从地下涌出。

武则天立为皇后以后,权位日渐巩固。她青云直上,一步步登天,同时意味着与她争宠的王氏、萧氏命运悲苦,骤然间滑向了没有光明的无底深渊。王皇后、萧妃坐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有一扇小门开了一个很小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氏派定的人看守。王氏、萧氏困在其中,不见日月,终日只有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一天,高宗李治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妃,不知道他们情形如何,想去看看。内监引导着高宗,来到密室,见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进出饮食,李治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李治走近过去,大声说:“皇后,良娣,没事吧?你们在哪里?”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说:“我们是获罪废为婢女的人,哪里还能有尊称!”说罢,呜咽流涕,又便咽说:“陛下如果还念旧情,让我们重见天日,请赐这里名为回心院。”李治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我自有办法。”

武氏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二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恨恨地说:“让这两老妇人骨醉!”几天后,两人装在瓮中,眼睛血红,依然没死。武氏便逼高宗下诏赐死。行刑官奉旨来到囚室,宣读诏书。王皇后说:“陛下万岁,昭仪承恩侍候,我只有死了!”到萧淑妃前,萧淑妃听诏后破口大骂:武媚你这狐媚东西,这等狠心!我死以后变成猫,你武氏变为鼠,我世世扼你的喉报仇!武则天得报萧妃的这些咒语,心中不免畏惧,下令六宫不许养猫。好一阵,武氏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氏大为憎恶,请巫祝解谢,旋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或梦见二人,不久,便干脆迁住洛阳,终生不回长安。为表达自己对二人的憎恶,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中宗即位以后才恢复其姓。

武则天由才人而步步上升,终至为女皇帝,是由一个个的机遇促成的,而她是抓住了每一个机遇,不屈不挠,一直前行。她不相信什么天命,直到做了女皇帝,还不知道所谓女主武王的秘记和她自己的贵相,她只相信事在人为。天授二年,即改国号为大周。称帝的第二年,曾于贞观二十二年被李世民冤杀的李五娘家属,正式向武皇帝申冤,说当年李五娘是因为应了女主武王这个谶而被太宗误杀的,实在是替武皇帝代谶而死,死得冤枉。武则天大为奇怪,查问了这件事。女主秘记果然保存在太史令的处所,而当时和此后知道此事的也仅止太宗、李淳风和几位老臣。民间的传闻不过是风吹一阵,过后便再无人记起。武则天这时才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这已有的一切,不是天意安排又是什么?武则天立即下令为李五娘平冤,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

武氏做了皇后,心满意足,并没有想到要去干政和临朝,要去做女皇帝,而是美滋滋地替李治生孩子。册为皇后次年的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生儿子李显;龙朔二年又生儿子李旦;一年后的麟德元年,生酷像她的太平公主。武则天自贞观二年出世,到这麟德元年,正好三十六岁,经历这样多,临事如此丰富,机遇一来,她这敢做敢为的天性,自然会脱颖而出。

天顺人意,高宗李治有风眩病,就是偏头痛,见不得文书奏折。显庆五年秋天,苏定方受命讨伐百济,大获全胜,奏疏贺表成山。高宗李治的风眩病暴发,头重,目不能视。于是,高宗将百司奏事的文牍奏疏,交给三十三岁的武皇后,由她裁夺。史称皇后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旨。武则天便由后台推到了前台。

朝臣知道了武后用事,于是纷纷依附。武则天乘机培植心腹,外倚李义府、许敬宗,一连做了几件惊人的大事:废太子李忠,改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封死去的父亲武士蠖为周国公,杀死王皇后的舅舅柳奭;诬长孙无忌与废太子谋反,拟请诛杀。高宗有些犹豫,说怎能杀对自己有恩的舅父?最后,长孙无忌被迫减死罪一等,贬往黔州。到黔州后,武皇后派人迫令其自杀,长孙无忌就这样不幸死去。

武后这一系列的举动,今朝野百官无不侧目,一个个望风承旨。然而,武氏心中耿耿,老是神魂不安,时或伴有恶梦。武氏便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之蛊祝。武皇后专权弄事,自然令外朝重臣极为不快,他们结成一体,窃窃私议,准备废后另立。在武皇后生太平公主的那一年,由侍候前太子李忠的太监王伏胜告密,称武后召道士郭行真出入宫禁,为其厌祷。高宗得报后密令西台侍郎上官仪查办。上官仪指武后专恣弄权,失望海内,不可以承宗庙,应当坐废。高宗早就对武氏恃宠弄权心中不满,后来发展到高宗想有所为,常为武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也有意废掉武后。听到上官仪的奏报,高宗吩咐上官仪起草废诏书。

千钧一发之际,武后的心腹宫女奔告武后。武后立即赶到大殿,面见高宗,质问这一切是为什么?高宗羞缩,吞吞吐吐。武后无限委屈,声泪俱下,对高宗恩威并用。高宗哪里经得住这个?连忙为自己开脱:都是上官仪教我!武后找出了祸魁,便指使许敬宗构陷上官仪。于是,王伏胜、上官仪、李忠被杀。自此以后,武氏不敢大意,常与高宗同朝听政,一个视事,一个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之闻。这样,朝廷大权尽归中宫,高宗只是拱手听命而已,天下称之为大唐二圣。

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后二十年几乎不裁政,全部交由武后裁夺。武后在三十六岁以前,替高宗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此后便开始参与政务,醉心权术。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长得宽额丰颐,不仅相貌上像武后,连性格方面也酷肖其母。太平公主渐渐长大,在武后弄权上是一位极好的帮手,她自己也是恃宠而骄,为所欲为。她拿的文书无论怎样的不近情理,高宗总是一律签署,连看都不看。于是,公主淫荡风流、私授官职、卖官鬻爵,谁也不能奈何。

武后的长子太子李弘谦谨仁厚,高宗甚爱。李弘进退有止,礼接士大夫,朝野为之瞩目。高宗卧病时,命李弘监国,百官稍党宽慰。然而,权力欲日旺的武后唯我独尊,决不容任何人违逆旨意,侵害权位,哪怕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太子!太子李弘对武后处置过分的事每每善言进谏,武后渐渐不喜欢。萧妃的两位女儿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幽囚掖廷,已四十岁不嫁。太子李弘得知后,心中不忍,便向高宗请求,嫁出这两位异母姐姐。高宗同意,武后却大为不快。

高宗病体不支,一旦驾崩,颇得人望的太子自然继承皇位,临御天下。这样,武后只能回到后宫,不能干政。这对于权力欲极旺的武后来说,无异于一死。因此,武后想像杀她的女儿那样轻松地结束太子的小命,将亲生的太子李弘鸩杀。太子李弘死,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不久,李贤又失欢武后,废为庶人。武后的第三子李哲被立为太子。

武后惟已惟大,有怨必报,不讲什么手足亲情。武士矱先娶相里氏,生二子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长女嫁贺兰越石,早寡,封韩国夫人;次女武则天;三女嫁郭孝慎。杨氏因武后之故,骄宠日盛,徙封荣国夫人。杨氏本是隋朝观德亲王杨雄的侄女,始安恭侯杨士达的幼女,也是出自名门。然而,嫁给武士矱为元爽兄弟的继母,情形就大为大同。尤其是武士矱死后,武氏兄弟哪里把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放在眼里?受尽欺侮,她们只有忍气吞声,往肚中咽泪。

武氏平步青云,杨氏杨眉吐气,武家兄弟也一一捞到了高官美职;元庆为宗正少卿、元爽为少府少监、兄子惟良为司卫少卿、兄子惟运为淄州刺史。有一天,杨氏置酒宴会武氏兄弟。酒酣耳热,杨氏对惟良说:你们还记得旧事吗?今天怎么说?这是要算旧帐。惟良不知身处危境,不但不跪伏谢罪,反而说道:得幸以功臣子弟位列朝廷,以国戚进爵,十分高兴。杨氏大怒,讽武后伪为退让,宜请惟良等外调,以示无私。

武氏当然明白外调意味着什么。一幕幕旧仇浮现在眼前,武氏咬牙切齿。很快,惟良出任始州刺史,元庆出龙州,元爽出濠州。元爽不久坐事死于振州,元庆知道前途无望,到龙州后忧郁而死。韩国夫人是武后的姐姐,出入禁中,其女儿很受高宗宠爱。韩国夫人死后,女儿封为魏国大人,拟以备嫔职,武后不同意。武后妒忌侄女魏国夫人,恰逢封泰山,武惟良、武怀运以岳牧来集,一同从还京师。武后毒杀魏国夫人,转而归罪于惟良、怀远,一举尽杀。魏国夫人死后,其子敏之入吊,高宗哀恸,敏之哭而不答。武后怒冲冲地说:你怀疑我!于是憎恶敏之,不久,敏之贬死。至此,至亲几乎被杀尽。

武后对自己的父母则大不相同。母亲杨氏徙酂、卫二国,咸亨元年死,追封鲁国夫人,谥忠烈。诏文武九品以上百官和五等亲与外命妇赴吊,以王礼葬于咸阳。给班剑、葆仗、鼓吹。天下大旱,武后上表请求避位,百官换留。武后旋即赠已故的父亲武士蠖为太尉兼太子太师、太原郡王;母亲杨氏鲁国忠烈夫人为王妃。

太子李弘猝死合壁宫时,时人已明白是武后所为。次子雍王李贤立为太子,心中万分忧惧。李贤为了感悟母亲,作了一首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武则天为了私欲和权位,不惜四摘抱蔓归。以符咒幻术为武则天所爱的明崇俨被杀,武后怀疑是李贤所为,便使人告李贤好色,又于东宫马坊搜出数百甲胄。高宗想宽赦李贤,武后不同意,说:为人之子却怀逆谋,天地都不容,哪里能赦!于是废为庶人,旋逼自己这位次子自杀,立雍州牧英王李哲为太子。

上元元年,武后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高宗一一采纳。不义,高宗想下诏,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力谏乃止。武后巩固权位的同时又不忘收买人心,即史家所称外示宽厚,收买人心。她进奏高宗说,如今群臣纳半俸,百姓计口钱,以养边兵,恐怕四方妄商虚实,请一并罢去。高宗准许。群臣、百姓自然高兴。

仪凤三年,群臣、蕃夷长朝后于光顺门。高宗头眩不能视事。侍医张文仲、秦鸣鹤说:“风上逆,砭头出血可以治愈。”武后怒目说:“真该斩首!皇帝圣体还能有刺出血的地方?”侍医顿首请命,高宗叹气说:“医师谈治病,哪有什么罪!我头晕目眩,让他治吧!”侍医针刺以后,高宗高兴地说:“我能看见了!”武后应声在帝后再拜谢,说:“天赐我大师!身负缯宝赏赐。”五年后的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死,太子李哲即位,为唐中宗,武后为皇太后,总揽朝政。

李哲即位以后,想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中书令裴炎固争。李哲大怒说:“我把天下给韦玄贞有何不可!还惜侍中吗?”一个月以后,武后废中宗李哲,封其为庐陵王。李哲质问:“我有什么罪?”武后阴冷地说:“你想把天下给韦玄贞,还能没罪?”于是李哲被幽于别所。武后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居别殿,不得干预朝政。武后旋又幽禁李旦及诸子于宫中,不出门庭达十余年。改东都为神州,立武氏七庙。诸武用事,其内侄武承嗣为中书令,总揽朝政。

这个时候,武太后已经六十岁了,但权力稳固,可以为所欲为。武太后对于色情老当益壮,且更为强烈。早在高宗晚年卧病时,盛年的武后便勾上了太医程据,两人长期私通。程据是武后的固定情人。后来,洛阳城中出现了一个装疯卖傻的人,名叫冯小宝。他伟岸淫毒,在洛阳城中传开。高祖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将他迎进府第,为讨好武则天,将他送进后宫。武则天对他十分满意,将他改名薛怀义,剃发为僧,委为白马寺主,自由出入宫禁。

薛怀义由一介无赖突然间昂首宫中,人人对他侍奉唯谨,完全是武则天的权力和淫欲使然。在薛怀义最得宠期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以父礼事奉薛怀义。武则天的至亲、权倾朝野的武承嗣、武三思也对他毕恭毕敬。薛怀义的马匹由宫中供给,派专人负责,武则天还命薛怀义指挥数万人,建造明堂。明堂建成后,武则天封薛怀义为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薛怀义如此自得,如此威风。朝中不少人为之垂涎欲滴,也因此知道了武则天旺盛的淫欲,从而明白了一个讨好武则天的好途径。尚食奉御官柳模,向武则天推荐自己的儿子柳良宾,说他皮肤洁白,美须眉,伟岸壮硕,健壮无比。还有不少人自我推荐。武则天择优召幸。

武则天喜新厌旧,渐渐对薛怀义爱弛。御医沈南谬取薛怀义而代之,成为武后的新欢。薛怀义失宠后,满怀怨愤,野性勃发,竟火烧明堂。武则天心中愧疚,但为了寻欢享乐,还是决意除掉薛怀义。于是,武后密诏太平公主,选一些体格健壮的女子,在殿中侍立,等薛怀义一到,便把他绑了。接着,命亲信武攸宁、宗晋卿率壮士将薛怀义击杀,然后用畚车将薛怀义的尸体载还白马寺。

武则天又广求美男子,恣意淫乐。晚年,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为张氏兄弟专设机构控鹤府,以张易之为府监,位三品。张易之小名五郎,张昌宗小名六郎。有朝臣赞誉张昌宗:六郎面似莲花。内史杨再思更加无耻,说:不然,是莲花似六郎!

武则天对于男宠是很苛求的,不仅要求男性壮伟,仪容英俊,还须各方面尽善尽美。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当时是一位文学侍从,长得仪表堂堂,出类拔翠,又文采出众,自觉理应为武太后的男宠。可是,武大后一直未曾垂青。宋之问不甘心,写了一首艳诗献给武后。诗的结句如下:

明河可洁不可亲,愿得乘搓一问津。

还将织女支机石,更访成都卖卜人。

武后一笑置之。后来,武后当着众近臣,当面批评宋之问,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自己还不知道,有口臭的毛病。宋之问无地自容。此后,宋之问常常口含鸡舌(香植物),以解其奥。

武太后色情和权位兼顾,还用酷吏周兴、来俊臣壮其淫威。周兴、来俊臣杀人如麻,用酷刑逼死臣民无数,朝野闻而色变。来俊臣撰《罗织经》,教人如何网罗无辜。其酷刑名目繁多,主要有死猪愁、求破家、突地吼等。废太子李贤幽囚巴州,武后派人逼令自杀。废帝李哲囚于别所。新即位的睿宗李旦惶惶终日,恳请让位于太后。于是,武则天真的即帝位,称圣母神皇,取名则天。后又改名望,即所谓日月当空,照临天下,自称金轮皇帝,改国号为周。李旦降为太子,改姓武。

英公李敬业和长安主簿骆宾王因罪贬谪扬州。李敬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兴兵造反。骆宾王作讨武曌檄,远近传播,纷纷响应,从反者达十余万。李敬业犯战略性错误,不直攻洛阳,反而渡江取金陵,结果兵败而死。武后此后广开告密之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拥,遭无辜屠杀者不计其数。唐宗室贵族也屠杀殆尽。

武皇帝死以后,该由谁来继承皇位?是诸武还是李氏子孙?诸武当然要很好的考虑,因为,一旦李氏临政,诸武势必要铲灭。于是,诸武联名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后在亲子和族侄间,究竟将天下交付给谁,一时拿不定主意。武后垂问重臣。丞相狄仁杰说,皇嗣是陛下亲子,陛下临御天下,当传之子孙,岂可以侄为嗣?母子与姑侄孰亲?陛下稍加思量,不难自明。

于是,坐贬的庐陵王李哲择日被迎回洛阳。庐陵王放逐房州十余年,时时为性命担忧,猛然间召回洛阳,见到母后,心中无限激动,只是跪伏呜咽,泣不成声。李哲回京以后,太子李旦请求让位,于是,李哲立为太子。武则天恐她死以后,唐宗室躏藉武氏,便引诸武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太子一同宣誓,告天地于名堂,铭于铁卷,藏于史馆,永相和好。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神龙元年,太后八十一岁,老态龙钟,卧病不起,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与崔玄唪建策,请太子以兵人诛杀太后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羽林将军李多祚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进请太后传位。太后怏怏不乐,返回而卧,不再言语。太子李哲即位,复为中宗,恢复唐国号,徙太后于上阳宫。帝率百官时诣观风殿进问起居。废奉宸府(原控鹤府)官、迁东都武氏庙于崇尊庙,更号崇恩,复唐宗庙。诸武王者降爵。武后郁郁而死,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

韦后专权

唐代从高宗李治之后,就是阴盛阳衰的局面。中宗李显的庸弱,韦皇后的专权自恣,造成了又一个“女主”君临天下。韦后想学武则天,但她的才识和处理政事的能力,以及必要时的谋略和手段,同武后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最后她非但没有实现“女皇梦”,反而死于乱刀之下。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夏四月,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英王李哲(后改名为李显)的王妃赵氏,因得罪武后被下诏废黜,并关进内侍省的监狱。同时,赵妃的父亲赵瑰被贬为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母亲长乐公主被勒令迁出洛阳,和丈夫一同去边远的括州。按唐室规定,公主下嫁以后若丈夫为地方官,她仍可留在洛阳过着舒适自在的生活。但是长乐公主因女儿而受到牵连。

其实,赵妃并没有犯多大过失。她母亲长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女儿,同侄子高宗的年龄相近,并且相处很融洽。作为皇家之女,长乐公主熟悉武后的发迹史,对她的行为既憎恶又蔑视。再说,这几年来武后牢牢控制住高宗,执掌大权,网罗亲信朝臣,更使长乐公主愤恨,她常常带着女儿赵妃进宫看望多病消沉的高宗,说些对武后不满的话。这时的公主,还没有领教武后的厉害,说话也不知高低。自然,这些话不折不扣地传到了武后的耳里。她以惯用的手段,实施了严厉报复,赵妃被幽禁在一间四周都是墙的黑牢里活活地饿死了!

使人惊讶的是,赵妃的丈夫李哲,对于妻子的惨死竟然没有一点伤感与愤怒。李哲与两个哥哥李弘、李贤不同,他既无才学、武艺,又庸弱无能,相反,肤浅,粗暴,连外貌都比不上两个哥哥。他同赵妃成婚以来,一向不很融洽,到后来几乎视若陌路了。难怪他对赵妃的惨死无动于衷。

赵妃死后,李哲立韦氏为王妃。韦氏是长安人,关陇大族出身。祖父韦表在贞观年间担任太宗第十四子曹玉的属官,父亲韦玄贞为普州(今四川省)参军。父、祖两代都没有做过较大的官。韦氏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好胜心强,有主见,这正是李哲个性中所缺少的,因此韦氏初进英王府做女官,就很得李哲的宠爱,李哲对她言听计从。高宗晚年李哲被立为太子时,她就是太子妃。

弘道元年,高宗病死,李哲即位,史称唐中宗,尊母后武氏为皇太后,韦氏为皇后。李哲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当皇帝,因为是老三,何况两个哥哥先后被立为太子,结果都没有登上帝位。现在,他真的做起了至尊无上的天子,心请十分兴奋。韦妃也是如此,一人荣贵,全家高升。父亲韦玄贞从一名小官一跃而升为豫州刺史,但是韦后仍不满足,在她的要求下,中宗又准备升韦玄贞为侍中。中书令裴炎不同意,他觉得韦玄贞并无大功,只是以皇后父亲的身份一下子晋升高位,未免太快了一些。他向中宗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中宗不听,裴炎再三劝谏,惹得中宗火起,怒道:“我是天子,只要我愿意,就是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裴炎听了,心想自己身为首相,倘若中宗真这样做了,万一太后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便把中宗的话去告诉了太后。结果,在武后的主持下,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只做了四十多天的皇帝。韦氏怎么也没想到,皇后的宝座还没有坐热,就被拉了下来。她随着中宗,被幽锢在宫中,老父一家人被流放去岭南。但是,身处逆境的韦氏,不象中宗那样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是忍耐和等待。她常在枕边悄悄的教导和安慰中宗:“现在不能说安慰的话,保命要紧,你绝对不要流露出丝毫怨恨的表情,应该等待机会,我不信将来无出头之日。”她还再三叮嘱中宗:“从现在起,你要学会忍耐,一切都要逆来顺受!”

三个月后,武后下令将庐陵王一家流放到均州(今湖北郧阳),还没走到均州,在半路上又接到诏书,要他们再迁到房州。房州地处武当山,县城只有几百户人家,既贫瘠又闭塞。州刺史奉命负责监督,在生活上也很苛刻。中宗一家人过着愁苦的生活,还时时担心会有大祸临头。

不久,传来李勣的儿子李敬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兴兵造反的消息,中宗更加惊恐不安。房州刺史加强了对中宗的监视,而朝廷三天两天有急使来房州。中宗害怕武后处死自己,终日丧魂落魄,干脆想自杀一死了事。韦氏劝说他:“你这样懦弱无用,将来怎能成大事?依我看,李敬业如得胜,我们的性命就难保;如他兵败,我们倒还有生路。”她还满怀信心地安慰中宗说:“常言道,祸福无常,我相信将来必有变化,不会长此下去。”这时的韦氏已经怀孕,她所生的三女一子,都还幼小,一家人的吃穿漱洗,都由她一人操劳,十分辛苦。她不仅是中宗的贤内助,而且是中宗的主心骨,中宗一刻也离不开她,感激之余,他对妻子说:“你真了不起,我怎么报答你呢?向你许个愿吧,要是老天有眼,有朝一日我能出头,不论你去做什么,你尽管去做,我绝不限制你。”

两个月后,李敬业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房州,中宗和韦氏总算放下了心上的一块石头。不久,韦氏生下一个女儿,苦难之中,婴儿用的衣物一件也没有,中宗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女儿裹用,于是,就替她取小名为“裹儿”。生于患难,又是父母亲亲自抱养大的。这位小女孩特别受到中宗和韦氏的疼爱,她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

二十年过去了,这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二月的一天,当韦氏端坐在中宗身边,以皇后的身份接受百官朝拜时,她怀疑自己还在梦中。确实,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她做过无数次这样的梦。这一天,她死去的父母亲分别被迫赠为上洛郡王和郡王妃。尽管左拾遗贾虚已劝奏,说“异姓者不为王”,但这一回,中宗再也不必惧怕大后了,他仍这样决定。在长期的幽禁生活中,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加上对韦氏的特别依赖,使中宗把韦氏视作救命的天神。现在他重新坐上天子龙椅,怎能不施展天子的权威,对妻子施报呢?

从房州召回,重新立为太子妃之后,韦氏的内心充满希望。她时时告诫中宗,这回决不能再有丝毫闪失了。她细细观察朝中的情况,发现有几个人最有权势,第一个是武后最宠爱的太平公主,其次是武后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然后是武后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此外尚有一人是武后所信任的贴身女官兰台令史上官婉儿。韦氏劝中宗尽量亲近讨好太平公主,另外同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交好。中宗全都不折不扣地按她的话去做了。

醉心于权力的韦氏,虽然把武氏恨得入骨,但内心还是佩服婆婆的手段和才于的,武后掌朝权之后,甚至做女皇之后的风光显赫,也很使她羡慕。“阿武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呢?”她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操纵中宗,也有足够的才智对付朝内外的事。

在亲近太平公主的同时,她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同武氏兄弟结成姻亲。她把长女永泰公主嫁给武承嗣的儿子魏王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同武氏兄弟成了一家人。但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差一点又闯下大祸。

中宗的长子,也是韦氏惟一的儿子邵王李重润,风神俊朗,孝友好书,他和妹夫武延基性情相投,引为知交。两人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很看不起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男色侍奉武后,在外招权纳贿等种种不法行径,说将来,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两个人。张氏兄弟知道后,便向武后告状,诬陷李重润与武延基想谋反,武后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他们两人以及永泰公主活活打死。中宗眼看一对儿女惨死,却不敢求一句情,韦氏则咬碎银牙也往肚子里吞。武承嗣因儿子惨死,不久也抑郁病死。这是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的事。

又熬了五年后,韦氏终于登上了皇后之位。多年的苦媳妇熬成了婆,说什么也得威风一番,何况她是个充满野心和权欲的女人。先是学武后的样,中宗坐朝,她就坐在帝座斜后方的帐幕中垂帘听政。中宗庸弱,一向对她敬畏,当然不会拒绝。接着,她向中宗竭力建议重用武三思。这件事使中宗很为难,对韦后说:“武三思是太后的心腹,朝臣们大多反对他,张柬之还劝我杀了他呢!”“用人之权在陛下手里,张柬之等一班人自恃拥立有功,连我都不在他们眼里,假如事事都由他们作主,陛下岂非成了傀儡?”中宗心想这话有道理,身为天子,岂可事事受朝臣的节制?韦后又进言道:“陛下应物色几个心腹重臣,武三思是我们的亲家,忠心可靠,陛下何不起用他来分张柬之的权呢?”

第二天中宗下诏,拜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这对张柬之等人不啻是个重大的打击。本来,“神龙革命”刚过,有人劝过张柬之,武三思不除,总是后患。但张柬之不以为然,说:“如今武三思已经不起作用了,为了这次起事,已经杀死了好些人,不要再滥施杀戮了。”而现在,张柬之后悔莫及,他们秘密求见中宗,劝中宗不要养虎为患,应时时想到恢复帝位的来之不易。

这话不但没有说动中宗,反而惹动中宗的怒意。中宗认为张柬之自恃拥立有功,要他记住张柬之他们的好处。事实上,中宗也不可能听从张柬之的劝谏,违背韦后的意思。这个糊涂皇帝,只知道一味服从妻子,根本不细想一下,为什么韦后会如此推崇武三思?他做梦也没想到,贵为太子的他,竟戴上了“绿帽子”。

原来,自从武后被推翻之后,武三思一直担心屠刀会随时架上自己的脖子。充满恐惧地等待了一段时期,看看没有动静,他开始考虑谋求自保,并准备东山再起的计划。他知道,皇宫里最有实权的人物不是皇帝而是皇后。但是要设法亲近皇后,并不是件容易事。尽管他同帝、后之间因联姻而有着“自家人”的气氛,但要想自由出入宫禁,同皇后建立非同寻常的关系,必须有人牵线,他想到了上官婉儿。

早在武后当政时,武三思就同这个漂亮的才女勾搭上了。上官婉儿原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反对武后被杀,累及家族,儿子被斩,儿媳郑氏抱着上官家惟一的后代,年仅一岁的上官婉儿没入掖庭为奴。转眼过了十三年,上官婉儿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淑女。很快,她的才华在宫中显露出来,她精通经书史籍,诗词文章也很出色,甚至书法、数术、奕棋等无所不精。她的才名传到武后耳中,武后召见了她,她的聪明伶俐,她的从容不迫,她的才识见解,以及用一手道劲的绳头小楷当场一挥而就的诗作,无一不使武后赞赏。她感叹说:“此女才智非凡,赛过须眉!”她立即命上官婉儿离开掖庭,到她身边来当秘书。上官婉儿接到诏令,感情极其复杂;这个可怕的掌握无上权力的女人,曾是杀死自己父、祖的仇人,而且害自己和可怜的母亲沦落为奴。突然,又是这个女人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去,委以重任,而且是随侍身边,掌握机要大事的贴身秘书。当然,要侍候好这个女皇帝多么不易,她是那么威严,不可一世,稍一不慎就会得罪她而落得身首分家的结局。憎恨、感激、紧张、恐惧,各种滋味交织心头,真有说不出的烦恼。们是一两年之后,她就成了武后最信任的贴身女官,武后命她起草并掌管诏令文书,有时还代替武后裁决朝臣们的奏章。

武后晚年时,武三思主动勾搭上了上官婉儿。除了上官氏才貌出众之外,武三思还想通过上官氏打听到重要的宫禁内幕,揣摩武后的心思。中宗即位后,也十分重视并信任上官婉几处理政事的才于,仍委任她为自己的秘书,不久,又进封上官婉儿为婕妤,纳作妃嫔。

这回,武三思又很巧妙地说服了上官婉儿,主动设法让自己心爱的男人去勾引另一个女人,上官婉儿当然痛苦,但是以武三思风流俊美的外貌,魁伟的体魄,过人的才情,以及讨女人欢心的一套手腕,上官婉儿早就对他俯首贴耳。这一回,同样是为了赢得她所惟一热爱的男人的欢心,她答应下来了。

在上官婉儿的牵引下,武三思同韦后勾搭成奸。韦后早就厌倦了平庸、软弱的中宗,感到他没有一点男子气。仅从“人”本身的魁力而言,武三思远远超过了中宗。中宗每次下朝回宫,总是看到韦后同武三思一起坐在他的龙床上下棋,或是玩赌博游戏,他还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观战,丝毫没有察觉。

通过韦后,武三思就这样执掌了朝权,重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张柬之等“功臣派”,反得受他的节制了。

洛阳城内的天津桥畔,是街市中心。一天,突然贴出一张黄纸,上面写斗大的几个字:“当今皇后与武三思有通奸行为”。一下子,全城骚动起来,纷纷扬扬都在议论这事。消息传进皇宫,韦后呼天抢地,嚎哭不止,中宗气得脸色发白,六神无主。好容易镇定下来,他传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迅速调查这件事,把竟敢诬蔑中宫的罪犯处以极刑。李承嘉曾和“功臣派”的桓彦范联合上书弹劾张易之兄弟,但后来投靠了武三思。接到诏令,他立即赶到武三思家中密商。

几天之后,李承嘉向中宗报告,天津桥的黄纸是崔玄唪、桓彦范、敬晖等“功臣派”干的,意在扳倒皇后和武三思,进而废黜中宗,另立新君。中宗大怒,下令把崔、桓等五人关进监狱准备处死。有大臣进谏:这五人当初拥立皇上有功,皇上曾赐给他们免死铁券,不应处死。中宗只得尊重这一意见,改判终身流放之刑。但是,这五人还未走到目的地,就被武三思委派的执行官分头害死了。原来,这是一桩由武三思一手策划的大阴谋。

武三思因与“功臣派”结下冤仇,时时想置这几人于死地。不久,中宗为讨好韦后,大封韦氏家族:追赠死去的韦玄贞为郑王,所建的坟墓称为“褒德陵”,又追封流放岭南而被当地蛮族酋长杀死的四个弟弟分别为郡王;韦后的大妹夫陆颁升国子祭酒,二妹夫冯太和任太常少卿;韦后的堂兄弟韦温为礼部尚书鲁国公,韦胥为左羽林将军曹国公,另有韦氏两个子弟招为驸马。

韦氏一族的势力迅速膨胀,很使武三思不安。“功臣派”还未打倒,又多了一个劲敌。武氏外戚会不会受两面夹击而衰落下去呢?接着发生的一件事使武三思下决心先除去“功臣派”。

中宗的女婿驸马都尉王同皎是参加“神龙革命”的功臣派之一,他见武后退位后。又形成了一个韦后与武三思专权的局面,很是愤慨,便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商量,准备在举行武后下葬仪式这一天,派人埋伏在路上,诛杀武三思,并收捕韦后。这些话不幸被人偷听去并向武三思告了密,结果,王同皎及其同志都被杀害。

武三思感到,“功臣派”与自己的矛盾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非彻底清除不可。他苦思冥想,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一天,中书舍人崔浞登门拜访武三思。中书舍人官职不大,但很重要,内廷的诏令旨意,外廷的奏章文书,都要经过他的手传送到各部门。崔浞告诉武三思,桓彦范想打击武三思,密令他联络武三思的手下人,搜集武三思的罪状。武三思听后,恨得咬牙切齿,找心腹商量,如何设法让中宗痛恨这几个“功臣派”。

心腹中有人提醒他,皇帝这几天正为外面关于韦后与人私通的流言烦恼不安。武三思想起来,一个多月前,有一名小官名叫韦月,斗胆向中宗奏道:“武三思私通中宫,皇上应肃清宫闱,斩武三思。”中宗因难堪而恼羞成怒,命黄门侍郎宋琮立即处死韦月。宋璟不肯听令,说:“依法未经审讯,不得问斩。”继而又说了一番道理:“陛下不问而诛,是非不明,必会引起更多的人私下议论此事。岂不更坏?”中宗斥道:“朕不管这些,杀了他,才能解朕的恨!”宋璟凛然回答道:“臣不能枉法,要杀先杀了臣的头!”这时有几个公卿大臣见相持不下,出来劝解:“陛下,盛夏季节不宜行刑,待秋后再斩不迟。”大理卿尹思贞生怕这种事交他审问,使他尴尬,便乘机奏道:“不如先将韦月流放到岭南,过了秋分,再命地方官斩决。”中宗依了尹思贞的建议,又把宋璟贬调出京。

这件事使武三思心惊肉跳,生怕自己与韦后的秽行被中宗察觉。他也知道中宗的脾气,在他自己还没有相信之前,任何人提到这事,必杀之不赦。于是,他心生一计,何不将外面关于皇后的谣言,推到桓彦范、敬晖等“功臣派”头上,岂不是既能借刀杀了人,又能免除中宗对这事的怀疑吗?他立即布置,命人于第二天凌晨在天津桥畔张贴黄纸,又密嘱他的同党,受中宗指令调查这件事的李承嘉诬陷“功臣派”。就这样,武三思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他的政敌。

这一次胜利,使武三思大大增强了权势,朝臣们争相巴结,形成狐群狗党。他手下有两个最亲信的心腹智囊,是弟兄两人,一为兵部尚书宗楚客,一为将作大臣宗晋卿。另外有“五狗”: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中书舍人崔浞因投靠武三思,且告密有功,提升为兵部侍郎,连其父也升为礼部侍郎。

神龙二年十月,中宗因洛阳谣言不息,有失面子,决定迁回长安。这一年秋,中宗立第三子李重俊为皇太子。韦后因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劝阻过中宗,但中宗不听。太子李重俊聪明有为,做事果断豁达,但身边没有良师引导,有时不免缺少明智。迁回长安后,朝廷上下出现一种崇尚奢华、游乐的风气。中宗酷爱玩球,上行下效,太子也迷上了玩球,整天沉湎其间。武三思同太子素无来往,在立储问题上,中宗也没有同他商量过,又见韦后不喜欢太子,而太子更不懂得尊重他,就对太子渐渐不满起来。

武三思的儿媳、中宗和韦后最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有着同母亲一样的性格,骄横,好强,欲望太多。她对自己的美貌、受帝后宠爱有足够的自信,因此,很想做“皇太女”,将来好做女皇帝。她常常说:“连侍妾出身的阿武尚能做皇帝,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当皇太女?”但是,对她百依百顺的中宗,唯独这个要求始终不肯答应,还是立李重俊为太子。安乐公主对这个庶出的哥哥很看不起,她同丈夫武崇训一起,背后都称太子为“奴”。

韦后和武三思的仇视,安乐公主与驸马的轻蔑,很快就使太子感觉到了。当他听说他们背后骂他小子或是“奴儿”时,怒火中烧,决心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可是这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不懂得朝内力量的对比,只想凭一腔热血,也像当年他的祖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诛灭武三思,逼中宗退位。他分析下来,觉得满朝文武,唯有辽阳郡王李多祚一个人值得信赖,并能提供帮助,就去找李多祚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李多祚是参加神龙革命的有功之臣,但没有野心。对于武三思的擅权,他很愤慨,可因为是武将,从不多加议论,所以武三思没有将他当作政敌。见太子流着眼泪向他倾心诉说,这位忠诚、爽直的军人受了感动。他答应了太子的要求,决定帮助他起事。他又联络了部将李思冲、李承况、独狐神之等人协助太子。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上旬,一天半夜时分,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思冲等人假称秦皇帝紧急诏令,率羽林宫三百多人袭击武三思的府第。武三思正拥着美女侍妾饮酒作乐,儿子武崇训也陪坐一旁,安乐公主进宫去还没有回来,不防羽林军一拥而入,见一个杀一个,把武三思父子牵到太子马前。太子骂了几声,拔出佩剑一剑一个,把他俩剁死,又下令军士们杀尽武三思全家。接着,太子命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唐太宗的孙子)及其儿子天水王李禧分兵把守各处宫门,自己同李多祚一起杀人肃章门,直奔中宗、韦后的寝殿。

中宗与韦后、上官婉儿以及安乐公主等人夜宴方罢,还没有睡下,忽见右羽林将军刘景仁飞奔前来报告:太子谋反,已带兵杀人肃章宫,中宗吓得浑身发抖,韦一后大骂:“我早说过你这儿子不是个东西,不听我的话,死路一条!”还是上官婉儿镇静,她说:“皇上皇后不必再争,事到临头,宜速速拿定主意,尽快消灭叛乱才是。依臣妾看,玄武门坚固可守,请皇上皇后立即登上玄武门楼,一来可暂避杀身之祸,二来可宣布紧急诏命,征调兵马讨逆。”中宗、韦后便跟着上官婉儿慌慌张张来到玄武门,上了门楼。上官婉儿宣称有诏,令刘景仁立即率领在玄武门值夜的一队飞骑百余人严密守在门楼下,抵御叛兵杀人。这时,李多祚领兵来到玄武门,见中宗登上门楼,又有飞骑守卫,不敢贸然行动。中宗斥责李多祚说:“朕待你不薄,为何助太子谋反?”李多祚回答说:“武三思淫乱宫闱,臣等奉太子令,已将成三思父子正法,太子与臣等并无谋反之意,只是请求陛下准许肃清宫闱之乱,臣立即退兵,再向陛下请罪。”

一听三思父子已被杀,韦后、上官婉儿以及安乐公主都大哭起来,拉住中宗衣襟,要他报仇。李多祚又高呼:“上官婕妤,勾引武三思人宫,是第一等罪犯,请陛下速速将她交出来!”中宗还没有答话,上官婉儿已是泪水满面,跪在中宗脚下,说道:“臣妾并无这等事,请陛下明察。臣妾死不足惜,只恐叛贼们先是索要臣妾,再索要皇后,最后索要陛下。”这时,宫闱令杨思勖手执佩剑,向中宗请求下楼同叛军拼杀。中宗答应后,杨思勖下楼迎面碰上羽林中郎将、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一剑砍下去,把野呼利杀死,又指挥飞骑,一拥上前,同李多祚的羽林军交战。

上官婉儿附在中宗耳边悄悄说了一番话。中宗向城下大声宣道:“叛军们听着,你们原是朕的亲信宿卫,为何跟从李多祚谋反?若能立时反正,杀死多祚,朕不但不计前罪,还另加封赏,保证你们的荣华富贵!”

羽林军士们本来以为太子和李多祚是奉诏令起事的,现听到中宗的亲口宣告,方知自己跟着李多祚成了叛逆,各人都有老小家口,未免动心,大家沉默了片时,突然“哇”地一声吼叫,一齐拥向李多祚,将他乱刀砍死。李思冲、李承况等将领也被杀死在乱军中。只有太子带领几十名侍从,突围而出,逃向终南山。

兵部尚书宗楚客调动兵马迅速平息了这场叛乱。太子在终南山树林中休息时,被手下士兵刺死,割下首级献给了朝廷。中宗闻报后,毫不痛惜,反将儿子的首级献入太庙,并奠祭武三思和武崇训的灵柩,甚至还把儿子的首级挂在朝堂示众。对中宗的这种做法,大臣们非常气愤,但谁也不敢说一句话,更不敢接近太子的首级,只有一个小官,永和县丞宁嘉勖,路过长安,见到太子的首级后,伤心极了,脱下衣服包住首级号陶大哭。这事被宗楚客知道后,要求中宗把宁嘉勖流放到岭南。不久,宁嘉勖在岭南得病死了,睿宗即位后,追念他“忠义而重名节”,追赠永和县丞。

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中宗依然过着游乐享受的生活,韦后也依然放纵淫欲。没有了武三思,她又看中了兵部侍郎崔浞、散骑常侍马秦客、光录卿杨均等,同他们私通。安乐公主则看上了小叔子、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两人你来我往,打得火热,中宗干脆让他俩匹配成婚,结婚场面之大相当于皇帝娶皇后。

太子死后,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的愿望越发强烈了,中宗的四个儿子中,长子重润。三子重俊已死,次子重福获罪流放去均州,剩下的幼子重茂,年仅十岁。中宗很想立重茂为皇太子,遭到韦后的反对,她想让安乐公主当上皇太女,对不是自己生的儿子根本不放心。这时,武三思的走狗宗楚客因平叛有功已进位宰相,他为了讨好韦后与安乐公主,便主动为安乐公主当上女皇帝担任参谋。宗楚客有很大的野心,假如安乐公主真当上女皇帝,自己“佐命”有功,便可控制朝廷大权。

在宗楚客的指使下,安乐公主与韦后向中宗进谗,说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串通李重俊谋反。中宗起初有些相信,命御史中丞萧至忠审问。萧至忠一番忠言,说明相王当初如何真心诚意地主动地让出帝位,现在决不可能参与夺取帝位的谋逆,把中宗的疑心一扫而光。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使一向对韦后信任的中宗也产生了疑窦。

先是定州(今河北定县)人郎岌冒死上书,说韦后与宗楚客勾结,企图谋反。中宗阅后有些疑心,恰被韦后走来看见,大怒,一定要中宗下令杀死郎岌,中宗只得革去郎岌的官职,命郎岌在家里反省。但韦后不肯放过,暗嘱心腹,派人将郎岌活活杖死。接着,又有许州参军燕钦融上奏,说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以及宗楚客等人交相勾结,朋比为奸,危害社稷国家,应予以严惩。中宗复杂的心情难以言喻,既为燕钦融的“危言耸听”震怒、吃惊,又为“这也许是事实”而痛苦烦恼。他瞒过韦后,悄悄地将燕钦融召入宫中当面质问。燕钦融毫无惧色,把皇后及其他人的丑行,一一列举事实,详细说明,说得中宗哑口无言,不得不相信。最后,中宗神色惨淡地说了一句:“朕日后再召你进来。”就让燕钦融退下。

在内侍的引导下,燕钦融从内殿直出,经过一道又一道宫门,当走到宫院外时,忽然两厢拥出一帮武士,为首的正是宰相宗楚客,手持敕书,说是奉皇上诏命,立将诬陷皇后与安乐公主的燕钦融打死,霎时间,乱棒齐下,血肉横飞,燕钦融不幸又遭残杀。

事后,中宗尽管没有责罚宗楚客伪造诏命的非法行为,但燕钦融所列举的一系列事实,似无数块石头紧压在中宗的心头,他闷闷不乐,心清沮丧,对韦后也失去了平时的亲近,常常有意无意地躲开她。

这样子不仅使韦后恐慌,连安乐公主也不安起来。她知道,父皇无论如何不同意她当“皇太女”,而如今母亲与自己的地位说不定也会发生动摇,怎么办?母女商量的结果,竟然定出了一条恶毒的、灭绝人性的计谋,杀死中宗,韦后登位做皇帝,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中宗很喜欢吃饼。一天,他坐在神龙殿批阅奏章,韦后亲手为他做了一笼饼,命宫女送去。中宗取来便吃,越吃越香,竟一连吃了七八个。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发出一声惨叫,一两只手猛抓胸部,倒在榻上翻来滚去。内侍们慌忙人报韦后,等到韦后慢慢走来时,中宗已是两眼翻白,说不出话来了。他痛苦地挣扎了一会儿,便咽气了,享年五十五岁。愚昧、庸弱的中宗,最后竟然死在自己最亲密的妻子和爱女手里,真是太可悲了。

韦后显得很冷静,她一面指挥宫女们料理中宗的尸身,一面严令左右,任何人不得走漏皇帝暴崩的消息。然后,她假传中宗命令,让韦氏子弟掌握的禁军,分兵把守长安各城门,另派一支军队前往均州,阻止被贬的中宗次子李重福入长安。一切布置停当后,她才发出丧报,在中宗的梓宫前,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皇帝,尊韦后为太后,临朝称制。于是,韦后变成了又一个武则天。

不久,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又_次“玄武门之变”,杀死韦后、上官婉儿以及安乐公主,肃清了韦氏家族及宗楚客等一帮佞臣党徒。唐室因韦后淫乱,中宗愚昧造成的混乱局面终于结束了。

令“六官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蜀州(今四川成都)一个蜀州司户的家里,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婴,父母给她起名叫杨玉环。玉环的原籍在永乐(今山西永济)独头村。高祖杨汪是隋朝名臣,弘农华阴人,爵位是平乡县伯,官做到上书左丞。唐代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以“凶党”诛死。玉环的父亲杨玄琰,是杨汪的曾孙,但这时杨家的家道已大不如从前。

玉环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在家最小,又长得乖巧漂亮,所以受到父母的格外疼爱。父亲的官位虽不高,但家道还算殷实富足,整个家庭和谐欢快,玉环从小过得无忧无虑。但噩运从天而降,在玉环刚刚10岁的时候,父母不幸双双亡故,叔父领养了她。

叔父杨玄曫,是河南府士曹,虽然只是个七品的小官儿,但有远祖杨汪的声望,是名门后商,本人在当地也有较好的声誉,再加上和当朝达官显贵们来往较多,在洛阳还是有一定地位的。杨玄辔还是个正直的儒学家,所以,又有一定的知名度。杨玄曫自己没有子女,把小玉环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料以外,还很注意对玉环的教育,并向她灌输了许多儒学思想。

玉环生性活泼好动。传说,在她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经常蹒跚着跑到池塘边玩耍。有一次一不小心竞掉到了池塘里,后人便把这池塘起名叫“落妃池”。后来玉环到了繁华的东都洛阳,她的这种天性更有了施展的天地。

开元盛世,国富民足,洛阳城内到处莺歌燕舞,繁华似锦。因洛阳当时是文化政治中心,又是皇亲国戚们集中的地方,因而在各方面都很发达。玉环初到洛阳,对洛阳都市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除了接受各种教育之外,她特别喜欢歌舞技艺,对学习作曲、弹奏乐器等非常感兴趣。她精力充沛,什么吸引她,她就学什么。因她聪明伶俐,很有悟性,再加上天生一副好身材、好嗓音,很快就学会了许多歌舞技艺,表演起来生动活泼,惹人喜爱。时光任苒,在不知不觉中,小玉环长到了16岁,变成了一个停停玉立的美丽少女。

唐玄宗继位以来,曾经五次巡视东都洛阳。在第五次巡视时,玄宗和他的宠妃武惠妃开始为他们的儿子寿王李清考虑婚事。这时的玉环也已长成相貌出众的“洛阳第一美女”。事也凑巧,在陪同玄宗巡视的官员中,有个叫杨慎名的大臣,和玉环养父杨玄曫是同宗又是好友。杨玄簪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接待工作。杨玄曫家中有美女的消息不胜而走,引起了选妃官员的注意。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玉环在杨慎名家中认识了玄宗的堂妹长宁公主,这时长宁公主正为儿子杨洄准备婚事,见玉环端庄倩丽,人又活泼可爱,很喜欢她,就请玉环做婚礼的伴娘。就是在这次婚礼上,寿王李清爱慕上了这位国色天香,举止不俗的娇美少女杨玉环。

寿王清是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人称十八郎,是玄宗宠妃武惠妃所生。母贵子荣,玄宗特别喜爱这个儿子。武惠妃把寿王的意思转告了玄宗,并请求玄宗考虑纳玉环为寿王妃。玄宗派人继续到洛阳了解玉环的情况,得知玉环是不仅名门望族的后裔,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得如花似玉,而且品德贤淑,知书达礼。就这样,历经了两年的调查,最终选定了玉环做寿王的妃子。

玉环得知自己被选为王妃,心中又惊又喜。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能成为当朝天子的儿媳。那个寿王究意是个什么样子?宫庭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一切都对玉环充满了神秘。

在完成了册妃前的许多礼仪之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宫里隆重的为寿王清举行了册妃礼。这一天,杨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杨家父女早早的准备就序,恭候前来送册书的皇宫使者。在仪仗队的簇拥下,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黄门侍郎陈希烈送来了“诏命册”。玉环激动地上前行礼,恭敬地接过皇帝册书,供在了堂上,全家磕头谢恩。接下来几天,又完成了一套皇子纳亲的繁缛礼仪。正月,寿王清和玉环正式生活在一起。从此,玉环成为寿王妃,玄宗的儿媳。二月,玄宗下诏,所有的皇子改名,寿王李清改名为李瑁。

结婚不到一年,寿王和玉环从洛阳回到了长安,住进了十王宅。这十王宅是为皇子、诸王集中住在一起而专门兴建的宅院,在长安朱雀街,不在宫里。各王子分院居住,每个院中都有花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景致,并各有许多宫女侍候。

玉环初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到新奇陌生。她虽是名门后裔,官府世家,但到父辈这一代已是家道衰微,比起王公贵族的生活来实在是相差甚远。王宅官邸的气派,富贵的生活使玉环感到惊惋;繁琐的礼节,各种规距使玉环有些不自在,有时她还挺想念原先无拘无束的娘家生活。但在寿王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没过多久,玉环便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寿王对玉环非常宠爱,关怀备至。玉环高兴做什么,寿王就会让她做什么。在这里,玉环的歌舞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寿王还专门为她请来了从事歌舞的人员指导教练她,又怕她一个人跳舞没意思,就从宫里找来舞女陪伴她。玉环兴致高时,还自编些歌舞进行娱乐。玉环生性活泼,又正值青春之时,不甘寂莫,除了唱歌跳舞外,还喜欢许多其它的娱乐活动,如打球、骑马、划船等。寿王就尽量陪她游戏玩耍,厅堂里,花园内,小桥边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尤其是玉环银铃般的嗓音,听起来格外动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就在寿王官邸度过,有时也到宫里母亲武惠妃身边,或接受父亲玄宗的小小宴请,偶尔也会到王宅以外的地方玩耍。寿王对待玉环就像对待小妹妹一样的关心、耐心、爱护。玉环偶有娇嗔不高兴时,寿王就想尽办法哄她开心,讲些笑话给她听,直到玉环高兴起来。玉环感到和寿王在一起生活很快乐,不仅生活有趣,而且精神有所寄托,感情有所依靠,她为能有幸嫁给英俊潇洒、温柔多情的寿王而感到幸福、满足。寿王也为有玉环这样一位娇艳美丽,性情活泼的妻子而如醉如痴。

武惠妃对自己惟一的儿子寿王寄予着全部期望,她看到寿王和玉环如此相亲相爱,心里非常高兴。她常在玄宗面前夸赞玉环,她本人更是喜欢这个很象自己年轻时的儿媳。武惠妃经常召见寿王和玉环进宫陪伴,还送些衣物、珠宝等东西给玉环。武惠妃总想立寿王为太子,废掉赵丽妃所生的太子李瑛,这就使其它王子不服,竞相参予争夺太子的角逐。十王宅内表面平静,实则暗藏杀机。对于这一切,寿王的态度却是漠然视之,他并不像他的母亲那样权欲熏心。在这点上,玉环和寿王的态度一样,对寿王当不当太子不感兴趣,她只愿过平静的生活。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君王。在他执政的40多年里,出现过太平盛世,对唐王朝的贡献很大,在唐代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丰功伟绩。尤其是在他执政的前30年,励精图治,改革敞政,选贤任能,虚心纳谏,使社会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连许多外国使者都到唐朝学习取经。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然而,唐玄宗又是一位著名的风流君主。他好歌舞声色,生活奢靡。建功立业以后,更是贪图享受,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在他统治的后期,懒于朝政,任奸佞当权;饰非拒谏,生活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因此从鼎盛转向了衰危。

唐玄宗一生风流。在杨贵妃以前,受他宠爱的嫔妃众多,但多是过眼烟云,霭散便忘,能留下姓名的没有多少人。最初,玄宗很宠爱美丽端庄的王皇后以后,王皇后人老色衰,又没有为他生子,玄宗便不再喜欢她,还找理由把她废为了庶人。王皇后含悲死后,武惠妃得宠。由于武惠妃年轻美艳,又很会献媚逢迎,玄宗就只专宠武惠妃。玄宗还曾想立武惠妃为皇后,但因为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玄宗的母亲窦太后惨死在武则天手中),朝中大臣一致反对,所以,这事也就搁置了下来。但对武惠妃的待遇却同皇后毫无二致。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武惠妃病死,这对晚年的玄宗是个沉重打击。他神情恍惚,茶饭不香,精神空虚,整日里闷闷不乐,十分惆怅。尽管后宫佳丽有的是,个个美目流盼,但在玄宗看来却个个“粉色如土”。没有谁能比得上武惠妃。偶尔让漂亮的嫔妃陪伴,那也只是暂时的消遣,没有人能真正留在玄宗心里。漫漫三年,玄宗一直为失去武惠妃而郁郁寡欢。

在玄宗身边日夜服侍的“老奴”高力士很为玄宗着急,他最了解玄宗的心思。他知道,为玄宗物色美人不难,但要找到一位能揣摩玄宗心思,和武惠妃不相上下的美人就太难了。不仅要貌美,还要会投其所好;不仅要才艺出众,还要适合玄宗的鉴赏品味。这样一位才色双全的人到哪儿去找呢?高力士苦思冥想,不知为什么,竟然想到了寿王妃杨玉环。高力士觉得,寿王妃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聪敏过人,善解人意,又会唱歌跳舞,最主要的是她具有武惠妃当年的风彩,而且比武惠妃更漂亮,更娇艳。这对玄宗来说,无疑是再好不过的宽慰。但寿王妃毕竟是玄宗的儿媳呀,怎么办呢?高力士想,这事只能对玄宗稍稍暗示。

唐玄宗对玉环一向是很疼爱的,他喜欢玉环的活泼温顺,更喜欢她的典雅漂亮。当力士提出让杨玉环来陪伴一段时间的建议后,玄宗也就欣然允诺了。但当时也仅是公公召见儿媳而已。

每年十月,玄宗都到骊山温泉宫避寒。温泉宫是唐代著名的行宫,在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因温泉而著名。它的特点是先凿泉眼,而后依泉建宫殿,后来改名叫华清池。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玄宗就在这里召见了他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

这一天,玉环款款步入宫殿,体态优美,楚楚动人。只见那玉环美目传神,柳眉如黛;神态高雅,气质雍容;皮肤细腻如凝脂,身材适中且丰腴。好一个姿色冠代,艳压群芳的殊艳尤物。玄宗看得几乎发呆,觉得玉环比以前更加美艳出众了。顿时,玄宗为之一振。他马上赐坐给玉环,并柔声问道:“玉环会些什么技艺?”玉环腼腼地小声说:“会些歌舞声乐,粗通音律。”玄宗更为高兴,因为这正合玄宗心意,玄宗本人是很懂音乐的,而且较有造诣,是位极富艺术修养的人。于是,他令人奏乐,是那首由玄宗本人改编创作的《霓裳羽衣曲》。这首曲是玄宗游览名胜女儿山(今河南宜阳县)时,望女儿山仙女庙有感而作。“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山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玉环听曲心领神会,即而随曲舞了起来,舞姿翩翩,如同仙女下凡。把个玄宗看得如醉如痴。他真想不到玉环的舞跳得竟如此之好。一曲舞毕,玉环已是香汗淋漓,本来就十分漂亮的脸颊,这会儿更是灿若朝霞。玄宗高兴的赐玉环去洗温泉,沐浴过的玉环更是美艳绝伦,娇羞无比。玄宗越看越是喜欢,当下就有一种常让玉环陪伴在身边的念头。玄宗召见玉环到温泉宫一住就是十几天。这些日子,是玄宗自失去武惠妃以来最快活的日子。几年来的沉闷不快,郁郁心境统统被玉环的到来一扫而光。玉环就像一股沁人心脾的春风,带着香浓吹散了玄宗心头的愁云。时间苦短,玄宗不得不回到兴庆宫,但从这时开始,玄宗再也舍却不掉杨玉环了,他要有一个新的安排。此时,大唐明皇李隆基53岁,而寿王妃杨玉环则刚刚22岁。

玄宗回到宫里,日思夜想杨玉环,玉环的倩影、音容笑貌,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他多么想让玉环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但棘手的是玉环是寿王妃,自己的儿媳,如果直接召到身边,舆论会如何呢?自己虽是大唐明皇,一代天子,但也不能无所顾忌。如何能得到玉环,又让别人说不出什么,自己又不失身份呢?正在玄宗苦苦思索时,他忠实的“老奴”高力士又为他出了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让玉环变换个身份,先去当女道士,然后再在适当的时候册封为妃,这样一来,就名正言顺了。玄宗高兴之极,觉得这个主意出的相当不错,便当即点头表示同意。

“妇女勤道,自古罕闻。”也就是说,女人出家做道士,自古以来非常稀少。但到了唐睿宗,玄宗的父亲时,这种观点已有所改变。睿宗的两个女儿,度为女道士。玄宗的女儿万安公主也“欲以追福”度为女道士,宰相李林甫的女儿也度为女道士。贵家女子入道在唐时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妇女勤道”。玄宗本人就很信道,使得道教之风日益盛行。因而,寿王妃杨玉环度为女道士,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

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永存追福”的名义,在窦太后的忌日令寿王妃申请为女道士,代皇帝玄宗尽孝。玄宗的妹妹——已度为女道士的玉真公主在玄宗的授意下,也极力劝说玉环出家做道士。皇帝的语言就是圣旨,皇帝的意志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寿王妃不得不强忍心头的悲哀,情感上的爱恋,挥泪忍痛离开挚爱她的丈夫寿王李瑁,告别那令人陶醉的四年恩恩爱爱的甜密生活,含羞忍辱,去做一名女道士。

太庙里,玉真公主身着法衣,迎接寿王妃。她将道袍披在玉环身上,并授予符录法器。寿王妃拜祭窦太后,在完成了一套礼仪之后,寿王妃成为了一个女道士,玄宗为她赐道号为“太真”。

寿王李瑁对这突发的一切毫无思想准备。他既愤怒又痛苦,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生母武惠妃已经去世,自己的靠山已倒。他自知玄宗不仅仅是他的父亲,更重要的是大唐明皇,当朝天子,天子要做的事都是对的,不允许也没有人敢阻拦。天子为了权力可以杀儿子,为了女人难道不可以吗?寿王知道,如果和父皇抗争,那将是很危险的,非但救不了玉环,反而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保不住。所以,寿王也只好强忍泪水听之任之了。可表面上,他还得全力拥护父皇的决定。

寿王妃度为女道士,玄宗的目的达到了。为了能随时看到玉环,就令人在大明宫内修了道观,取名“太真观”。这样,就可以让玉环住在宫里了。

玄宗以各种方式培养和玉环的感情,尽量转化公公和儿媳之间的关系,在“太真观”里,玄宗和玉环谈天说地,说古论今,谈得最多的当然还是音乐舞蹈,有时还有诗歌。谈得投机高兴时,玄宗还会亲自奏上一曲,或陪玉环一块儿跳舞或为玉环击鼓伴奏。玄宗会弹奏多种乐器,如弹琵琶、吹笛子等。尤其是他击鼓最为出色,玉环很钦佩玄宗的多才多艺,她没想到大唐皇帝除了治国,还懂艺术,不仅会演奏而且还会作曲,并且样样精通,水平高超。

玄宗对玉环非常有耐心,对她几乎是百依百顺,对玉环的宠爱已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嫔妃。玉环度道不到一年,玄宗待她的礼数就已经如同当年的武惠妃了。而玄宗以前的嫔妃,则往往要等待好几年才能得到专宠。玄宗亲切的称玉环为太真妃,宫里的人们则称她为娘子。玄宗怕玉环寂寞,就常带她出入许多公共场所,如宫内宴会,接见文学侍从等。

有一回,玄宗约见文学侍从,并为他们略备酒宴,同他们尽情地谈论文学、诗歌、艺术。当谈到李白时,太真妃感到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她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词,欣赏李白的才华。玄宗也有同感,他很赏识李白的才气。于是,玄宗决定赐李白为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在宴会上,太真妃还表演了自己编排的歌舞,让文人学士们大开了眼界,赞叹不已。玄宗高兴极了。

玄宗还经常携太真妃赏花望月。在一个牡丹盛开的季节,玄宗和太真妃到沉香亭前赏花,牡丹花香四溢骄艳无比。玄宗看得高兴,脱口而出:“赏名花,看妃子,”乐师刚要奏乐,玄宗摆摆手说:“今天不用旧乐词。”他令人找李白写一首新乐章。李白奉诏作了《清平调词三首》,在词中,李白把牡丹比作杨贵妃,把杨贵妃又比作牡丹,人面花光融为一片,同蒙玄宗恩宠,道出了玄宗的心思,深得玄宗赞赏。词是这样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姿质丰艳的杨玉环美丽、秀逸,玄宗把她比做一块珍宝。他对服侍他的高力说:“我得到了玉环就像得到了一块宝贝。”为此,他还作了一首曲子,叫《得宝子》。

玄宗自得到玉环后,整个人都变得年轻有活力了。有玉环在身边,他感到精神亢奋,生活愉快。他常常和玉环相互依偎,漫步在兴庆宫里,游乐于龙池湖畔,静坐在沉香亭内,品茗于花萼楼上。玄宗给予了玉环无尽的恩爱。玉环也渐渐的离不开玄宗了,她由原先对玄宗的敬仰转化为了爱恋。她不再因离开寿王而难过,而痛楚,也不再感到度为女道士是耻辱是悲哀。她知道玄宗是何等地喜欢她,她感受到了玄宗是多情的君王。她更折服于玄宗的治国才能,欣赏玄宗的气宇风度,佩服玄宗的多才多艺。

时光一飞逝,玉环度为女道士已近5年。玄宗决定正式册封杨太真为贵妃。在册封前,先为寿王举行了婚礼,召左卫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这样,寿王与玉环的关系便彻底结束了,玄宗为自己娶玉环做好了充分准备。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八月初六,玄宗颁布诏令,正式册封太真观女道士杨太真为杨贵妃。在兴庆宫里,玄宗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百官前来庆贺,举杯祝愿玄宗和贵妃幸福美满。

唐玄宗封杨太真为杨贵妃,为玉环正了名份。玉环可以和玄宗大大方方地出入于宫内外各种场合,接受朝臣们的礼拜,再也用不着遮遮掩掩,明为太真女道士而暗为太真妃了。杨贵妃的地位就和皇后一般。贵妃的娇态美姿让玄宗着迷,贵妃的聪敏智慧令玄宗喜悦。他看不够贵妃的妩媚,欣赏不完贵妃的舞姿。玄宗对贵妃的宠爱与日俱增,整日和贵妃斯守在一起,从此很少过问朝政。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待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姐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云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玉环在玄宗面前是妃子更像女儿。她时而娇嗔佻俏,时而单纯天真,有时娇笑着看着玄宗,有时又调皮得捉弄玄宗,真是风情种种,姿态万千,使玄宗神魂颠倒,不能自持。

玄宗宠爱杨贵妃,给了贵妃许多优厚的待遇。比如玄宗带贵妃外出骑马,高力士就亲手为她递缰绳马鞭。贵妃平时的穿戴,专门有几百人为她织锦刺绣。贵妃生日、节日的礼品及平时摆放的工艺品等,也专门挑选工匠为她雕刻描绘。

杨贵妃生在蜀州,酷爱吃新鲜荔枝,但荔枝生长在南方的夏季,又很难保持新鲜,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香味尽”之说。玄宗为能让贵妃吃上新鲜荔枝,就令人千里迢迢快马加鞭的每天从南方快速呈献鲜荔枝进宫,每天清晨出发,可以跑死马,累死人,但绝不能让荔枝失去新鲜。正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喜欢鲜花。有一次,玄宗和杨贵妃在花园散步,看到一株千叶桃花开得甚是好看,玄宗就亲自摘下一朵为贵妃戴在头上,并笑着说:“这花更能助娇态。”还有一次,贵妃喝醉了酒,玄宗亲自为她摘下一朵牡丹花,让贵妃闻鲜花的芳香,对贵妃说:“这花香能解酒。”有一年的夏天,池塘中的白莲开得特别繁茂,玄宗和贵妃特邀皇亲国戚们前来观赏。大家交口夸赞白莲漂亮清丽,洁白可爱。玄宗高兴的指着贵妃说,“那里比得上我这枝解语花?”大家纷纷点头称是。杨贵妃非常高兴。

杨贵妃体态丰腴,夏天怕热好渴。玄宗就令人不停的为她掮扇,还让贵妃嘴里含上一个玉制的小鱼儿解凉解渴。

有一次,贵妃牙疼,不愿说话也不吃东西,手托香腮紧皱蛾眉,姿态犹如病西施。玄宗看到煞是怜爱,就抚着她的背,手捧她的脸说:“我真恨不能为你解痛。”

有一年夏天七月七日乞巧节,玄宗和贵妃做游戏,令人捉个小蜘蛛放在盒中。到了晚上,看蜘蛛结的网,网多便是巧多,表示夫妻永远恩爱,网少就是巧少。玄宗和贵妃共同祈祷网能结得又多又密。

每年十月,玄宗和贵妃都到华清宫避寒,一住就是十几天。“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怨娥眉不胜人。”玄宗为能和贵妃在华清官玩儿得更加尽兴,令人先后三次大兴土木,扩建骊山行宫。宫殿依山而建,殿堂迤逦宏伟,温泉交相叠错,亭台楼榭,水波荡漾,风景如画。供玄宗和贵妃洗浴的温泉池,豪华侈奢,制作宏丽。供玄宗洗浴的汤池叫御汤,形状为椭圆形,用范阳白玉雕成的鱼、龙、野鸭、大雁、莲花做点缀,又叫莲花汤。供杨贵妃洗浴的汤池叫贵妃汤,也是椭圆形,比御汤小而浅,汤池边上有两层台阶,台阶砌成盛开的海棠花,又叫海棠汤。两个温泉相连,左上方是玄宗的御汤,右下方是贵妃的海棠汤。据说,供玄宗和贵妃游乐的小船用白香木制做,以银楼漆,用珠玉装饰楫橹,在汤泉中制成类似瀛州方丈仙山的形状,供玄宗和贵妃在水中玩耍嬉戏。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一天玄宗去上朝了。杨贵妃一个人百无聊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雪景。她发现房檐上挂着许多小冰条,长长细细的晶莹剔透,非常可爱,就让侍从们把它敲下来拿到屋里去玩儿,玄宗回来看贵妃正在把弄着什么。就问:“你在干什么?”贵妃娇滴滴地说“我正在玩儿冰筋(筷子)。”玄宗觉得贵妃实在是天真浪漫,煞是可爱,就脱口赞道:“妃子聪慧,比拟可爱。”

杨贵妃琵琶弹得出色。玄宗令人为她特制了一把琵琶,用蜀州著名的逊檀木制成,光亮油润。琴弦用的是末珂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以西),进贡的渌水蚕丝,音质柔和悦耳。

玄宗宠爱贵妃,许多宦官大臣也争相向贵妃献媚。如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冀为讨杨贵妃欢喜,就殷勤献上珍奇异物。后来,张九章做了从三品散官银青光禄大夫,王翼做了户部侍郎。

玉环对玄宗的感情日益加深,希望玄宗永远只宠她一个,已经容不得半点的移情别恋。但再卿卿我我的生活也会有磨擦,更何况玄宗又是个风流天子呢?因此,在玄宗与贵妃的感情生活中也曾先后出现过两次小小的不愉快。

第一次不愉快发生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贵妃受到玄宗的责备,被送出宫。据说起因是因为一个叫梅妃的,这个梅妃是玄宗纳玉环之前,高力士为玄宗从江南选来的美女,叫江采苹,为闽州莆田人氏(今福建莆田县),生得清丽俊俏,能诗善赋。江采苹喜爱梅花,所住之处栽满了梅花,人又长得妩媚,玄宗就叫她梅妃,梅妃的住处叫梅园。曾一时很喜欢她,称她是江南西施女,吴国赵飞燕。但梅妃拘板,又缺乏音乐素质,不是徊合玄宗的脾性。很快,玄宗对她就有些厌倦了。后来由于玉环的出现,更使梅妃大失色彩,玄宗几乎已把梅妃忘却。但有一天,玄宗路过梅园,看到了梅花想起了梅妃,忽然有一种想见梅妃的冲动。就令高力士到上阳东宫让梅妃接驾。梅妃自然高兴,于是轻扫蛾眉,淡点朱唇,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见玄宗。她跪在地上哭着说:“贱妾负罪,原以为不会再蒙恩宠,但想不到还能再睹天颜。”玄宗的怜爱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扶梅妃起来。杨贵妃听说玄宗去了上阳东宫,很不高兴,就对玄宗说了几句责备的话,触怒了龙颜,被撵出宫。

第二次不愉快发生是在天宝九年(公元756年)。传说是因为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贵妃的三个姐姐相貌都很出众,个个丰硕美艳,尤其是虢国夫人更具魁力,不仅貌美而且风流。玄宗很欣赏她。允许她随便出入内宫,以便能经常看到她。后来,终于有了暧昧。有一次,在骊山华清宫,玄宗和虢国夫人调情,正巧被杨贵妃看见。她很是生气,对玄宗说了许多不满的话,还发脾气冲撞玄宗,使其龙颜大怒,第二次撵贵妃出宫。

杨贵妃的两次被撵出宫,都是在玄宗极为盛怒、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就玄宗本意而言,并不想这么做。所以,贵妃两次出宫,又两次被接回,以玄宗妥协,贵妃认错双方重归于好而结束。

第一次贵妃出宫刚半天,玄宗就后悔了,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烦躁和不安。过了中午,还吃不下饭。在玄宗身边侍候的人也被责骂,怎么做都不合玄宗的心意。还是高力士最了解玄宗,他明白玄宗为什么会发如此大的脾气。于是,力士主动请求把宫中的一些物品及司农寺供给的酒食等一百多车东西送给杨宅,玄宗立即同意,并让力士把御膳分一半一同给杨贵妃送去。到了晚上,玄宗还是坐卧不宁,高力士又进一步说:“臣请娘娘人侍陛下。”这正说到了玄宗的心坎儿上,他令力士打开宫中兴安仿的门,迎贵妃回宫。贵妃在寝殿见到玄宗后马上磕头谢恩,玄宗对贵妃是又安抚又劝慰,就这样,一天的不快立即烟消云散。第二天,玄宗大摆宴席,杨家姐妹争相敬献美食,以谢皇恩。玄宗高兴得赏赐给杨家人许多物品,并特别给予杨家姐妹们每人每年一百万的脂粉钱。

但第二次贵妃被撵出宫比第一次要严重得多。贵妃出官许多天,玄宗仍没有接贵妃回宫的意思。玄宗本人的生活一切照旧,也没有像上次那样坐卧不安。高力士看玄宗不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倒是贵妃的堂兄杨国忠非常着急,他很怕贵妃失宠,杨家就没了靠山,自己就失去向上爬的阶梯。杨国忠找到他的好友吉温商讨办法。吉温是个很有见地的人,他想出了一个激将法。吉温想方设法见到了玄宗,对玄宗说:“妇女过分不顺从应该处死。陛下为什么要让她在外面丢脸呢?”这话说得玄宗似有感触,就令宦官张韬光将自己的御膳赐给贵妃,以示抚慰。而玄宗的心里又何曾不念着贵妃呢?

杨贵妃回到杨宅后已是悔恨万千。她后悔不该对玄宗发那么大的脾气,那么任性。当她看到宫中送来的御膳时,哭着让张韬光转告玄宗说:“妾有罪应当被处死一万次,但除身体发肤外,妾的所有东西都是皇上所赐,现在妾将死去,没有可用来报答皇上的东西。”说着,剪下了一束头发让张韬光带给玄宗,并让他转告说:“留下这东西与陛下诀别。”张韬光回到宫里,把杨贵妃的头发交给了玄宗,还如实的把贵妃的话重复了一遍。玄宗大惊失色,知道剪发意味着诀别,他立即令人火速接杨贵妃回宫。贵妃又见到了玄宗,虽才几日,恍若隔世。贵妃扑入玄宗的怀里不禁痛哭失声,酸甜苦辣溢于心中。玄宗也是感叹万千,情感复杂。他温情地看着贵妃,柔声安抚着。过了几天,玄宗亲自到秦国夫人和杨国忠府第赐给他们很多钱财。

唐玄宗与杨贵妃共同经历了情感上的煎熬和考验,他们感受到了离开对方的彷徨与痛苦,他们发现,彼此已密不可分了。从此,玄宗对贵妃的情爱更加专一,贵妃也更加注意和玄宗多做感情上的交流,他们互谅互让,情感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相传,在一个牛郎织女双星相会的夜晚,唐玄宗与杨贵妃双双依偎指天发誓,“人寿难以予料,愿牛郎织女保佑我们永远相爱,过了今世,还有来世。”他们信服道教,确信人死会升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自从杨玉环被宠爱以后,杨家人都跟着荣耀起来。真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人一个一个的被皇帝推恩。首先是玉环的父亲杨玄琰,虽然他早已去世,但仍被迫赠为济阳太守,后又被追封为兵部尚书。母亲李氏,被封为陇西夫人,后又追封为凉国夫人。叔叔杨玄圭任光禄卿,银光禄青大夫,堂兄杨铭任殿中少监,堂兄杨锜任御使,以后玄宗又把女儿太华公主下嫁给了杨锜。杨玉环的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泰国夫人,就连堂兄杨钊(后改名杨国忠,他的祖父和杨玉环的祖父是兄弟),也跟着飞黄腾达。一时间,杨家辉煌,门庭显赫,成为唐开元以来皇宫以外最豪富和有地位的人家。从此,杨家耀武杨威,不可一世。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更是备受唐玄宗优待,有着许多别人没有的特权。

虢国夫人依仗权势蛮横无理。她想买一处大宅,看中了原宰相韦嗣立住的宅院。有一天,她大摇大摆地走进院内,拿腔拿调地说:“听说你们这座宅院想卖,要多少钱啊?我买了。”韦氏子孙们诚惶诚恐,他们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说:“这是先人祖业,我们不能卖。”可虢国夫人一定要买,就令随身带来的工匠拆房推墙。韦氏子孙们拿这个泼蛮刁钻的浪妇没有办法,知道她是当朝天子的宠妃杨贵妃的姐姐,所以也只敢怒而不敢言,忍气吞声地把家俱搬到了街上。更为不讲理的是,虢国夫人连一文钱也没给,只给了几十亩空地了事。

虢国夫人的中堂盖了起来,光装饰费用就花掉了200万钱。她还叫人抓来了蝼蚁、晰蜴,数好了有几只,然后放入中堂说:“如果跑掉一只,这个中堂我就不要。”她的意思是要这间中堂没有一点缝隙。

韩国夫人也很奢侈。在一个元宵节的夜晚,她让人点燃百支树灯,高80尺,放在山上,在百里之外都能看到冲天火光。

杨家人外出,宝马香车,奢侈华丽,吆三喝四,招摇过市。有一次他们随唐玄宗去华清官,各家攀比着用金银锦缎装饰牛车,由于装饰的东西太多,以至牛都拉不动车了。玄宗听说后让他们改用马拉车。杨家人各穿不同色彩的服装集结而去,从远处望去,像彩旗在招展,花园在移动。所过之处,香飘几里,且沿路散落了不少衣物等东西。

杨贵妃的远房再堂兄杨钊更是一步登天。杨钊小的时候家境贫穷,他又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乡里没人看得起他。后来,他到了军中,不得志,又跑了几个地方,最后在关中当上了一名小小的扶风尉,但仍不得志。天无绝人之路,远房堂妹杨玉环被封为贵妃,真是喜从天降,他开始寻找机会。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得知杨钊是贵妃的亲戚,又看他“言词敏锐”,就派杨钊为“推官”,以献锦丝为名,联络杨氏姐妹,想依附杨贵妃进而得到玄宗的注意。杨钊到长安后,把价值一万缗线的蜀地珍贵土特产分赠给杨氏姐妹,还特别强调这是章仇兼琼送的。杨家姐妹在玄宗面前不断夸奖章仇兼琼和杨钊,并引荐杨钊去见玄宗,因他只是贵妃的远房亲戚,所以先封杨钊做了一个官位很小的金吾曹参军;提升章仇兼琼为户部侍郎。杨钊的这个官位虽不高,但有一种特权,就是可以随便出入皇宫,经常能陪玄宗和杨家姐妹们玩乐。这就有了一个供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一次在内宫宴上,玄宗和杨家姐妹们玩儿一种叫“樗蒲”的游戏,杨钊负责计数,算得详细而又准确。玄宗夸奖他说:“这是个好支度郎的材料。”杨家姐妹们就嘻笑着叫他“好支度郎”。

天宝以后,唐玄宗不再勤政。他讲究享受,奢侈豪华,整日陪伴杨贵妃,沉溺于酒色之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在日益加深,开元盛世已开始衰退,社会经济也随之滑坡。在这种情形下,急需一批聚敛之臣搜刮钱财,来维持歌舞声平的“盛世”。杨钊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显露了他的“才干”。他敲诈勒索,聚才有功,得到不断升迁,才几年功夫他已兼领数职,又由于他协助李林甫满门抄斩了李林甫的政敌杨慎名一家,得到了李林甫的信任。高力士也在玄宗面前称赞杨钊能干。玄宗本人也认为“好支度郎”杨钊精明强干,又是贵妃的亲戚,就提拔他做了兵部侍郎兼任御使中丞。不久,扬钊以自己的名字对国家不利为名,请求玄宗为他改名,玄宗欣然赐名国忠。从此,杨钊改名叫杨国忠。杨国忠把眼光又瞄向了宰相李林甫的高位。李林甫实际上很看不起他,只因他是杨贵妃的亲戚,也就拿他没什么办法。天宝十一年十一月,李林甫去逝,杨国忠终于得到了凯觎已久的宰相位置。

杨国忠小人得志。他任人唯亲,妒贤嫉能;强辩浮躁,独断专权;颐指气使,缺德少才。朝中大臣们对他很反感,但慑于他的淫威,又看到玄宗信任他,也只好看着他在那里指手划脚,横行霸道。杨国忠也知道别人看不起他,曾说:“我出身寒微,依仗椒房亲戚(杨贵妃)到了这个程度,我已心满意足,反正留不下什么好名声,我也不考虑归宿,只知富贵享乐。”

杨国忠的儿子杨喧倚仗权势,不用功读书,参加明经考试不及格,但礼部侍郎达奚抚害怕杨国忠的权势,就把杨喧放到了头等。达奚抚对他的父亲说:“人家仗着贵势,令人恐惧,哪能和他论是非。”

杨国忠还欺上瞒下。有一年发大水,许多地方颗粒无收,可杨国忠却谎报“军情”。为了表功,他让人拿来长势最好的庄稼给玄宗看,并对玄宗说:“雨水虽多,但并没有危害庄稼。”玄宗对杨国忠的话深信不疑。有一个地方上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就上奏皇上报告实情,杨国忠知道后就把这个官员看管了起来,吓得别人不敢再说实话。

杨国忠的生活奢靡到了极点,吃喝玩乐享尽荣华。他家用的木炭必须要掺上蜂蜜捏成双凤才用,冬天烧炉取暖时,炉底一定要用白檀香木垫上,其它的木炭从来不用。每年冬天,杨国忠就挑选一些长得肥胖的婢妾走在自己前面,这样可以挡风,又可以借她们身上的热量为自己取暖,杨国忠得意地对别人说,这叫“肉阵”。

杨国忠府上有座四香阁。这四香是:沉香、檀香、麝香、乳香。楼阁用沉香木制作,栏杆用檀香木,把麝香和乳香分别掺和在泥里用来抹墙,用这四香造成的楼阁清气怡人,香飘四季。就连皇宫中的沉香亭都比不上扬国忠家的四香阁。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杨国忠都邀请一些客人来他府上赏花,客人们坐在四香阁中分不清扑鼻而来的清香是花香还是楼阁本身散发的香气。

杨国忠在任宰相的几年中,没有任何建树,有的只是劣绩斑斑,套用前宰相李林甫的治理方针,比李林甫的缺德少才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奸、其坏和李林甫不分上下。任相刚刚三年,就酿成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晚年已懒于治理朝政。他内用奸相杨国忠,外用胡人安禄山,听信谗言,任用奸佞,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不断被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其部下史思明以奉皇帝圣旨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领20万大军在蓟城(今北京西南)南郊举行誓师大会,发动叛乱。安禄山传令军中:“有意煽动军队者灭族。”这支队伍势如猛虎,长驱直入,直奔长安而来。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他的父亲是契丹族,母亲是突厥人氏。安禄山原本姓康,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在突厥部落里。后来,他的母亲又嫁给了突厥部落一个将军的弟弟,他就改姓安。安禄山这个人长得五大三粗,肥头大耳,但却不失灵活,人也聪明,还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他还善于揣度人意,并且诡计多端。有一年,安禄山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要杀他。安禄山眼珠一转,大声叫嚷:“大夫不是想灭两蕃吗?(奚、契丹)为什么要用棍子打死安禄山?”意思是灭两蕃有用得着我禄山的地方。张守珪想,兴许这个胡人可以利用,就令人留下他一条性命,让他做了一名捉生将。这安禄山熟悉奚族、契丹族的生活习性,他本人又骁勇善战,所以每次出击都能抓到许多契丹兵。有一次,他一人竟带回了5骑契丹人马。张守珪挺欣赏他,就提拔他做了一名偏将。安禄山为人乖巧,善于逢迎,因而得到不断升迁。他作战勇敢,镇边“有功”,玄宗对他十分赏识,任他做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还特别关照他和杨家姐妹结成兄弟。安禄山在玄宗面前表现得憨态可鞠,忠诚无比。有一次玄宗笑着问他:“你的肚子如此之大,里边装的净是些什么东西?”安禄山装憨卖傻,他拍拍肚子说:“这里没别的东西,装的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红心。”说得玄宗哈哈大笑,说禄山真是忠诚厚道。还有一次在宫中的宴会上,安禄山竟跪在地上请求比自己还小许多岁的杨贵妃收他为义子。玄宗和贵妃居然高兴的答应了。在举行收子典礼时,安禄山只拜贵妃不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为什么,安禄山又假扮憨傻,说:“胡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贵妃笑着说:“禄山实在忠厚可爱。”

安禄山就是这样,用表面上的憨厚忠诚来掩盖他暗藏的勃勃野心,而他私下却屯兵训练,设内奸刺探情报,为他日后的谋反做着充分的准备。

安禄山惧怕李林甫,看不起杨国忠。李林甫一死,他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但也没想马上起兵造反。他还想等待更成熟的机会。但由于杨国忠和他做对,有意在玄宗面前说他坏话,他怕夜长梦多,坏了他的大事,就提前起兵,说这是杨国忠逼他造反。当初也曾有人向玄宗奏报安禄山有谋反的意图,杨国忠也想乘机铲掉安禄山。但老朽的玄宗非但不信,反而把告发的人交给安禄山处理。这就使得安禄山更加肆无忌惮了。

安禄山的叛乱大军滚滚杀来,唐王朝江山倾刻之间天昏地暗。“禄山一呼,而四海威震!”玄宗这才如梦初醒,急忙下令部署防线,阻止叛军西进。但官军和安禄山的军队交起锋来,根本就不是对手。由于官军平时“处世太平,不练军事,”打仗的多数人又是临时招来的市井子弟,没经过严格训练,所以,遇到安禄山的人马就只会望风而逃。而安禄山的军队平时训练有素,又都是精兵强将,个个骁勇,洛阳、潼关相继被他们攻克。

玄宗已看到了形势的严峻,他决定亲自出征,由太子监国。杨家姐妹们大惊失色,聚集到院中嚎陶大哭。杨贵妃口衔土块请求赐死,她们以此要挟玄宗,不让他出征。玄宗心情沮丧,亲自挂帅出征的事就搁置下来。实在说,玄宗这时已经苍老,再也不是当年威风凛凛除韦氏、战“太平”的英姿飒爽的临溜王了。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居然自封皇帝,改号“圣武”,暂时实现了他十多年来的野心。

在安禄山的叛军直奔长安之前,玄宗还很自信,认为安禄山不是自己的对手。谁想,官军一败再败,不作抵御,只知逃亡,长安是不能再呆下去了。玄宗只好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离开他的皇宫寝殿,逃往还没被安禄山占领的蜀州一带。这也是杨国忠的根据地。此时,玄宗深悔当初太骄纵信任安禄山,没有听人忠告。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公元756年)黎明,71岁的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皇太子、亲王、嫔妃、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陈玄礼等一批皇亲国戚,亲近宦官等一行人马出逃,由一支几千人的禁军护送。他们惊慌失措走了半日,到了中午,才走到咸阳(今陕西)望贤宫,离长安不过40里。这些人走的是又累又饿,当下留在望贤宫休息。当地官员早已逃跑,没有人接驾,就更别提吃喝了。许多百姓跑来看皇宫里的人,更主要的是想看看他们的皇帝。玄宗问老百姓:“你们有吃的东西吗?不管好不好,什么都行。”善良纯朴的百姓平时是没缘看见皇帝的,今日有机会一睹天颜实在兴奋,他们急忙回家,尽其所有,拿来了夹杂着麦豆的粗饭,玄宗看到百姓平时吃的竟是如此饭食,很有些自责,他对百姓说:“让你们受苦了,我做为一国之君,实在是有愧于你们。”百姓们十分激动。

达官显贵们连续走了半日也实在是太饿了,他们全没了往日的尊贵,粗茶淡饭被他们狼吞虎咽的一扫而光。杨国忠跑到集市上为玄宗和贵妃买了些胡饼充饥。下午,这队人马又继续赶路,约在午夜时分,到达了离长安约有90里的金城驿站(今陕西咸阳西北)。同样,这里的官员也跑得无影无踪,百姓也逃难去了。玄宗等人走了一天的路,又困又乏,胡乱弄了点儿吃的,就倒头睡下了。除了玄宗、贵妃和皇子们分着睡,剩下的人员随便挤在了一起,也不分什么高低贵贱,长尊老幼了。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五日,逃离长安的第二天,玄宗贵妃等一行人马到达了马嵬驿(马嵬坡,今陕西平兴县西北二十二里)。从长安到这里,经历了两天一夜的奔波,将士们饥饿难捱,天气又热,更使他们心情浮躁,认为直接造成这次事件的责任者是杨国忠,“六军愤怒,持戟不前,”将士们决定不再西行。陈玄礼将军在长安时就想杀掉杨国忠,但无奈没有机会,现在他认为是上天的安排,可以除掉杨国忠。他对各位将士们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朝廷震荡,难道不是由于杨国忠盘剥百姓、朝野怨愤所造成的吗?如果我们不除他以谢天下,怎么能平四海之愤呢?”将士们一致赞同。这时,杨国忠正在驿站西门外和土蕃“和好使”说话,骑兵们立即跑上前去把他围了起来,并大声喊道:“杨国忠联合土蕃谋反!”话落箭到,杨国忠从马上跌落下来,想逃出包围,但刚跑入门内士兵们就追了上来,用乱刀把他砍死了,然后把他的头挂在了驿站西门外。愤怒的闸门关不住了,将士们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喧,同时也把韩国夫人杀了。御使大夫魏方进想阻止他们,士兵们也把他杀了。将士们把玄宗住的地方包围了起来,实行兵谏。

玄宗听到外边吵吵嚷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有人来报,说杨国忠谋反,将士们把他杀了。玄宗大惊,他知道杨国忠不会谋反,只是因他积怨太深,将士们对他不满造成的。本来玄宗对杨国忠也有所察觉,想到达蜀州后再解决这件事情,可没想到事态竟发展得这么快。玄宗没有责备将士们,只是让他们解散归队,但没人响应。玄宗不知这是为什么。陈玄礼对玄宗说:“杨国忠谋反,我们杀了他,但杨贵妃还在,她是杨国忠的妹妹,不适合在陛下左右服侍。祸根还在,大家不放心。”意思很明确,杨国忠谋反,祸水在杨贵妃,如不处置贵妃,将士们不会散去。玄宗听后大惊失色,浑身震颤,如五雷轰顶,他万万没有想到,将士们对贵妃会如此仇恨。想到贵妃深居内官从不过问朝政,想到贵妃清白无辜,想到贵妃还年轻,想到自己和贵妃的恩爱生活,玄宗心绞难忍,他不肯交出贵妃。他强忍悲哀,痛楚地说:“我会自己处理的。”风烛残年的玄宗颤巍巍的拄着拐杖慢慢地往回走,泪水蒙住了双眼,他真想自己死去算了。高力士等人跟着玄宗,韦见素的儿子、京兆参译韦谔对玄宗劝道:“如今众怒难犯,陛下和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瞬间,请陛下快做定夺。”玄宗不甘心就这样处决杨贵妃,他说:“杨贵妃一直深居内宫,杨国忠谋反,她哪会知道?”在一旁的高力士已十分明白,杨贵妃必死,才能解救玄宗。于是他也力劝玄宗道:“贵妃确实没罪,可是将士们已把杨国忠杀了,如果贵妃还在您的身边,怎么敢说您的安危呢?请您自己考虑一下,将士们稳住了,您也就会安全了。”这时玄宗已无可奈何,他又何曾不明白眼前即将发生的一切呢?

唐玄宗扼腕仰天长叹:“一个堂堂天子,一代大唐明皇,竟没有能力保护一个弱小的爱妃,这是何等悲哀,还说什么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技?”可又能怎么办呢?要江山还是要美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更何况,如不交出贵妃,势必连自己的皇位也保不住,到那时,又何谈要贵妃呢?玄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忍痛割爱了,他无力地挥了挥手。

此时杨贵妃在行宫里独坐,听着外边的喧嚣,她似乎明白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她心里清楚杨国忠的所做所为,清楚自己的姐姐们如何因自己而飞扬跋扈,可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呢?自从入宫以来,从不参与政治,对玄宗也提醒过,不要太宠爱杨家人。可灾难还是来临了。这时,玄宗由高力士、韦谔搀扶着,颤颤的走到贵妃面前,老泪纵横,拥抱起贵妃。杨贵妃知道自己最后的日子到了,她悲泣地哭着,一双泪眼望着玄宗,声音颤抖地说:“愿明皇保重,妾诚负国恩,死也不恨,只希望在临死之前再拜一拜佛。”玄宗声音嘶哑地说:“愿妃子善地投生。”他相信人死会升仙。

这是人世间真正的生离死别,明明两人相爱至深,可又必须看着爱的一方去死,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杨贵妃拜完佛,由人搀扶着走出佛堂,面色惨白地接过了高力士递过的罗巾,由两名小宦官用这罗巾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至此,一代红颜、唐朝著名美人、大唐明皇的宠妃,香消玉殒,殒命于马嵬驿前,“红颜尺帛,碧玉孤坟”。杨贵妃死时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