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42

第42章 意欲有为的宋孝宗

宋孝宗赵昚聪明刚毅,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皇帝。如在注重节俭,精心理财,立志抗金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太上皇和秦桧余党的干预,使得他在抗金问题上一直处于举棋不定,反复无常的精神状态。

还是当皇子的时候,赵昚便对秦桧一意求和卖国的行径不满,故一即位,便决心抗金,收复失地。为此,他1162年6月即皇帝位,7月便首先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岳飞、岳云的原官爵,依官礼改葬,并给岳飞的子孙后代授以官位,以表抗金决心和对抗金英雄的敬重。接着,把因力主抗金而被贬职的张俊召来进见,任命为江淮两路宣抚使;1163年2月,他逐贬秦桧党羽,任命张俊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并安抚道:“张公一向忠心报国,赫赫大名。朕现刚刚即位,不明边事,故国家安危,就全靠将军了。”张俊见孝宗抗金心有诚意,便力陈和金之害,抗金大计,孝宗听了大加称赞,并于同年4月,派张俊出师江淮,准备抗金。力主议和的右相兼枢密使史浩,是孝宗的老师,听说孝宗决心抗金,并未和他商量,就派张俊出兵,以为这是看不起他,便怒气冲冲地对孝宗道:“我是宰相,出兵之事为何不征求我的意见?这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里,我还当什么宰相!”他本以辞职相挟,然他万没想到孝宗来了个顺水推舟,同意他的辞呈,免了他的相位。张俊抗金,开始节节胜利,然由于部将邵宏渊和李显忠闹矛盾,导致符离之败。这一来,投降派又抓住了把柄,攻击张俊,加之秦桧余党汤思退被任为右相,接连不断地上书弹劾张俊,使孝宗发生动摇,于是张俊被贬官。

宋金议和中,由于金国提出的条件苛刻,抗战派纷纷上书反对,孝宗又有所悟,便斥责汤恩退道:金朝如此无礼,你还要议和,可见你的廉耻连过去的秦桧宋高宗事迹。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来到平江,想把它做为都城。大臣李纲认为平江离建康不远,迁到那去,有退避金兵之嫌,不应轻举妄动,于是就给皇帝递上奏折。不久,又商量回到临安(今杭州)去。大臣张守对皇帝说:建康从六朝以来就是帝王的都城,气象雄伟,且处交通要道,借此可以经营中原,凭险可以抵抗强敌。陛下身子尚未沾床,就又巡幸,这必使百官六军有勤劳之苦,国财民力有耗费之忧,希望陛下在此少安,以维持中原民心。丞相赵鼎说不能守在建康,于是要求离开,要到婺州去当知州。议论到这里,终于议决定都临安。到临安之后,有一天,太监把竹子移栽到宫中,被赵鼎看见了,就斥责他说:“过去修造艮岳离宫让老百姓献花送石,造成多少麻烦,都是你们这伙人出的主意,现在还想重蹈覆辙吗?”于是把这件事情奏给皇帝,皇帝改变了态度,一再称谢他的善意。又有一个户部官员给宫里送钱,赵鼎把他找到相府,狠狠训斥了一番。第二天,他问皇帝:“那个人给宫里献钱啦?”皇帝说:“是我求他送的。”赵鼎说:“那个人不应当献,陛下不应当求。”于是就把那个人贬到远方做官。

宋高宗时,张邦昌僭取高位住于宫中,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屡次拿着新鲜水果送给张邦昌,张邦昌也用厚礼回报她。有一天晚上,张邦昌喝醉酒,李氏搀扶着他说:“我们大家的事情都已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可说的。”于是用显得发红的一都不如!“这年12月,孝宗复任张俊为右相兼枢密使。1164年3月,张俊率军北上抗金,誓师江淮。金军听说孝宗再次任用张俊兴师,知其厉害,便不战而退。就在张俊率军北上之后,投降派汤思退指使右正言尹穑捏造罪名,攻击张俊,诬造其部将侵吞钱粮。孝宗在投降派的围攻下,信以为真,又一次动摇。于4月将其召回罢去相位。之后,孝宗派汤思退去金议和。汤恩退为怕孝宗再次为抗战派所动,竟一边对金议和,一边请金派兵南侵,对孝宗施加压力。10月,金军派军渡淮河,于11月攻陷楚州、濠州、滁州。军情传到朝廷,太学生张生等72人联名上书,声讨汤思退通敌误国,请杀汤思退。孝宗大怒,将汤思退罢官。汤思退路经信州,听到国人唾骂,惊吓而死。随后,孝宗又任命主战派陈康伯、虞允文率军抗金。然此时宋军几战几退,已无士气,为金所败。11月底,孝宗又遣使去金议和,12月签订了”兴隆和议。

宋孝宗毕竟有点血气方刚,“兴隆和议”后,他不甘受辱,仍有伺机抗金,收复失地之意。1172年,孝宗又以虞允文为少保、四川宣抚使,到蜀整军备战;孝宗也多次检阅军队,伺机对金作战。然在1174年2月,虞允文病死,太上皇赵构也反对用兵,致使孝宗北伐抗金的心愿变成了泡影。

公元1187年9月,太上皇去世,孝宗借服丧之由,于1189年2月,禅位于太子赵悖,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赵昚,虽然是宋高宗的养子,但对高宗十分孝顺。他有志抗金,但高宗竭力反对。每遇此,他再不愿当着高宗的面提及抗金之事。高宗去世后,孝宗服丧期间,从不吃荤,面容愈来愈憔悴,皇后嫔妃见了,人人心疼。宫中有位吴夫人,平时庄重贤慧,最讨孝宗喜欢。她见孝宗越来越瘦,很为担心;便在一次为皇帝进膳时,偷偷地在素菜中加了点鸡汤。孝宗一吃,勃然大怒,认真追查。吴夫人不敢隐瞒,痛哭流涕说明原因,孝宗仍将她驱出了宫门。孝宗虽然如此孝顺,但最后却生了个不孝的儿子。

1189年的一天,孝宗退朝之后,将几位柱国大臣留下,表明禅位之意。因为自1187年高宗去世后,孝宗由于抗金壮志未酬,深以为憾,便多次表示禅位,怎奈诸大臣苦苦相劝,孝宗也就将此事搁下了。今日,众臣见皇帝又说此事,且见圣上年亦60多岁了,心情又不好,不忍再相挽留,便多表赞成,但同知枢密院事黄洽却默不作声。孝宗问道:“卿为何一言不发?”黄洽道:“恕臣直言,如论太子之圣德,诚可当此大任,然只是太子妃李妃却不为天下之母(即不配做皇后),望陛下再做慎重考虑。”孝宗听了,愕然变色,猛然醒悟,因为他早就知道李妃性格强悍,多有失礼之处,故常加指责。有一次,孝宗气愤,曾对李妃道:“你应该像皇太后那样温恭,不然,将废你为庶人。”孝宗的指责批评,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从此与儿媳之间结下了怨恨。黄洽又从容地进一步道:“陛下问臣,臣不敢不直言。然我也知道,今天我有此言,恐怕今后也就再见不到陛下了。陛下异日再想见臣时,恐怕也不可能了。”此后,黄洽自己得罪了李妃,生怕报复,随于退朝后,便请求解职归田了。当年2月,孝宗仍将帝位禅让给了太子赵悖,是为光宗,自为太上皇。赵悖即位后,李妃对孝宗先前的指责,仍心中愤恨,故她一当上皇后,便千方百计地离间孝宗和光宗之间的父子关系,且态度比当妃子时更加强悍。光宗为其左右,竞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不去孝宗住所问安。为此,孝宗每想起来,很是伤感,常常抚几叹道:“悔当初不听黄洽之言!”

孝宗郁闷不乐,日久成疾。1194年初,孝宗卧病在床,很想见儿子一面,然直到病危,光宗仍不去探望。当年6月,孝宗病死,终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