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70年家与国:一个文明体的磨砺与重生
78047400000002

第2章 序言:思想改变中国

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 李桂文

共和国诞生至今,已经七十载。

国家民族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崛起,复兴,彻底地赢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希望在前。

回望历史长河,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与中华5000年文明史相接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脉相承。

从1840年以来,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精英,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摆脱被支配、被奴役、被歧视的地位,担当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洋务自强、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有牺牲多壮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奔向同一个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使命的继承者,也是最终的完成者。

历史交予重任,历史也馈以荣光。

为什么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终是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摆脱了挨打、挨饿的悲惨境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存在着一种叫做“历史精神”的冷酷的幕后主使,当它潜入一个民族时,“世界历史民族”便精神焕发、辉煌灿烂,其中的英雄人物——“世界历史人物”,也风云际会,横刀立马。一旦“历史精神”潜出,则启动了衰败凋敝的历程,英雄人物也是万马齐喑。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精神、观念才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是受其支配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受到黑格尔的深刻影响,但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即其世界观是唯物的,认为存在才是第一性的。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共产党人看待中国的问题,就与前人大为不同。

不同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革命的内容。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落后民族要自立自强,必经之路是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这是每一代改良家和革命家的共识。

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到要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须革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即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土地革命重新组织基层社会,目的正在于革新生产关系,使之与新的生产力的要求相适应。

反观过去,洋务运动时期盛行的“中体西用”说,就是试图在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发展新的生产力,绳之以唯物史观,无异于缘木求鱼,其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二是革命的障碍。

共产党人要以彻底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从而实现工业化,通往现代化,这就要瓦解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关系,是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来维持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剥夺的方式控制利益流向,而帝国主义则通过把它们培植成代理人,渗透到中国的社会肌理之中,获得殖民红利。如果不能彻底地把它们清除出去,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也是空中楼阁。所以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要推翻“三座大山”,没有任何妥协余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三是革命的依靠。

共产党以前的改良者和革命者,无一正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总的来说,都把改良和革命理解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在实践中难免呈现出机会主义的形象。

唯物史观告诉共产党人,我们寻求的制度、文化变革,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变革。也就是说,是人们的生产、交往活动本身的客观形态,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样貌,而生产关系正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所以,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只有共产党人意识到,革命的成功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所以毛主席说:人民是我们的观世音,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小学生。

共产党人能够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纲领。作为马克思主义重大发现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必须承认客观、真实的存在,从中去探求变革、发展的路径。中国共产党把它简练地总结为“实事求是”,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当我们回顾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改革史、发展史,就会发现,但凡失败,从根本上说都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可以回到原点来观察。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期间,广泛收集外文资料,了解西方政治、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魏源的《海国图志》,正是根据他收集的资料编成。林则徐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人,也是“知不足”而积极谋求革新的人,不过历史学家蒋廷黻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则徐是“不承认落后的旧时代精英”。林则徐的传统士大夫精神、爱国情操和热血抗敌的决心不可置疑,但他生怕落后状态被百姓知晓,从而动摇清朝的意识形态基础,因而对自己了解的信息和掌握的资料秘而不宣。这就决定了旧式精英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认识落差。我们不能埋怨林则徐——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他有他的历史立场和局限。当旧时代的中国面对完全陌生的、被近代生产力武装起来的列强时,它的第一反应必然是自我保护。因为它的统治是建立在自我封闭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就必然要解体”。

而共产党人知道,我们不能害怕人民思考。正因为要依靠人民,因而更要激发人民的力量。这一点,恰恰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源泉所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鼓励人民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最终走出来一条成功的工业化之路,成就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切合了客观历史条件,思想可以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写着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这正是思想的力量。马克思的思想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如果说马克思的一生在哪一方面从不妥协,不管陷于何种艰难困苦都从未退让半步,那就是思想批判的自由,他对着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高呼:“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支黑色的花朵”。

思想的批判有多重要?卡尔·波普尔说,“科学的客观性不是个别科学家的事情,而是相互批评的社会结果”。可以说,人类科学的历史就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如果我们承认未知是无限的,那么任何关于未来的“客观规律”,本身就是思想家的一种构建。从这个角度讲,正是思想的批判,构建了我们认知的世界。因此,任何时候,思想不能停滞,不能僵化。

今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绍继、多灾多难、心怀光明的民族,古老文明和现代国家一体。放眼寰球,绝无仅有。

中国人以自身的经验证明,现代化不只有一条路,一个民族是可以既不丧失自我又完成现代化崛起的。这是当下中国的自信心最为重要的来源,也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孑然独存,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与改革力度空前,开辟了中国未来全新的可能。我们对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勇于破除障碍、推动国家向前的政治家怀着深深敬意,同时也坚信,思想上的变革是这个国家变革的先导与巨大驱动力。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今天,并为了这个国家的明天而奋斗。

这本书里藏着的,是《南风窗》献给共和国70周年的一腔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