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国[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7871500000073

第73章 法国电影百年

法国是摄影技术的起源地之一。1895年12月28日,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电影放映会,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的诞生日。梅里爱是法国电影的另一个先驱者。1897年,他在巴黎近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这个摄影棚的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在简陋的摄影棚里,梅里爱陆续拍摄了《灰姑娘》和《小红帽》等影片。这些早期故事片虽制作粗糙,但大胆使用了各种摄影技术,为后来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条安达鲁狗》NO.1

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法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一战爆发后,法国电影陷入了停滞状态。战后,为了重振法国电影,影评家德吕克创立了一个新的电影流派,即印象派。这一流派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启发,将日常风景诗意化,试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代表作有《太阳的死亡》、《无家可归的女人》等。

印象派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深受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电影没有主题和情节,纯粹是一种追求奇异效果的怪诞表演。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潜意识和心理分析,追求诗意和强烈的效果,与达达主义电影不同之处是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先锋派的代表作品《一条安达鲁狗》(1929)是一部17分钟长的黑白默片。影片没有完整的情节,时空混乱,前后场景间完全没有逻辑关系。片中还借助了一些隐喻来描写梦境和现实,例如手掌上爬满蚂蚁,女人的眼球被剃刀割成两半,男人被自己的化身开枪打死……这部电影上映后大受欢迎,成为经典之作。

《广岛之恋》NO.2

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出现。法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8年发行的《尼罗河水》。30年代的法国电影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对下层民众的生活怀有深切同情,充满诗意的画面和现实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因而被誉为“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其代表作品是让·雷诺阿(印象派大师雷诺阿之子)的《游戏规则》、《大幻灭》等。

二战爆发后,大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被迫流亡国外,此后至50年代初期,法国电影处于低迷状态。50年代后期,法国影坛上出现了一股新浪潮,一些导演打破了僵化的表现模式,广泛使用画外音、内心独白等拍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新浪潮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上帝创造女人》等等。

《广岛之恋》(1959)讲述了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其间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与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和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新浪潮自1962年后日趋衰落,它历时不长,但对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七十年代的法国出现了被称为“真实电影”的纪录片流派。他们尽力捕捉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纪录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瞬间,代表作有《我是一个黑人》、《再见,菲律宾》等。

大导演吕克·贝松NO.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电影相对而言形势较为平稳,题材风格多变,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导名作。其中最著名的导演是吕克·贝松(1959~)。吕克·贝松不仅是导演,也是编剧和制片人。他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在美国洛杉矶接受过短期电影制作课程培训。1983年,贝松的低成本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他拍摄了《地铁》、《碧海蓝天》等艺术电影,90年代则拍摄了《这个杀手不太冷》、《 第五元素》等片,这些影片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名誉。

吕克·贝松的执导能力很强,既能拍出令人难忘的艺术片,也能出品绝佳的商业片。他的电影常常是叫好又叫座,1997年上映的《 第五元素》在全球创下了2.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名列当年世界电影的第三名。

戛纳电影节 NO.4

戛纳电影节是全球影视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1946年9月在法国南部度假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戛纳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电影节最初定于每年9月举行,然而从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戛纳电影节因大海(Sea)、美女(Sex)和阳光(Sun),而被称为3S电影节。电影节的最高奖是金棕榈奖,活动共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正式竞赛的评委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和影评人等;非竞赛部分主要是以提拔新人为目标。

(吕克·贝松。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找不到投资方,依然能够拍摄出与众不同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