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158

第158章 人问谁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释义”

有人问你是谁时,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谁。

“故事”

孔子求知

一天,孔子带他的学生经过一片小树林,看见一个老叟,正举着一根长竹竿,聚精会神地粘“知了”。

只见那老叟粘一下,得一个。孔子看得入迷,走过去问老叟:“您的技术真高明,怎么粘得这么准呢?一定有什么窍门吧?”

老叟头也没回,不在意地“哼”了一声。

孔子又向前一步,向老叟施礼说:“您能告诉我这个窍门,并教给我这个本领吗?”

老叟这才停止粘“知了”,转过身来问孔子:“你是谁?”

孔子说:“我是鲁国的孔丘。”

老叟一听,连忙说:“是孔子啊?你是大学问家,我怎敢教你?”

孔子说:“老师是不能论资格的,天下的知识那么多,谁学得完呢?总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凭这点,您就有资格当老师!”

老叟见推辞不过,这才说:“每年五六月时,树上的‘知了’最多,我就用长竿子练习粘‘知了’的本事……”

“怎么练呢?”孔子忙问道。

老叟说:“我把小球顶在长竿上。要是能顶上两个球,举起竿子,球不掉下来,这时去粘‘知了’,十回能粘下六七个来;要是能顶上三个球,十回能粘下八九个来;要是能顶上五个球,那就可以回回都不落空,粘一个得一个,就跟从树上往下采果子一样。”

孔子听完老叟的一席话,赞赏地点点头。他想,每一件平凡的事情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道理,这老叟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