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61

第261章 天文

混沌初开,亁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华。

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

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青女乃霜之神,素娥即月之号。

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歘火、谢仙,俱掌雷火;飞廉、箕伯,悉是风神。

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甘霖、甘澍,俱指时雨;玄穹、彼苍,悉称上天。

雪花飞六出,先兆丰年;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

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

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恩深者,如雨露之恩。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唯七夕一相逢。

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事非有意,譬如云出无心;恩可遍施,乃曰阳春有脚。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势易尽者若冰山,事相悬者如天壤。

晨星谓贤人寥落,雷同谓言语相符。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如夏日之可畏,是谓赵盾;如冬日之可爱,是谓赵衰。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庆云之祥。

夏时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经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风,毕好雨,比庶人愿欲不同;风从虎,云从龙,比君臣会合不偶。

雨旸时若,系是休征;天地交泰,斯称盛世。

“释义”

原来混沌的宇宙,经盘古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被称作七政。天、地和人,合起来称为三才。太阳是众多阳气的主宰,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叫作螮蝀,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后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凝聚而成。

风将要吹起的时候,石燕就成群的飞翔;天快要下雨的时候,一种叫商羊的鸟就会出来飞舞。

肆意旋转的狂风,仿佛弯曲的羊角;闪烁的电光划破长空,如同雷神挥动着鞭子。青女是主管降霜的神灵,素娥就是嫦娥,也是月亮的别名。

雷部里行动敏捷且能迅走如飞的鬼,叫作律令;专管雷雨推车的女孩叫作阿香。世人称云神为丰隆,雪神为滕六,欻火和谢仙都是掌管雷火的神,飞廉、箕伯都是风神。

列缺是照耀电光的神灵,望舒为月宫里的御车之神;甘霖和甘澍都是指及时雨;玄穹和彼苍都是上天的通称。

飘飞下来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雪降得适宜可以预示年岁的丰收;太阳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时候已经不早。

蜀地,就是四川,因山高不常见到太阳。所以当地的狗一看见太阳,就对着太阳狂吠。这是比喻人见识太少,少见多怪。

吴,就是现在的江苏一带。那里的水牛,看见月亮便气喘吁吁。这是用来嘲笑世人恐惧太过分了。

期盼之心殷切,好比大旱之年企盼天空的雨云;恩泽深厚,如同万物得到雨露的滋润;参星与商星此出彼没,它们永远没有机会相见;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才能相会一次。

后羿的妻子嫦娥成仙升天后,飞奔到月宫里;殷高宗的贤相傅说,他死了以后其精神寄托在箕、尾二星之间。

披星戴月是说早晚不停地奔波,整日操劳非常辛苦;栉风沐雨是说奔波在外,不避风雨地经营。

事情在无意中完成,好像浮云不经意飘出山谷;恩泽广泛的施行,好像阳春滋长着万物一样。

送礼物给人家,要自谦说聊表菲薄的诚意;托人扭转事态发展的情势,要说全靠您的回天之力。

感谢他人援救的恩情叫作再造;称颂再生的德泽叫作二天。看似坚固,实则容易消亡的情势或权力,好像冰山见到太阳一样;事物悬殊极大,相去甚远如同天和地一样,可称为天壤之别。

贤德的人因稀少罕见,比喻为寥若晨星;人云亦云,所说的言语都相似,则用雷同来形容。

心里太过忧虑,好像杞人担心天要塌下来一样;做事不自量力,和夸父追逐太阳一样毫无差别。

赵盾之为人,如夏日的太阳一样,威猛似火使人害怕。赵衰待人和蔼,如冬日的阳光一样和蔼可亲。

汉朝山东那儿,有一孝妇窦氏含冤而死。上天因而震怒,三年都不下雨;战国时候邹衍蒙冤下狱,六月的盛暑天气,忽然飞起霜来;杀父之仇必报,不愿和仇人共同站立在天地之间;为人子女者应尽孝道,要珍惜父母健在时,能诚心奉养父母的日子。

太平盛世之时,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快乐的游玩;太平时期有才德的皇帝能感召上天,而出现景星、庆云等各种详瑞的景象。

夏朝时大禹平治水患,功劳齐于天地,使上天接连下了三天黄金雨;孔子编纂了春秋和孝经这两部书,彩虹在天而化为黄玉。

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比喻百姓的愿望各有不同;虎啸生风、龙腾生云,说明了君臣的会合相辅并不是偶然的。

晴雨适宜应时而至,这是吉庆福禄的好征兆。天地融和通畅,万事亨通便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故事”

女娲补天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因失败用头去撞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神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人类正经历着非常惨烈的灾难,心中十分难过。她没有办法去惩罚那造成了这灾难的水神共工,但为了救人类脱离苦难,她决心历尽千辛万苦去修补好苍天。

女娲先到各条大江和大河那里去收集来许许多多的五色奇石。随后,她燃起熊熊的天火,将五色奇石放在大火上烧炼。一天、两天、三天……熊熊的天火将五色奇石炼成了胶状的液体,她又用这些液体来做黏合剂,攀上高耸的山,将苍天上一个个坏了的地方,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修补起来。

女娲神不辞辛苦地工作着。终于有一天,苍天补好了,灾难消退了。怎样才能使修补好的苍天更加牢固呢?女娲神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抓来了一只无比巨大的乌龟,砍下了它的四只脚,用这四只乌龟脚代替天柱,把它们立在大地的四方,将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地撑了起来。这乌龟脚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而又十分结实的柱子,有了它们的支撑,天再也不会塌下来了。

补好了天,女娲又开始治理遍地的滔滔洪水。她找来许许多多的芦苇,把它们堆积成一座座小山。小山越堆越多,连成看不到尽头的一大片。接着女娲把这些芦苇山都点着了,大火熊熊,火光冲天。随着大火,芦苇山变成了一座座灰烬山。芦苇的灰烬有很强的吸水能力,不久,滔滔的洪水便被吸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