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73

第273章 婚姻

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蹇修与柯人,皆是媒妁之号;冰人与掌判,悉是传言之人。

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女嫁曰于归,男婚曰完娶。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同姓不婚,周礼则然。

女家受聘礼,谓之许缨;新妇谒祖先,谓之庙见。

文定纳采,皆为行聘之名;女嫁男婚,谓了子平之愿。

聘仪曰雁币,卜妻曰凤占。成婚之日曰星期,传命之人曰月老。

下采即是纳币,合卺纟是交杯。

执巾栉,奉箕帚,皆女家自谦之词;娴姆训,习内则,皆男家称女之说。

绿窗是贫女之室,红楼是富女之居。

桃夭谓婚姻之及时,摽梅谓婚期之已过。

御沟题叶,于佑始得宫娥;绣幕牵丝,元振幸获美女。

汉武与景帝论妇,欲将金屋贮娇;韦固与月老论婚,始知赤绳系足。

朱陈一村而结好,秦晋两国以联姻。

蓝田种玉,雍伯之缘;宝窗选婿,林甫之女。

架鹊桥以渡河,牛女相会;射雀屏而中目,唐高得妻。

至若礼重亲迎,所以正人伦之始;诗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

“释义”

美满的姻缘,是由前世的缘分所缔结的;佳妙的配偶,是由上天所撮合的。蹇修与执柯都是媒人的别号;冰人和掌判是指传言的媒人。

婚姻的成立要经过周全的六礼,这样才能使两姓结合成美满的婚姻。女子出嫁称作于归,男子结婚称完娶。

新妇初入家门,到家庙谒见祖先称为庙见。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称为归宁。问名、纳采都是婚姻六礼中的礼节,既问名又纳采就合着陈敬仲凤鸣的吉占;女出嫁男成婚,了确子平素来的心愿。成亲的那一天称为星期,成亲有了日子,就预先订立吉期;传达两家的意见,完全要靠媒人从中牵引。

古时婚礼中,男方要送给女方雁鸟当作聘礼,加上其它象征吉祥意义的聘礼,聘礼非常丰隆;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合饮交杯酒,用瓢瓜切成两半做成的酒杯;新婚之夜宴请宾客,气氛非常和乐。

侍奉梳洗的事情,亲自操持洒扫的工作,是出嫁女儿的自谦之词;娴熟女师的教训,勤习内室的礼仪,是帮助丈夫的贤德,是男家称赞对方女儿的赞语。

绿影遮蔽窗前,可怜悯的是贫穷人家的女子;红楼之间夹着道路,堪夸张的是富有人家的女儿。

盛开的桃花,姿容是少见的美好,色泽鲜明,男女成婚,正合仲春的时令;梅树上的梅子都已落了下来,只剩下了七个,又只剩下了三个,未婚的女子感叹,已过了应嫁的吉期。

在流经皇宫的河中彼此传递红叶上题写的诗,于佑和宫女韩夫人终成眷属;在恭敬之外牵着红丝线,郭元振有幸娶得美女。

汉武帝儿时曾对景帝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韦固与月老谈起婚姻事,才知道红线相牵才得以成姻缘。

朱、陈两姓居一村,代代结成好姻缘。

秦晋两国交好,世世通称。蓝田种玉,杨雍伯缔结美妙的姻缘;李渊射中屏风上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窦毅女为妻,是唐高祖时的盛事。

至于说古礼重视亲迎,这是因为婚姻是人伦之始,必须端正;诗经将君子好逑列为首篇,正是为了崇尚王道教化的基本源流。

“故事”

张生莺莺结良缘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不久,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

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

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