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7975100000280

第280章 珍宝

山川之精英,每泄为至宝;乾坤之瑞气,恒结为奇珍。

故玉足以庇嘉谷,明珠可以御火灾。

鱼目岂可混珠,碔砆焉能乱玉。

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

曰孔方,曰家兄,仅为钱号;日青蚨,曰鹅眼,亦是钱名。

可贵者明月夜光之珠,可珍者璠玙琬琰之玉。

宋人以燕石为玉,什袭缇巾之中;楚王以璞玉为石,两刖卞和之足。

惠王之珠,光能照乘;和氏之壁,价重连城。

鲛人泣泪成珠,宋人削玉为楮。

贤乃国家之宝,儒为席上之珍。

王者聘贤,束帛加壁;真儒抱道,怀瑾握瑜。

雍伯多缘,种玉于蓝田而得美妇;太公奇遇,钓璜于渭水而遇文王。

剖腹藏珠,爱财而不爱命;缠头作锦,助舞而更助娇。

孟尝廉洁,克俾合浦还珠;相如忠勇,能使秦廷归璧。

玉钗作燕飞,汉宫之异事;金钱成蝶舞,唐库之奇传。

广钱固可以通神,营利乃为鬼所笑。

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贤否罹害,如玉石俱焚;贪得无厌,虽辎珠必算。

崔烈以钱买官,人皆恶其铜臭;秦嫂不敢视叔,自言畏其多金。

熊衮父亡,天乃雨钱助葬;仲儒家窘,天乃雨金济贫。

汉杨震畏四知而辞金,唐太宗因惩贪而赐绢。

晋鲁褒作钱神论,尝以钱为孔方兄;王夷甫口不言钱,乃谓钱为阿堵物。

然而床头金尽,壮士无颜;囊内钱空,阮郎羞涩。

但匹夫不可怀壁,人生孰不爱财。

“释义”

名山大川所蕴藏的精粹英华,每每泄露出来而成为奇珍至宝。天地之间的祥瑞灵气,总会凝聚成为奇珍。所以玉石可以庇护五谷,使无水旱之灾;珍珠可以防御火灾,这些都是珍宝。

鱼目怎么能和真珠混在一起,去冒充珍珠呢?碔砆虽然很像玉,但是怎能冒充做真玉呢!丽水中出产金沙,朱提出产白银。孔方兄、家兄都是钱的别称。青蚨、鹅眼也是钱的叫法。

值得珍贵的是越南的明月珠,大秦的夜光珠;值得珍视的是璠瑜玉和琬琰玉。宋人把燕石当成宝玉,用绢巾箱匣重重叠叠地包里密藏;楚王则将璞玉当作石头看待,两次砍下卞和的脚。

魏惠王的宝珠,光芒可以照亮前后车20余乘。和氏璧的价值很高,可以用它来换取15座的城池。鲛人哭泣的眼泪化成了珍珠,宋人以玉雕琢成楮树叶真假难辨。有贤能的人是国家的宝贝,读书人是席上的珍品。

古时君王聘请贤士,要以束帛加美玉为聘礼。真正的儒者坚守道义,心中怀着高贵美玉品德高洁。杨雍伯缘分很好,在蓝田种玉,又以所收获之玉为聘礼,娶了美貌的妻子;姜太公有奇遇,在渭水钓得璜玉,而后遇见周文王,辅佐文王建立了周朝。

剖开肚子来藏珍珠,这种人只知爱财而不知爱惜生命。把锦缎包在头上,既助舞姿更添娇容。孟尝君廉洁,能够使已迁到他处的珍珠,又返回合浦来繁殖。蔺相如忠勇,终于使秦国归还了和氏璧。

玉钗化为燕子飞去,这是汉代宫廷的异事;金钱变作蝴蝶飞舞,这是唐朝国库的传奇。钱财多了,连神明都可通达,营谋了利益连鬼都会耻笑。

拿小的价值较差的东西,引来较大较好的东西,这种方式称为抛砖引玉。只看外观不知实际的价值,这钟贪贱失贵的行为叫做买椟还珠。好歹不分善恶一同遭祸,称之为玉石俱焚。贪得无厌,计较一些微小的金钱,称为淄铢必算。

崔烈用钱财买来官位,人们都厌恶他身上的铜臭味;苏秦佩了相印以后,他的嫂子不敢正眼看他,自称是害怕苏秦位尊而多金。唐朝兵部尚书熊衮,为官清廉,父亲死了而无钱安葬,感动上天降下钱雨,来帮助他办理丧事。翁仲儒家境穷迫,天上落下金子救济他的贫困。汉代杨震畏惧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不接受别人赠送的金钱;唐太宗为惩治贪污受贿,故意赐给绢帛。虽说平常的百姓,不可以私藏宝玉;然而人生在世,那一个不需要用到银钱?一旦床头的黄金用完了,即使是大丈夫,也会觉得颜面无光。口袋里没有钱的时候,阮郞也会感到有些羞涩。

“故事”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见周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流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面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