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荀子曰:“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
“古句新解”
荀子说:“坐着谈论的事情,起身就可以部署安排,推广即可实施。”
荀子认为,任何思想主张不仅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更要能够放到现实中去实践,要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即“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对坐而论道的空谈者嗤之以鼻。
一天,荀子的弟子毛亨问荀子:
“老师,我听说楚国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起书本知识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然而,若让他去处理世事,他却显得十分迂腐。”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了一番苦读之后,认为自己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们按照他的想法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渠道流进了村子,把整个村子都淹没了。”
“老师,您说这是什么缘故呢?”
荀子微笑着说:“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即听到不如见到,即使表面上很渊博也一定出现谬误;看见了却不明白,即使记住了也一定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的许多经验、知识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鉴别呢?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就是说不听不如听,听到了不如看见了,看见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实行它。学习到了亲自实践这步才达到至高的境界。亲自去实践它,就能弄清事理。
换言之,知识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知灼见,否则,只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贻笑大方。
荀子的话发人深省,它嘲讽了那些只会死读书的读书人,这些书呆子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会进行思考,更别提学以致用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而不会用,那么再好的知识也是一堆废物。
学以致用,不但能够培养能力,而且还能促进成长。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另一个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锻炼自己,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在于致用,否则学到的知识便是无用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墨守成规地死读书,读死书,不躬身实践,不善于变通,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成为大材的。实践出真知,只有躬身于实践,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书本知识,自己才能提高。有的家长只抓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孩子的社会实践,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孩子。因为缺乏实践,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这造成了很多人一生的痛苦。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更多的时候没有成法可守,如果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免会闹出笑话,甚至误国伤身。
刘羽冲,沧州人,他性情孤僻、迂腐,喜欢讲求古代的典章制度,强调按典章制度办事。他虽然勤奋,但迷信古书上的学问,而且做起来一丝不苟。
有一天,刘羽冲偶然得到了一部兵书,他如获至宝,闭门苦究,在家中伏案研读了一年。一年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把这本书读得非常明白了,就向周围的邻居炫耀说:“我已经把兵书研究得非常透彻了,里面的每字每句我都能倒背如流。如果让我统率十万大军出兵打仗,绝对一点问题也没有。”
刚巧这时发生了土寇变乱,刘羽冲便自告奋勇,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去平叛。但由于他没有实践经验,全部按照兵书上的兵法生搬硬套,结果整个队伍溃败,他自己也差点被生擒活捉。
刘羽冲侥幸逃回了家里,前思后想,怎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打败仗。同村的人都嘲笑他:“还说自己能统率十万大军呢,带几个乡兵都不行,真是不自量力。”
他对乡人说:“那部古代兵书我已经反复看了好多遍了,怎么打起仗来就不行了呢?一定是兵书上有错误,我才会打败仗的。”
后来,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兴修水利的书,他又是如获至宝,闭门静修,在家伏案研读了一年。
一年后,刘羽冲觉得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里的东西,对水利建设已经了如指掌了,便又对乡人说:“我已经把这部水利书背得滚瓜烂熟了,按书上说的做,就一定能把千里荒土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于是,他勾画了水利图纸,列上了各种兴修措施,把图纸呈给了州长官。州长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轻信了他的话,便叫他在一个村子里做试验。刘羽冲指挥乡民大兴土木,挖渠引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田间的水渠刚刚修完,就下起了大雨,发起了大水。洪水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子里的人险些被淹死。
村民对刘羽冲愤恨不已,纷纷指责他。从此,刘羽冲抑郁不得志,常独自在庭院台阶上走来走去,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会骗我吗?”就这样,他每天念叨千百次,都只是这一句话。不久,他便发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为人处世,真正的诀窍就像酒,随着人的行动一同出现、一同消失,说出来的大概也只能算是糟粕了,无非是闻到一点酒精味儿,让人想象不到什么是酒。这就是书本的真正作用,它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有着“乾隆六十年第一人”美誉的清代天才诗人黄景仁一生时乖命蹇,十七岁即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之慨叹。其实,书生之误国往往就误在“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上,即误在空谈上。宋明理学发展到后期也陷入不务实际、空谈心性的误区,清儒颜元即以“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国君”尖刻地嘲讽后儒的空谈误国。
今天,坐而论道的空谈者仍随处可见,所谓“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商场上的空谈会贻误商机,害了一个企业;官场上的空谈,则会误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毁了一方百姓的未来。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生活。学习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相联系,即便学富五车,也只是知识的奴隶。况且,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淘汰、补充和完善。因此,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