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原来这样说
7994300000040

第40章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原典”

荀子曰:“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古句新解”

荀子说:“不懂就虚心请教,不会就刻苦学习。”

荀子提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与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确,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内涵,而且还能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让自己受益匪浅,使自己的思想和处事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北朝时,孔播门下有位学生名叫李谧,学习十分用功。几年后,他的学识远远超过了老师孔播。孔播不摆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李谧请教问题。一开始,李谧觉得学生教老师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孔播明白李谧心里所想的,于是,诚恳地对他说:“你要知道,凡是在某一方面比我懂得多的人,都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这件事传出后,其他学生也深受感动,还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播老师: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郑谷是唐代诗人,自幼十分聪明,七岁就能写诗。郑谷有个诗友叫齐己,是个和尚,比郑谷大,常和郑谷吟诗唱和,二人感情甚好。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诗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写成后,齐己吟味再三,自己觉得很不错,便去找郑谷品评。郑谷看后,说需改一字才好。齐己问改哪一字?郑谷微笑着说,诗中的“昨夜数枝开”,改为“一枝开”才会见其早呀。齐己听了十分佩服,连忙下拜,致谢不已。当时的人皆称郑谷为“一字师”。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从小就认真练习书法,一次,他在村旁学书,有一个卖豆腐的从他身边经过,见了柳公权写的字便十分刻薄地说:“这字写得像我担子上的豆腐,既没骨又没筋。城里有个人,用脚写的字比这还好呢!”

柳公权听了非常不服气,第二天,就进城找到了卖豆腐的人所说的那位用脚写字的人,只见他用左脚按纸,右脚挥笔,写时似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确很出色。柳公权心中十分佩服,立即向他请教写字秘诀。这人用脚书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里。博取众家长,始称龙凤飞。”柳公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照着这个教诲,勤学苦练,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居学士,参与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主修《元史》,参与了制定明初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时,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学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把书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诚实守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到了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的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常常不顾疲劳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上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察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被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用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旅馆,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蔬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身穿华服,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别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挂着香袋,光彩夺目,但是宋濂认为那不是快乐,丝毫没有羡慕他们,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习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因为宋濂的勤奋好学他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的那些同学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也非常好学,在七十岁那年,他的学生谢时尼在上课时当堂作了一幅名叫《梅鸡》的画,梅花下的公鸡画得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那鸡尾巴极富神韵。齐白石欣赏了许久,笑着说:“你画的这张太有味了,能否借我回去临一张?”过了一周后,他又来上课时,诚恳地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得好不好?”谢时尼一看临摹的画上有齐白石老师的题字,大意是说:你那鸡画得很好,我要永远把它作样子,现在我拿临摹的这张和你交换,不知你肯不肯答应。谢时尼兴奋不已,因为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后来,谢时尼一直把这张画珍藏着。

以上这些事例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勤学好问之人,也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因为他们虚心求教的心思,都是不拘于何人何时何地的。或许正因为如此,成功才如此眷顾他们。这是一种礼,更是一种成功的必然途径。

俗话说,大海之所以为大,在于不拒细流;高山之所以为高,在其不辞壤土。知识不惧多,学无止境,不懂就问,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求学的捷径。荀子所提出的“不懂就虚心请教,不会就刻苦学习”都是一样的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太无知、太虚伪了。对有些知识,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学无止境,知识无限,谁都不可能做到“样样通,样样精”,而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能是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就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