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41

第41章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5)

即使将来成为军事大国,也仍会选择利用日美安保体制“借力以坐大”。目前日本国内改明治维新以来“入欧脱亚”为“入欧入亚”和“脱欧脱亚”的思潮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外交大战略(即维持现状战略)深合日本民族性和文明精神,它将为日本在21世纪的世界和东亚的生存和发展中构筑起充满弹性与活力的战略空间。

二、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出现了战略研究热,许多日本的战略研究者们经过反省和总结,在对外战略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日本的对外战略构想。

即:外交目标是追求建立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太平洋国家”、以亚洲为出发点的“亚太国家”和以民政为核心的“普通国家”的新国家形象;外交坐标是以“欧亚大陆外交”为横轴开展大国外交;外交姿态将由“内向性”转为“开放型”,由“旁观者”转为“责任者”,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外交重点是美、中、俄关系。对美维持同盟,但将由“言听计从”的追随者转为“建议和联合行动”、“亲美不从美”的自主者;对华,将以灵活的战略思维、综合型战略、与日美并行不悖的态度,建立日中新型关系;对俄,努力打破僵局改善关系,以增大在地缘安全和政治上的选择余地。

日本作出上述战略构想的目的:

●一是重新为“国家利益”定位,明确其外交方向。新时期国家利益是开放的和多元的,日本应在追求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国家利益。对外关系应是多元的、多重的,通过与世界交往重建日本。

●二是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产生质疑。在世界单极与多极的问题上,日本外交虽仍以日美同盟为重,但内心深处反对美国的单极统治。欢迎世界的多样性,不迎合一极化。

●三是日本判断未来国际形势呈“三化”趋势。日本1999年《外交蓝皮书》明确指出,21世纪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威胁多样化、国力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四是历史证明日本外交必须立足亚洲。日本防卫大学国际问题专家西胁文昭对日本近代史作了精辟的总结:20世纪日本以“和魂洋才”在亚洲领先实现了现代化,随着作为西洋的“看家狗”侵略中国和朝鲜,堕落为“洋魂洋才”,不久又败于“洋魂洋才”的本家——欧美。战后日本以“无魂洋才”实现了经济大国,将政治搁置起来。当日本完成对欧美的赶超后变为“无魂和才”,出现了当前的混乱状态。

由此西胁文昭得出“亚魂和才”才是新世纪日本的出路。

●五是从全局角度看,日本与亚太外交具有联动性。从********考虑,日本认为其外交坐标应在亚太地区,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太平洋对日本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日本外务省前政务次官粟山尚一说“21世纪日本外交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将自己限定在亚洲,而是应着眼于海陆一体广泛的亚太地区。”2001年9·11事件之后,日本的对外战略虽发生了重大改变,强调日美同盟的外交重点,开展大国外交,但日本对外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本质不会变,其根本目的就是借美国的力量来谋取亚洲的领导地位。

小泉政府以及小泉之后的日本政府实施的对外战略基本内容有:

①强化日美同盟,谋求大国地位。积极回应美国政府提升日本战略的举动,一再强调日美关系的基轴定位,对美导弹防御计划(NMD)表示理解,对美战区防御系统(TMD)由研究阶段提升到开发阶段,全面支持美国反恐。其目的:一是借美国来推动日本国内举步维艰的改革。同时,与美为伍,处理外交难题。小泉政府面临多种外交难题:日中关系沉闷、日韩矛盾激化、日俄关系迟缓、日朝关系停滞。小泉政府欲借美国实施的以日美为核心的亚太战略来影响和处理其外交难题,以日美为基轴谋求对亚洲外交的领导地位;二是利用美国政府对日改革的期待,减缓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美国期望日本能承担起稳定东亚经济、牵引世界经济复苏的责任、扩大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助美国经济复苏。但日美同盟并未在经济领域形成协调关系,加上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已长达10年,实难担此重任,只能迎合美国,并承诺将日美同盟扩展到经济领域,以缓减美国的压力。

②大力开展反恐外交,突出日本的大国地位和作用。日本视此次反恐为谋取战略利益的良机:一是洗刷海湾战争时“只出钱,不出人,只流汗,不流血”的恶名,以低成本获得大收益;二是充当反恐先锋,可在未来国际新秩序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显示日本的作用,扩大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为此9·11事件之后,日本的外交活动异常活跃,派出多名特使出访沙特、伊朗等******国家,说服他们理解美国的反恐行动。同时,在上海“东盟+3”首脑会议上,大谈反恐,企图充当亚洲的反恐领袖。1987年日本军费开支首次突破1%的限额,其所作所为必然会引起世界尤其是亚洲人民的关注,从而影响到日本政治大国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

三、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前景

(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新动向

目前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已经有了一些新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受德国在科索沃事件中所起作用的鼓舞,以修改宪法为重点,突破战败国的法律制约。

①日本国会成立了“宪法调查会”,将修改宪法正式提上日程。

②强化日美同盟体制,企图修改《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法案》(PKO)扩大自卫队功能。

③1999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国旗、国歌法案”,将战后一直存在争议的“日之丸”,“君之代”法制化。

(2)日本继续稳步推进军事实力,并出现独立研发军备迹象

1999年,日本正式参与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2000年的防卫预算将达49995亿日元(约4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日防卫厅决定将在2001-2005年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着重提高海空军的战斗能力。

(3)日本的外交重点是抓住一点(八国集团)、稳住一片(东亚)、参与热点、扩大影响,以此为早日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创造条件

日本为加速其政治大国进程,把工作重点放在八国集团上,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日本认为八国集团在处理科索沃问题上已超过联合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日本紧紧抓住科隆八国首脑会议讨论世界政治经济安全问题的机会,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日本还利用2000年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日本冲绳召开之机,提高身价,彰显地位。由此可见,日本在继续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同时,明显加大了在八国集团的活动力度,另辟一条走向政治大国的蹊径。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继续实施援助外交,强调全方位外交经营。同时,还紧紧盯住日俄关系,希冀有所突破。

(二)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

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大国前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展情况的分析,得出一个基本判断:

①在宪法问题上,估计日本至少要经过5年以上时间的酝酿、讨论、逐步进入修宪的法律程序,最终修改第九条,彻底解除对战败国的制约,真正实现所谓的“普通国家”目标。

②日本核武装的可能性不大。从技术方面看,日本有能力开发核武器,但将引起三种不利后果,即外交上陷于孤立、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和巨额财政负担。因此,日本提出了无核三原则。目前看来日本发展核武器仍受某些因素制约:

●上述三种不利后果中的前两种依然存在。

●国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难于承受核打击和不具备核报复的条件。

●日本一直以“唯一遭受过核灾难的国家”自居,而且以核裁军作为政治大国的进身之路,因此,短时间内不会丢掉这块招牌。

●日本处于中美俄三核大国的中间地带,缺乏战略空间。所以,在世界整体缓和的时代,核武器恐怕在很长时间内不是日本军事发展的首选目标。

③今后日本在联合国的活动会更加积极,将来可能实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梦想。目前,大国中美英俄都公开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不少中小国家受过日本的“恩惠”也持赞成态度。现在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障碍在于巴西、印度、意大利等国家的竞争。随着联合国改革的深化,如果在安理会扩大成员国的数量和新的常任理事国是否享有否决权问题上,各方能达成妥协,那么日本最有可能会和德国等其他国家一道成为新的不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

④日本今后虽仍把日美军事同盟作为其军事安全框架的“基石”,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轴”,但为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的目标,日本外交策略会更强调经济灵活,呈现全方位特征。

四、日本实施大国对外战略的困境

以国家实力为依托,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的最高原则。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自身的弱点和严峻的国际环境又制约了日本对外战略的实施与完成,使21世纪日本外交战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惑。当前日本外交面临的主要课题有:是坚持和平发展路线,还是走向军事大国?如何处理坚持日美基轴与外交自主性之间的矛盾?能否消除日美安全同盟与其他国家关系之间的冲突?怎样对待西方价值观与发展中国家实际社会状况之间的差异?这一调整进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进程。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