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46

第46章 中国与世界(4)

另外,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安全,而且要从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角度确立国防建设的任务。目前美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军售等方面不断对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它认为自己有介入中国内政的军事实力。因此,从保证民族统一角度上讲,中国不仅要有取得局部战争胜利的战场军事力量,而且还要建设一定规模的常规威慑力量,即无须实际使用就能达到目的的军事力量。这不仅可以降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它们干预中国内政能力的自信心,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局部战争发生的可能。

(二)国家统一安全

目前,中国分离主义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是台湾和西藏地区,而以台湾为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危险在不断加大。这首先表现在台湾内部政治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两岸统一。因为台湾本省人的比例在不断增长,这扩大了****势力发展的社会基础;多党制的机制加速了台湾当局向****倾斜的步伐;而台湾经济实力的提高又增强了台湾当局谋求的“独立”信心。其次,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变化又在给****势力发展加温。冷战结束后的民族分离主义思潮增强了台湾当局的“独立”欲望。而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分离主义的成功基本上是依赖外部的强大支持。在台湾问题上,分裂的危险性正是来源于美国的支持。美国等西方国家增加对台军售增强了”台湾当局“的“独立”胆量,而一些国家提升对台关系又减少了“台湾当局”对“独立”可能引发战争的忧虑,助长了****势力的蔓延。

再次,“台湾当局”的分裂政策在加强,采取以静制动的主动出击政策,妄图使国际社会将台湾问题视为国际问题,形成“********”的概念。其中,包括接受双重承认、参与联合国以及“台湾当局”的“两国论”主张。尤其是2000年具有****“标签”的民进党人上台执政,更是疯狂推行****主张,不断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拒绝认同大陆解决问题的“一国两制”基本架构,致使两岸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这一切都使得台湾问题成为我国国家统一安全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势力的破坏以至暴乱活动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主义分子不仅在海外有****这样有影响的政治头面人物,而且还得到某些西方国家支持。如果西藏发生武装暴乱,不仅会破坏当地的发展建设,而且会影响全国其他地区的政治安定,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和自治区的安定。总之,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分裂的倾向会长期威胁我国的政治统一。

(三)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近年来开始注重,并在最近正式成为国际安全战略思想一部分的概念。自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以能源、金融等为内容的经济安全问题就逐步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经济和安全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也就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于1997年夏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和影响整个亚洲、俄罗斯、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并对美、欧经济造成冲击,这使得世界各国更加感到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经济安全的概念也被世界各国和众多的国际组织所普遍接受,其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化。

对于中国来说,冷战时期中国安全的重点是战略考虑,即如何防止实际战争的爆发和外部军事入侵。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对经济的依赖性增长,经济竞争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斗争的核心,中国也开始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重要的安全利益来考虑。******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国防》指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世界范围内围绕市场和资源等经济权益的斗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加快和区域集团化加深,使一国的经济发展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报部门把工作重点从获取政治、军事情报转向猎取经济、金融和科技情报,如大宗出口合同谈判、外国投资者对某种经济的控制力、股市行情、工程报价、新技术发明,以及走私等。对于中国而言,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要加强经济安全,其根本途径是在不断加强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同时处理好同大国的经济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在日益全球化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上,保护国家的经济主权与正当权益,保障战略性资源(如石油)来源的安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投机盛行所带来的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推动国家金融合作,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头等大事。另外,还要重视打击国际犯罪,包括境内外走私、国际贩毒等,以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日益深刻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我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它要求我们既要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世界主要大国的政策走向;既要重视政治、外交等因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军事、经济、民族、乃至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国家利益的需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在21世纪的外交政策如何发展,取决于自身在外交战略上如何定位。而外交战略的定位又取决于对自身综合国力的正确评估,以及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把握。

恰当地估量世纪之交中国的综合国力,准确地定位中国与世界,是制定中国对外战略和发展战略的前提。评估中国的综合国力,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呈现“三长两短一快”的特征,即资源总量、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前列;但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落后和低下;另外对外经济活动能力快速前移。

概括而言,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如下特征:

(1)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成为世界大国的物质基础

国土、资源是构成国家实力的自然物质基础,是成为世界大国的必备条件。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域广大,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拥有巨大的回旋余地。同时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约15亿亩,草原面积4.3亿亩,森林面积18.3亿亩。中国水能蕴藏量有近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中国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属于世界六大资源国之列,45种主要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口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没有一定的人口基数难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的。当然,人口多寡必须有一个限度,当该国的人口超过生产力所能承担的界限时,国家又将会因负荷沉重而使国力变弱。因此,从人口因素的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既强又弱。中国人力资源的富有举世皆知,拥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丰富的物力、人力资源,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基数大、增长快,尽管自然资源总量在许多项目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非常有限。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两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75亩的水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仅排第80位。人口众多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是中国自然实力中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形成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中国经济繁荣、增长迅速,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与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亿美元俱乐部”。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1.4万亿美元(1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2004年超过英国而上升为第4位,2008年超过德国而上升为第3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的规模就更大,已进入世界前3位,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规模将追上美国,排名第二。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7500亿美元。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超过30个,研发中心超过400个,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迅速增长,2008年达到1.26亿标准箱,跃居世界前10位,其中上海港口成为世界第二大港口,深圳紧跟其后,升至第4位,预计五年内,深圳港将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近两年,中国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目前中国已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升空与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有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是“不仅提升了国家尊严,也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将全球工厂转变为主要科技动力”。同时,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重大突破,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即将从资本输入逐渐走向资本输出。一个国家走向资本输出基本上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与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资本管制政策的放松。第一个条件,中国逐渐具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具备实力的大型企业急于开拓国际市场,要建立国际品牌,要成为世界级大型跨国企业。第二个条件虽然还不完全具备,但资本市场的开放已提上日程。中国政府正在加快研究开放资本账下的人民币可兑换政策,资本管制将大大放宽。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逐渐趋热。至2008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提供3684亿元优惠贷款及担保给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对外投资金额超过433亿美元。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赴海外投资与开拓市场。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反倾销浪潮的出现,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将会更多地向世界扩大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对外资本输出将迅速发展,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对外资本输出国。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总量可观、潜力很大,但毕竟人均占有量很小,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钢产量、人均原油占有量、人均发电量等方面都还处在世界的100位以后。而且还有两千多万人连温饱问题都还未解决。因此,中国是一个尚未根本改变贫穷面貌的低收入国家,中国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