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8000400000009

第9章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3)

第二节 当前的世界格局及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长期争霸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对抗走向缓和。与此同时,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日欧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十分引人瞩目。到1991年,苏联全面解体,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多极化趋势十分明显。

一、两极格局的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5年**********就任苏共总书记,与前任苏联领导人对东欧国家长期高压控制的做法不同,**********及其“新思维”给之以宽松的气氛。于是,本来就存在的东欧各国国内围绕改革问题发生的斗争开始尖锐化。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利用当前的经济困难,抓住共产党长期执政中的缺点、错误和弊端为突破口,煽动长期被苏联压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绪来发动群众,开展进攻。执政党在不利条件下节节败退。1989年,波兰首先改旗易帜,接着,在所有东欧国家产生了连锁反应。不到一年,东欧各国政权相继更迭,1989年成了东欧剧变年。这场政治地震的余波一致延续至1991年阿尔巴尼亚政权完成更替才告结束。东欧各国的演变有许多相似之处:除了罗马尼亚以外,都是以和平方式实现演变的;7个国家都改为实行多党制和私有化;都改了国名、国歌和国徽;共产党都改名为民主社会党或社会党;********后,都对前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了政治清算。

东欧剧变后,欧洲的政治地图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为保障苏联东欧国家的安全而建立的集体防御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内部政见分歧,甚至出现严重的对立,其地位岌岌可危。终于,1991年3月31日,华沙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和全部结构被取消。7月1日最后一次华沙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在布拉格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解散华沙条约组织。与会者中,除了苏联的领导人,其余都是取代共产党执政的新面孔。会议通过了《关于停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效力的议定书》,称:“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的友好或者互助条约和1985年4月26日在华沙签署的关于延长互助条约效力的议定书,在本议定书生效之日停止其效力。”

(二)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东西方较量的场所。柏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法律地位,在冷战中处在一种“热和平”的状态。多年以来,西方利用东西柏林之间开放的边界对东德采取“放血政策”。即利用民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煽动诱惑民德公民“逃亡”到西方。据西德“难民部门”的公布的统计数字,从1949年至1961年8月,民德逃往西德(包括西柏林)的总人数有260万人之多,考虑到民德总人口约为1600万,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据调查,逃亡西方的人群中,有一半经由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上出逃。尤其是1961年,“难民”数字显著上升,6月份为2万人,7月份为3万人。为了制止避难者外逃,民德警察当局在东柏林与苏联占领区部分的公路和铁路的连接处增设了检查站和管制站,但8月上旬每天出逃的仍有1500人左右。大量人员外逃,特别是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士的高比例外流,给民德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越来越扩大的外逃潮流已经给社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于是,民德确定封锁边界。1961年8月13日零点,东德政府开始建造柏林墙。经过1963年至1964年的大规模改造,柏林墙成为高大的水泥板建筑,从1981年到1989年柏林墙加高至4.2米,沿着墙体还建立290个瞭望塔、132个地堡机枪射击点、132公里的电网和铁栅栏,以及同样长度的巡逻道。在西柏林与民德其他地区的边界上,还设有一些布雷区和自动射击装置。这道人工屏障把东西德国彻底隔绝,把东西世界彻底隔绝。

时光荏苒,事过境迁。从1989年11月9日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德国统一竟然成为现实。1989年11月9日,东德被迫开放柏林强和与西德的边界,西德抓住这个良机,提出了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一开始,十点计划遭到美、英、法、苏四个大国和东德的一致反对,但是在东德相当多数的民众中激起要求统一的呼声,引起了社会动荡。东德政府只得在群众的压力下宣布提前大选,造成有利于西德和两德统一的政治机会。时任苏联总统的**********首先采取主动,为德国统一开了绿灯,他当着赶赴莫斯科来商讨对策的东德总理说:“德国人有权统一”。

此后,四大国均表示支持德国统一。1990年10月1日,四大国外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从10月3日起,终止四大国对德国的权利和义务。10月3日零时,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东欧剧变和德国统一促进了欧安会进程,欧洲进入了后冷战的新时期。

(三)苏联解体

1991年“8·19事件”以后,苏联急剧走向崩溃和解体。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的现实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自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开始,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宣布了独立。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等八国领导人在排除**********的情况下,会晤于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建立由缔约国各方参加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苏联总统设置同时取消”。12月25日,**********无可奈何地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晚7时38分,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降下,次日,苏联召开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以及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期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化时期。

二、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与影响

(一)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苏联一极的自我坍塌实现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这次两极格局的终结不同于以往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历次国际格局的更替,它不是通过战争的暴力方式,而是以和平的方式终结的。苏联的解体则是两极格局终极的核心事件。全世界的人们,尤其是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沉思,都在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存在了69年的社会主义苏联政权的解体?

苏联解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恩格斯早就说过:“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着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这就是说,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的原因,是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苏联解体既有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上层建筑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历史的原因,亦有现实的原因。在诸多交互影响的因素中,并非所有的因素对历史事件的结局都起着同样的作用。******在《矛盾论》一文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美国一些政治家认为,美国对苏联长期奉行的遏制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在美国政治家们看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飙升,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硬通货来发展军备。70年代下半期,美国迫使欧佩克国家降低了石油价格,苏联的外汇储备因此而枯竭。80年代美国又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将美苏的军备竞赛推向太空,极大地耗费了苏联的财力,“拖垮”了苏联。另外,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苏联展开攻势,使苏联人民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接受西方价值观念,使苏联政府失去了统治基础。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建设没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致使人民对苏联政府失去了信心。

总之,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长期排斥市场机制,致使经济发展缺少活力;国际战略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超出国力负荷的军备竟赛;国内民族关系上长期奉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民族问题突出;尤其是苏联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严重失误是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苏联共产党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最终否定了苏共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新思维,更是将苏联的社会主义推向了绝境,断送了苏联。在政治多元化过程中极度膨胀起来的民族分离主义活动则给了苏联以最后一击。

(二)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战略研究1991-1992年》报告中曾经指出,它“不仅摧毁了苏联,而且改变了世界”。其影响所及,将在今后几十年中才能全面显现出来。

(1)两极格局的终结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国际战略格局呈现出力量对比失衡的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200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9万亿美元。对于继承苏联的俄罗斯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和全面衰败的十年,其综合国力远非当年的苏联可比,俄罗斯与美国的差距日益增大,199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3770亿美元,世界排名12位。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整个90年代增长了一倍,但上述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2)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失衡,旧格局中隐含的矛盾上升,国际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在增长,使得世界形势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多

由于********、宗教分歧、领土争端、国际恐怖主义等因素的作用,全球范围内局部冲突明显上升。

(3)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并且被西方国家所压抑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严重挫折,制度层面上的斗争使社会主义方面处于守势。西方国家则借世界经济全球化之势,希图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大了“西化”的攻势,打着“人权”旗号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以改变这些国家政权的性质。

(4)在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相当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威胁

发达国家借全球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优势,迫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按其意愿实行调整,以图实现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西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