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弘扬长征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80131400000013

第13章 我所理解的长征

王树人 电气类9班

今年10月将会迎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现以一名当代理科生的身份谈一谈我所理解的长征。

长征,顾名思义,长,征。

先谈“长”。空间上,二万五千里。初听长征故事的时候,感觉这已经是脑海中除了十万八千里以外最远的距离了。那时候可能连这也分不清,总把长征和西天取经混淆,历尽艰难险阻,一路妖魔鬼怪。时间上,一年的时间,从任何方面考虑,这对人而言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蒙混过关的数目。现在的人,走一个星期都觉得自己悟到了人生真谛。

再说“征”。《尔雅》说:“征,行也。”本义为到很远的地方去。但我个人总觉得“征”字本身就带有一些使命感,自带冷酷光环,背后看得见倒悬之危,看得见刀光剑戟。从犀浦走到九里很远,但顶多叫远足。孤蓬万里才叫“征”,市鞍替爷才叫“征”。长征叫“征”,这名字取得好。“征”让人看得见巍峨高耸的雪山;看得见一望无际、布满沼蛇的草地,看得见国民党孤注一掷的火力,看得见湘江赤水,弯弯的大渡河和险险的泸定桥。

我爷爷是军人,是我历史方面的启蒙老师,即便后来我选择了理科,这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我爷爷讲我和爸爸妈妈都出生在新时代,讲毛主席的伟大,讲他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动员军,讲那时候的枪有多沉多沉,讲长征的路有多苦多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在讲述长征故事时,一开始讲红军路途艰辛,长途跋涉还没有足够的干粮,几个人分一个馒头吃;过一阵子讲,红军路途艰辛,长途跋涉还没有足够的干粮,人们开始挖草地里的小虫煮着吃;再过一阵子讲,红军路途艰辛,长途跋涉还没有足够的干粮,人们已经开始吃树皮,挖草根,煮腰带了。长征仍然在进行着,红军叔叔的生活却在走下坡路,这委实把我吓了一跳,对于爷爷的讲述,我半信半疑。直到后来我读“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才明白二万五千里要花多久准备粮食,而红军用了多久。这之间的差值就是小虫、草根、树皮和腰带。

除此之外,爷爷还讲红军冬天行进的严寒,夏天行进的病害与酷暑,春天飞扬的柳絮和流行性感冒;爷爷还讲沼泽,讲雪山,讲伏击,讲无处不在的威胁。那时候,我在爷爷眼里看到的是哀伤过后的平静,后来回忆,我觉得那眼神里还有感激与希望。现在想想,80年前的今天,有一批那么伟大的人为了信仰正忍受着那样残酷的对生命力和意志力的考验,我忍不住挺直了靠在椅子上的脊柱,松了松衔在嘴里的吸管。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没什么发言权去议论民族精神在何时被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也就只能在此向所有长征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后来我听到了许多历史老师对长征的解读。我了解了有一次开在遵义的会议转折了党的历史,伟大的毛爷爷也有过不是一把手的时候;我了解了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用几万人的生命保留了共产党的有生力量,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以来的丰功伟业。

我所理解的长征的伟大体现在:这8万多人对民族、对信仰的忠诚;这8万多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顽强的意志;这8万多人让青春的热血为革命事业而流到最后!

我觉得长征精神应该被宣传,而且应该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更大规模地宣传。宣传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走多远会有多累,不是80年前他们走过了哪里,不是告诉同学们你翻不了雪山、过不了草地,不是树皮和腰带很难吃还会留下后遗症。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东西值得你不吝惜自己的付出,那叫信仰;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知道这世界上真正的热血要滚烫得多,真正的努力姿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仰视;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知道80年前,有那么多伟大的人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现在我们或许正在挥霍的生活!

(指导教师: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