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80131700000002

第2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圈子之外的很多人对泰戈尔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印度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尽管他们对泰戈尔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耳熟能详,但往往都忽视了泰戈尔在印度民族运动期间所写的很多政论文章和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以及泰戈尔及其家族在印度民族觉醒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1857年5月,泰戈尔出生前四年,印度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民族大起义——孟加拉兵变。此后,泰戈尔成长的历程便伴随着印度针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然而,印度民族精神觉醒的同时,极端民族主义也在抬头。泰戈尔不无忧虑地看到,它的破坏性远远大于建设性。在国际上,当被殖民国家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将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民族主义所导致的主权崇拜、领土野心和沙文主义却直接引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泰戈尔去世的时候,印度还在为独立而苦苦挣扎,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尚未结束。

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民族主义场域中的泰戈尔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觉醒之后的印度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精神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推崇国际主义精神,但迷恋印度传统。受政治理想的驱动,以自己对“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独特的理解为中心,泰戈尔毕其一生之力,追求超越国界的“精神自由”。他试图用“印度精神”振兴祖国,并且拯救世界。他的努力涉及文学、教育、宗教和政治等领域。他的舞台不仅搭建在国内,而且还延伸到国外。

在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年之际,我们似乎很有必要对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足够重视的,以“精神自由”为核心、以“爱”为动力、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泰戈尔的政治理想、受此理想驱动的政治行动以及该政治理想的渊源,作出系统的追溯和梳理。通过这个研究,也许能引发更多的中国人去深入思考近年来中国人不时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否理性,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的问题。

1.1.2 学术意义

由于诸多相似性,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已然成了一大学术热点,只是研究的角度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和发展战略层面。作为两个具有诸多相似性的国家,被殖民统治的屈辱深深地烙在了中印两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之中,近代遗留下来的历史伤痕至今仍然在“巨龙”和“大象”的内心深处隐隐作痛。因此,印度与中国比较研究的起点似乎可以选在两国遭受殖民入侵前后的那段历史。

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的知识分子研究和政治思想史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它们的知识分子。东方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思想史的学术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泰戈尔政治理想和相关实践的研究,既能在某种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能丰富国内印度史以及对知识分子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1.2 学术史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泰戈尔的研究,除了把他当作一名作家,研究其文学作品之外,研究者大多分别从文明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等角度切入分析。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研究泰戈尔的生平和事迹,同时略有涉及泰戈尔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的著作。印度学者维希瓦纳特·S.纳拉万的著作,由刘文哲、何文安翻译的《泰戈尔评传》在较为系统扼要地介绍泰戈尔生平的同时,顺便简单地评述了泰戈尔在哲学、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和教育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主要思想;S.K.乔德哈里的专著《伟大的政治思想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的着力点主要在于泰戈尔的生平以及所参与的活动。此书用六个章节分别评述了泰戈尔的早期生活、泰戈尔对印度的看法、泰戈尔诗歌想象的来源、泰戈尔创作的歌曲、泰戈尔的其他著作、泰戈尔的小说;卡尔杨·森·古帕特的著作《泰戈尔的哲学》[2]简述了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同时,略有谈到泰戈尔在社会、教育和印度独立问题上的主张。文章指出,围绕着所有的问题,泰戈尔思想的核心是和谐;S.C.森·古帕特的《伟大的观察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研究》[3]在短短两章节的泰戈尔传记之后的几章里,对泰戈尔的诗歌、戏剧和小说进行了批判的审视,同时对泰戈尔的哲学思想和自由观做了简要的分析;克里希那·杜塔和安德鲁·罗宾森合著的《多才多艺的泰戈尔》[4]主要致力于在主流的文学批评之外,呈现泰戈尔充满精神动力和政治影响的创造性的一生。该书指出,与甘地的民族主义不同,作为全球化主义者,泰戈尔倡导东西合作和融合。他深信人类首先是一种文化存在,其次才是一种政治存在;K.R.斯里尼瓦萨·艾扬格的著作《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评介》[5]在用了若干章节讲述泰戈尔的生平之后,在结论中对泰戈尔在印度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做了简要的评述。

第二类:宽泛地研究泰戈尔政治思想的著作。塔帕提·达斯古帕特在著作《泰戈尔的社会思想:基于历史视角的评析》[6]中,把泰戈尔的社会思想放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下,从美学、政治学、乡村建设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阿帕尔那·穆克吉的著作《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社会哲学》[7]重点介绍了泰戈尔社会哲学的背景、泰戈尔社会改革计划、泰戈尔社会哲学的基础、乡村重建的原则以及泰戈尔的教育哲学;阿玛蒂亚·穆霍帕德亚在专著《政治学、社会和殖民主义:对泰戈尔的另一种理解》[8]中,系统研究了泰戈尔对与印度人生活相关的主要问题所持的观点。包括民间社会领域、民族和民族主义、社群间的关系、性别、工业和生态;米歇尔·柯林斯在专著《帝国、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世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看历史、政治和社会》[9]中,从知识分子史的角度,把泰戈尔的主要英文著作的文本放在一个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重新解读。文章追溯了印度宗教传统和印度早期的民族主义对泰戈尔思想的影响。作者对泰戈尔和甘地关于殖民主义问题的争论做了新的诠释。该书评述了泰戈尔关于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能否在殖民统治结束之后给印度带来真正的自由等问题的观点。该书还评述了泰戈尔在世的时候,他的思想在英国引起的反响,以及泰戈尔去世之后,民族主义历史学家对他的曲解;在《不同的印度想象:泰戈尔与维威卡南达》[10]中,作者甘亚·穆克荷吉对泰戈尔和维威卡南达这两位印度著名知识分子对印度和世界的看法进行比较。该书指出,在扭转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不断走向衰弱的趋势这个问题上,泰戈尔的观点是不应该仅仅通过政治斗争来寻求解放,还应该在不逾越人道主义界限的前提下,唤醒印度意识。作者还试图与世俗论者、女性主义者和后殖民批评联系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三类:就某一个论题编撰泰戈尔文集的同时,对泰戈尔的政治思想做简要评述。在乌玛·达斯·古帕特的编著《泰戈尔教育思想与民族主义思想文选》[11]中,作者收集了泰戈尔关于教育和民族主义的一些文章;在编著《圣雄与诗人:甘地与泰戈尔的书信和争论1915—1941》[12]中,作者萨比亚萨基·巴塔查亚收集了1915—1941年泰戈尔和甘地之间往来的信件和争论的文章。在该书的序言中,编者分析了这些信件和争论发生的历史语境,概述了他们论争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历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泰戈尔在很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这两部编著对泰戈尔的政治观点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分析。

第四类:专门研究泰戈尔政治思想的重点部分——泰戈尔对民族主义以及对教育与普适性[13]关系的认识的著作和文章。首先,在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在《一个世界的想象: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批评》[14]一文中,作者穆罕默德·A.克亚穆简要分析了泰戈尔的国家观及其对民族主义的批判;甘亚·穆克荷吉在文章《民族主义的开放结构: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15]中,用语言学开放结构的概念,分析了泰戈尔对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文化、语言、历史、理想、民族性、记忆和非暴力等的理解。泰戈尔认为,爱应该是超越地理疆域的。正是基于对爱的独特的理解,泰戈尔对很多人对“民族国家”所持的普遍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在《民族主义的荒谬:泰戈尔与政治自我》[16]一书中,作者阿希斯·南迪着力分析泰戈尔在三部政治小说和主要政论文章中是如何反对民族主义的。至于泰戈尔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该书没有分析;萨巴霍兰杨的文章《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批评》[17],对泰戈尔的民族主义思想做出了定位和评论。其次,关于泰戈尔的教育哲学与国际主义的著作、文章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H.B.穆克吉在他的专著《人的全面发展:泰戈尔的教育思想和实验研究》[18]中,对泰戈尔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做了详细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泰戈尔的研究目前大多数还局限在从文学角度研究他的作品和美学思想。已出版的书大多是泰戈尔的文选、文集等。除此之外,从文学之外的角度研究泰戈尔的著作主要有:《诗人的精神——泰戈尔在中国》总结了泰戈尔作品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作者搜集整理的这部泰戈尔研究资料非常详细地梳理了泰戈尔与中国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的交流过程;《中国人看泰戈尔》(佟加蒙编)、《泰戈尔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艾丹著)、《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孙宜学编)以及《泰戈尔与中国》(孙宜学著)都大致叙述了泰戈尔对中国的那一次访问,以及他的演讲在中国民众和知识分子当中所引发的争论,甚至遭受的冷遇。《在印度与世界的连接线上:东方诗哲泰戈尔》(主编王志艳)、《印度近代伟大作家泰戈尔》(张光璘编著)、《天竺诗人泰戈尔》(董友忱著)等书,则主要记述泰戈尔的生平事迹。这些著作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小说之外了解泰戈尔的另一个视角。这些书均谈及泰戈尔的一些政治主张,不足之处则在于过于简单、笼统;《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尹锡南著)是国内研究泰戈尔国际主义情怀的思想基础之一——泰戈尔的文明观研究最深入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泰戈尔对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理解、影响泰戈尔文明观形成的因素、泰戈尔文明观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反响。但是,该书对泰戈尔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内国际环境、泰戈尔文明观对其政治理想的影响缺乏深入论述;魏丽明的著作《“万世的旅人”泰戈尔:从湿婆、耶稣、莎士比亚到中国》对泰戈尔的作品和思想做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评论。除了对泰戈尔的诗歌、泰戈尔与莎士比亚的关系、泰戈尔对宗教的认知、泰戈尔的中国情结以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在中国的影响做了评述之外,通过对泰戈尔作品较为全面的梳理,作者还对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及相关创作做了概述,并评述了泰戈尔对民族主义运动的具体看法、对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定位及其意义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评述泰戈尔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立场和行动时,很多著作和论文均有涉及泰戈尔对民族主义的批判,但研究似乎都不够深入。对于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泰戈尔的印度观、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泰戈尔如何看待教育与自由的关系等问题,不过是用不大甚至很小的篇幅泛泛而谈或一笔带过。既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也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对于泰戈尔政治和社会行动背后的真正动因——泰戈尔以自己的自由观为核心所搭建的政治理想,目前还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在泰戈尔的自由观问题上,目前有所涉及的著作和文章不在少数,但大都只是点到为止。比如在S.K.乔德哈里的专著《伟大的政治思想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的第42页到44页,在谈到泰戈尔在独立运动中与甘地产生的分歧时指出,泰戈尔在自由问题上有自己的理解。至于泰戈尔对自由的看法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作者没有深入研究;在著作《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社会哲学》的第29页、第30页和第59页中,作者阿帕那·穆克吉提到,在印度反殖民斗争的语境下,泰戈尔如何看待自由与尊严、自由与偏见的关系,但都只是一笔带过;在布里吉·基肖尔·戈亚尔的著作《甘地、尼赫鲁和泰戈尔的思想》[20]中,作者用了不过寥寥数页,简要地介绍了泰戈尔在教育和自由问题上的看法;在论文《另一种自由:泰戈尔与圣蒂尼克坦》[21]中,作者乌玛·达斯·古帕特主要评述了20世纪初,在印度斯瓦代希运动高潮期间,泰戈尔与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在印度如何走向独立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之后,退出民族运动,在圣蒂尼克坦创建学校,试图通过教育,培育真正的自由。这篇文章总共十几页的篇幅基本都用在对那一段历史的梳理上,但没有对泰戈尔所追求的“另一种自由”展开探讨。

对于泰戈尔的政治理想,台湾学者黄威霖的《文明差异性与现代性——泰戈尔的政治理想及其对中国文明的期盼》是为数不多的、把泰戈尔的政治理想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目前,1924年泰戈尔访华所遭到的冷遇和引发的争论的原因,中国大陆学术界大多以“误解”进行解释。在这个问题上,黄威霖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重新审视了泰戈尔当时所处的殖民主义情境、所继承的东方主义知识生产脉络,在这个基础上,论述泰戈尔对现代性的思考、对印度文明特殊性的认识等。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说,是因为泰戈尔与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才导致双方产生深刻的分歧。遗憾的是,泰戈尔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出系统的说明,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在脉络进行梳理,往深度挖掘,并追溯其历史渊源和分析其哲学基础。

1.3 本书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本书尝试通过文本解读,系统地梳理作为泰戈尔政治理想之核心的泰戈尔的自由观,并以此为中心,从纵横两个方向,对泰戈尔的政治行动及其理想展开研究。在纵向这个维度上,沿着印度历史和人物行动的先后顺序。首先,重点论述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自由主义底色,以及这种相对开明的统治方式对印度知识分子、印度教育体制和印度独立运动的特点的影响;其次,论述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以及通过参与这场运动,泰戈尔家族祖孙三代在印度民族觉醒进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最后,评述泰戈尔本人在印度民族觉醒进程中的立场和态度的转变,以及泰戈尔的教育实验和访华经历。在深度上,本论文的着力点则在于意义的挖掘和观点的梳理。一手研究资料以泰戈尔的政论文章、书信、散文、随笔、演讲为主,通过释读文本,重点挖掘、梳理至今没有得到国内外研究者足够重视的泰戈尔的民族国家观、自由观、“人的宗教”理论、历史观、普适性民族主义和泰戈尔眼中的“印度精神”,并以泰戈尔对精神自由与多元和谐的追求为主线,把这些部分串联起来,从而搭建出泰戈尔政治理想的基本架构。为了突出这部分内容,本书对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的、不存在重大争议的、与泰戈尔的这些思想相关的历史背景,比如,英国殖民入侵的历史过程、文学运动的历程、民族主义运动的历程、泰戈尔访华的历史细节、泰戈尔教育实验的具体细节等,则只是做一个简略的交代,没有进行过多深度地挖掘。鉴于此,与历史事件的研究非常倚重档案材料不同,本书对与历史事实相关的史料使用得相对比较少,一手资料主要以泰戈尔的文字作品为主。

由于财力和能力暂时有限,本人尚无法穷尽目前已经出版的所有关于泰戈尔的研究著作以及重要的一手历史资料,只能依赖于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所能找到的材料做一个粗略的研究,有几个资料甚至只能从国外其他学者的著作中转引。

由于本书的重点在于泰戈尔的政治观点和相关实践的梳理,所以,除了历史学的常用方法外,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时被运用到了本书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