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说,并鼓励他们多说。有些家庭希望孩子是听话的乖孩子。其实这样的孩子是难以真正成长起来的,缺少主见及正确的判断。孩子唯有在不断地说的过程中,才能明白是非对错,并正确地发表意见。
(2)让孩子多想
有想法的前提下才有说法。一个人在想过之后再说的话语可能会更准确。
孩子一连串地问:“为什么?”这说明孩子脑中有很多的疑问,其实这种询问本身,也是一种思考。父亲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压抑他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强烈。父亲要适当赞扬孩子有趣的提问,哪怕是有些奇怪的想法。
有些父亲在对待孩子的好奇提问时很高兴,欣喜孩子居然会问这种问题,刚开始时立即给予满意的答案,认为如此方能让他得到更多知识。孩子只要一开口,立即可以获得现成的答案,天长日久,孩子逐渐懒得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困难就求助他人,使思考能力逐渐退化,当然也就无法提高学习能力了。
父亲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既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又要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曾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铜奖,及亚太数学奥林匹克银奖的林英豪,父亲从小就对他进行思考能力的训练,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经常问个不停,但父亲不会马上给他答案,只是提示他怎样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找出答案。因为他的父亲认为知识经过他自己的思考,记忆会比较深刻,所以没有直接给他答案。林英豪的父亲不注重表面形式,只要孩子有答案就好,甚至有时遇到难题不会,父亲也让他自己去想,明天、后天也就想通了。有时给他稍微提醒一下,他就会触类旁通。林英豪也善于思考,如果想到最后真的没办法时,才问爸爸或老师。
针对孩子的提问,父亲要经常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材料,教他一些常识,通过巧妙安排,培养孩子思考、观察、探索、理解等能力。父亲可以用多种方式调动孩子想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父亲不妨经常提出些问题让孩子去解决,让他们从中多方思考、探索,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去开拓思路,由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中,找出最好的方案来。一个思考能力强的孩子,他对事情的判断必将很正确。
(3)让孩子多讨论
孩子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有些童真和可爱,同时又难免会有幼稚的想法。父亲希望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及反应是成熟、准确的,这需要父亲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这是可以做到的。京京的爸爸就是通过多与孩子交流、讨论的方式,使京京有一定鉴别能力的。
父亲可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讨论,比如,全家人准备去郊游,可事先与孩子一起讨论地点、内容、时间等;买电脑、VcD时,让孩子参与挑选,发表意见;还可以针对孩子本身的事情,如学习、爱好、交友等进行具体讨论。另外,对社会的热点话题、新闻,也不妨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孩子对事情的看法会在不断的讨论中变得成熟和完善。
7.适应孩子的情绪
刚刚上学的孩子您还不会发现,或许过了一年(等孩子把上学已经看成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您就会发现,您的孩子是善谈的类型还是缄默的类型,是愿意把学校里发生的…切重要事情都讲述出来,还是什么都不说。
有不少父亲刨根问底:比如老师穿的是什么样的衬衣,讲话声音是否很大,哪些学生又受到了惩罚,谁没有完成今天的作业,谁把课本忘在家里了,谁在课间休息时追着谁玩等,总是知道得很清楚。另一些父亲却什么都不想知道,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放之任之,这也是不负责的表现。
无论孩子讲不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爸爸都必须要认可自己的孩子,也许孩子开始时不想把属于他们领域的学校情况过多暴露,或许孩子内心想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享受着一种为保留个人生活领域的权利。
进门不问候,满脸的不高兴,书包扔在了角落,孩子把自己锁在自己的房间里,问话也没有回答。应如何处理孩子这种坏情绪呢?首先您必须弄清楚,孩子是否现在愿意谈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他对您的提问不回答或很厌烦,要等待时机,最好还是先不要去问,等他的情绪平静些再问。总之决不能强迫孩子,虽然爸爸心里非常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
最好的办法是,还照常做应该做的事情,以向孩子表明,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家庭的秩序是不会受到影响的。
尽管如此,爸爸最后还是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孩子是被挑逗、受到了威胁、被开除、挨了打?如果孩子一直不讲,做爸爸的就应该去问老师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的小朋友,看他们知不知道孩子生气的原因。
8.深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与大人不同的,隐藏着纯真童心的可贵与可爱之处。
你应该会注意到:孩子对许多事物的感受、认识和表现与大人有着极大的分歧,这常常被大人视为幼稚可笑。其实只有尊重童心、理解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会和孩子进行坦诚而有趣的交谈,才会以准确的语言塑造孩子的美好性格,也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
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在《炒猫土》一文写到这样一件事:阴雨连绵,一个家里养猫的小女孩为四处寻不到干沙土而着急。她灵机一动,用糖炒栗子的办法炒猫土。爸爸回家一看,哭笑不得,但他没有指责和恫吓孩子,而是和蔼地问:“为什么这样做?”
女儿说:“我尿床时,还要晒干被子睡觉,猫土不也同样吗?”
爸爸点点头,又问:“我们炒菜也用这只锅,你不觉得有点脏吗?”
“我会好好洗干净的。”女儿说。
这位爸爸能充分理解女儿的心理,并鼓励女儿这种创新意识,又建议说:“咱们训练一下猫咪,让它直接上厕所,不更好吗?”
女儿拍手同意。
孩子毕竟对事物具有“易相识而难相知”的特征。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法与成年人相比必然不“成熟”。爸爸与孩子交谈,不仅要有平等和民主的意识,而且要以童心与孩子交谈,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世界。
9.商量行事
父亲和孩子沟通,还需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经常从孩子的观点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因为孩子逐渐长大,其独立倾向逐渐显露出来,他们越来越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需要别人把他当作大人看待。
“商量”,这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遇见问题时父亲如果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商量”,许多亲子间的对抗或矛盾都将迎刃而解。
只要父亲能平等地面对孩子,真正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孩子能发挥其活跃的思维、超强的理解、开阔的视野,在许多事情上他们也都可以很好地与父亲经过“商量”解决问题,甚至能给父亲提出好的建议,孩子也一定会以自己的成功来回报父亲。
10.让爱产生共鸣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在亲子间的交流中,情感的沟通是起主要作用的。孩子需要父亲的爱护、理解和帮助,父亲只有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爱,才能培养和加深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当父亲与孩子的心灵在交流中彼此契合,产生共鸣时,这样的亲子沟通才是美好的、有效的。
美国一女子讲述了她童年的一段往事:“我在上小学时,早上总起不来床,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更不爱起床了。母亲为我买了两个闹钟,但是闹钟再怎么响,我仍然沉睡不醒。所以,母亲又想出一个办法。每天早上6点,随着闹钟一声欢快的‘早上好,宝贝’,母亲会捧着一杯加了半勺咖啡的热巧克力出现在我的床头。然后,我美美地躺在被窝里喝着热巧克力,母亲为了提起我的精神来,就坐在我的床边和我聊天。就这样,母亲使得每天清晨起床的痛苦变成了我特殊的享受。当我喝完巧克力时已经睡意全无,从而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天。”
孩子最渴望拥有的宝藏是父亲全身心投入的爱,这也是孩子成人后最美好的回忆。这种爱象征着人性中最真诚、最善良、最无私的一面。
五、在与孩子沟通中培养孩子(一)心灵上的沟通是激励孩子上进酌原动力
大多数父亲在孩子面前都表现出一种长者的风范,一般很少和孩子坐在一起谈心,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习惯于对孩子做谆谆善诱的教导。
反过来,爸爸却要求孩子向自己透露一切,想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不平等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爸爸应该注意自己在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和表情。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能迅速地根据爸爸讲话时的内容分辨出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爸爸却往往并不敏感,他们并不在意和孩子讲话时要运用何种语气,没有意识到自己运用不同的腔调在和孩子讲话,也没有考虑到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将会产生何种影响,他们认为在孩子的面前就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大多数爸爸认为应该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并应该尊重孩子。
可是事实上,爸爸并没有意识到经常用一种语调和孩子说话,在孩子眼中无形地就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
爸爸应该注意到和孩子讲话时用的语气,如果爸爸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来认真地听一下自己的声音,就会从中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他并没有尊重孩子。爸爸总是以教训的语气、训斥的语气来取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爸爸认识到自己的语调是错误的,就应该改变自己。此时孩子即使和爸爸合作也是被“引诱”的和“哄骗”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有的爸爸总是希望能够利用各种机会顺利地和孩子交流,如果爸爸以平等和蔼的口吻来和孩子讲话,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从而顺利地进行交流。在向孩子讲道理时,不要态度僵硬,或讲述的方式与孩子的心理有悖,这样不但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且可能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
有许多爸爸从来不和幼年的孩子交流。其实,和孩子的交流应该从幼年时期开始。只有从幼年时就开始交流,孩子才会听从父亲的教导,孩子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爸爸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交流,那么这扇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
父子之间能否有效交流主要取决于父亲是否尊重孩子,即使父亲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孩子也总是无意识地观察,然后按照自己的分析方式来做出相应的判断。
如果孩子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或没有建立起交流的习惯,那么这扇大门以后就很难或可能永远地关闭了。
有的爸爸常用自己的思想来左右孩子的思想,常常认为孩子的思想就是服从与不服从,妄图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孩子的头脑。
有的爸爸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把孩子想象成一块橡皮泥,任爸爸去“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专制。父亲不能强制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质,但并不代表父亲不能影响和引导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父亲强加给孩子的,在遇到事情时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反抗就是一种,是对父亲的强加制度的反抗。这种反抗并不是像父亲所说的那样没道理或无理取闹,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反应。爸爸的责任是正确地引导孩子,需要检查自己孩子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正确地引导孩子,应该对孩子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和情感愿望,如果爸爸能够感觉到他们想什么,该做什么,就会对他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孩子从幼儿时期起就经常无拘无束地表现着自己。
如果孩子总是在父亲的批评、教训、告诫、责备的环境里成长,孩子就会更加不爱与父亲交流,父亲与孩子之问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的话,父亲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火门就会永久关闭了。
爸爸和孩子一起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是“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做呢”等。让孩子觉得他也能帮助父亲出谋划策了。这样爸爸就自觉地接受了孩子的思想。
大多数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愿再向爸爸吐露心声了,而愿意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
爸爸因为与孩子交流较少失去了与孩子的机会。孩子会与同龄人交往,但同龄人的经历十分有限,经验比较肤浅,思想也不够成熟,孩子们在一起虽然有更深入的交流,可足人家都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相对来说很难提高。
(二)淌阵父亲与孩子沟通酌障碍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因一方面发生的不愉快,一切冲突都涉及双方,缺少其中一方就不会发生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父亲和孩子把家庭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破坏了,例如:一起吃饭的时候,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孩子,或孩子在饭桌上顶撞父亲。
很多的冲突都是由于父亲要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例如:晚餐已经好了,但孩子还在外面玩耍。父亲叫孩子过来吃饭,孩子说马上就来,但是父亲等了一会儿孩子还没有回来,父亲就开始用餐了。这个时候孩子从外面回来,看见父亲正在用餐而没有等他,觉得很委屈,很生气看着饭而不吃,父亲这个时候采取了训斥的方法,使孩子顺利地吃了饭,但是孩子因为这样而变得不服气,对父亲的意见增加,甚至与父亲大吵一顿,一顿很美好的晚餐就这样结束了。事情虽小,但孩子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父亲也因此大发雷霆,使父子间变得矛盾重重。相反,如果父亲再等一会孩子,或好好地对孩子讲道理,也许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不同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爸爸要做到真正地与孩子沟通,更好地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就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
(三)在沟通中培养孩子
1.培养孩子追求成功的精神
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要想让鸟儿飞得高,就要让鸟儿自由地飞翔。
很多父亲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唯恐孩子累了、病了、苦了、烦了。
这样孩子会成为“温室里的花难以灿烂,鸟笼里的鸟难以高飞”。过分的关爱会束缚孩子追求成功的理想,会限制孩子追求成功的步伐。
北京的一位13岁男孩对记者采访有关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的回答是这样的:“爸爸送我上一个好学校,由于姥姥家离学校近,让我住在姥姥家。姥姥有‘三不准’:刀不让动,电不让动,火不让动。我长这么大,连火柴都很少划,家炊都不会,怎么会野炊呢?”他叹了口气,很无奈的样子,但随之又很不服气地说:“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确实不会干。长这么大谁让我们干过野外探险?我们从来没干过的事情怎么能会呢?”
溺爱孩子,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惰性,并失去应有的斗志和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