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老爸教子经
8018800000016

第16章 民主的爸爸(1)

天才的老爸是民主的老爸。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爸爸往往是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正义”、“真理”、“权威”的象征,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孩子对爸爸敬畏有余,亲密不足。爸爸与子女间真诚的交流甚少。要做一个天才老爸,首先要营造一个幸福民主的家庭氛围。要做到对孩子讲求民主,热心教育指导,既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又严格要求,以身垂范。充分发挥孩子的自觉性、积极性,支持孩子的参与行为,注重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耐心培养孩子热爱集体、虚心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良好习惯,经常与孩子商量办事,帮助孩子制定目标,拟定学习计划,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或批评教育。尊重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培养他尊重别人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能尊重别人,才会懂得爱人,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它是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力量、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源。

一个好爸爸对孩子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应是同孩子情感上的交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爸爸跟孩子交谈时的气氛不但影响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影响自我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与情绪的发展。爸爸的语言,是孩子们心灵世界的江河大海,它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爸爸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和内容。

一、老爸的角色

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长辈,同时又是朋友。长辈的角色提供了权威和安全感,形成孩子依赖的温暖,并奠定其道德意识的基础。朋友的角色则提供了情感沟通与彼此了解的机会。一切教导活动都在这两个活动角色中进行。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亲也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

指导者的角色,提供了典范、身教和学习的方法与动机。学习者的角色,是从孩子的反应和回馈中,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教导是否得当,从而予以改正。

父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似单纯,事实上非常复杂。因此,教导的活动一定要落实到生活中,重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才会见效。也只有重视生活本身,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孩子才会体会到父亲的关怀和心意。

就生活而言,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待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自己也是学习者,而不是“完人”。如果你已体会到这一点,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励和彼此的提高。这也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反之,如果你认为孩子应完全听命于父亲,你就会因为享受权威而变得独断。最后无视于自己的弱点,又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回馈,无从改进自己的生活修养,渐渐走向两代之间沟通困难与情感淡漠的误区。

(一)决不体罚和辱骂

爸爸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循循善诱的角色。但是当爸爸被孩子的顽皮或不认真惹得发火时,也会大发脾气,大声责骂,给孩子严厉的处罚,甚至给他体罚。人都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如果平常就注意教导的原则,关怀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偶尔发脾气,也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爸爸可以发火、表现气愤、但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体罚孩子,甚至打孩子,不要用辱骂的语言来贬损孩子,这是爸爸必须做到的。体罚是以恐惧和疼痛的方法禁止孩子再犯错,它像是一服剧烈的药物,很快见效,但会留下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1)爸爸在生气时打孩子往往出手过重,打伤孩子,有的爸爸甚至把孩子打成重伤、有的生气时把孩子烫伤、有的因为生活压力过大,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失望,就用打孩子来发泄情绪。这种伤害在父子间往往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2)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对父亲的敌意,但是这种敌意是非道德的,于是形成孩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后果是用惹是生非来抗议父亲,用自暴自弃来逃避心理的矛盾。

(3)体罚本身阻碍了父子之间的沟通,使情感交流受到影响。

(4)体罚并不会让孩子真正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用惧怕来达到遏阻外,并无启发作用。

(5)体罚使孩子产生被动的态度,失去活泼、积极和进取的思想。

(6)体罚所产生的惧怕和不安全感,有碍心理健康,同时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爸爸一定要注意,体罚固然是很简便的方法,一时奏效很快,但是副作用不可忽视。另一方面,爸爸在使用体罚时,因为成效快,用起来简便,于是“体罚孩子”越甚,养成以体罚来教导子女的习惯。

(二)教育酌协调

爸爸、妈妈是两个不同的教导角色,特别是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上,父亲所代表的教导意义是不同的。

因此,正常的教导是由父亲、母亲共同负起责任。

认同是孩子人格成长的重要过程。爸爸所能提供的角色和母亲所提供的不同。爸爸在教导子女上必须与母亲相互配合,共同肩负教导的责任。

(1)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要一致。意见若有不同应在私下协调,不宜在子女面前为了管教问题争吵。

(2)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必须相互配合。和谐的家庭较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教育。

(3)教育子女并不是父亲唯一的事情。因此教育子女与事业要同时兼顾。爸爸的自我实现是子女最好的学习典范。

(4)父母双方应经常就教导孩子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个角色的效能。

孩子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无论是心理上的发展、价值上的判断和行为举止的模仿,都是父亲与孩子互动的结果。孩子把这些互动牢牢地刻在脑海里,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不假思索地搬用爸爸的经验。因此,父亲的行为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

(三)足够的耐心

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发觉孩子的成长情形和需要,充分发掘其优点,有效地鼓舞孩子的学习动机,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和安全感。

耐心地教导孩子有助于培养平心静气的习惯。平静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孩子将来能够扎扎实实,水滴石穿的性情根基。

什么叫耐心?耐心是你能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讲完。在责备孩子之前,腾出时间,把事情弄清楚。请记住!没有让孩子把话说完就自以为是地答复孩子或责怪孩子,是父亲的毛躁,孩子很快就学会你的毛躁。

没有耐性把事情弄清楚草率地批评责骂孩子,就会伤害孩子。孩子将来也会跟你一样急躁。

比如说,孩子放学回来,兴致勃勃地告诉父亲说,他在学校看到豆子发芽的经过,不到几分钟就从一颗豆子长成绿油油的豆苗。

有些爸爸可能直觉地反应道:“少说瞎话,简直是在骗人!”或者说:“你什么时候学会撒谎!”等到孩子很认真地辩驳说:“我是在学校的VcD里看到的。”爸爸则又很可能说:“傻瓜!那是假的!是摄影师拍下来的!”所有的对话就这样急躁地结束了。孩子被弄得满头雾水。更糟的是这段交谈使孩子得到两个观念:第一,学校的VCD所播放的豆子发芽过程是假的。第二,我好笨。

就这个例子而言,爸爸应该耐心地听完孩子的说明,然后告诉他整个发芽过程是经过长期拍摄和“缩时技巧”与剪辑之后制作出来的影片,事实上豆子长得很慢。另一方面你还可以向他解释“缩时技巧”是什么。

耐心地聆听孩子的陈述,你会发现孩子的好奇心美得像晶莹剔透的珍宝。他们确实能够协助你发现以前你没有注意过的问题。同时能使你有机会协助孩子,打开他求知的心扉。

爸爸对误导孩子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急躁。比如说,孩子满身污泥从外头回来,有的父亲会怒目责难,不问为什么,就骂得体无完肤,说他像猪!像没有人管的“小乞丐”。其实,你只要平心静气地问他,孩子会告诉你他玩了一种非常精彩有趣的团体游戏——躲猫猫。连你听了都会因为情节的滑稽而捧腹大笑。

请记住!孩子是在欢笑中学习和成长,快乐往往在那些小事情之中,这就是最活泼的生活教育。

做父亲的人当然也不是圣人,更不是神。

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紧张,为孩子不听话或不守规矩偶尔发脾气是免不了的,但这并不能影响你的耐性,脾气偶尔发作,一旦过去,就必须像雨过天晴一样,让孩子正常地沐浴在你的和煦春风之中。

有节制地发脾气,使孩了品味到“道德权威”的信息,这是孩子将来能够积极向上和表示负责的基础。许多孩子从小被娇生惯养,从来不给他一点强制和责任,没有接受过父亲生气时倾盆甘霖的洗礼,而变得“道德无能”。他们只有享乐,不知道责任,或者懦弱得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

作为孩子的爸爸,你可以生气!但不可以粗暴不讲理。你可以生气而训斥孩子,但绝不可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孩子的心智成长不可一蹴而就。因此你要耐心地去开导他。在教导过程中,父亲的耐心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不要因为一再叮咛而孩子仍旧犯错就因此失望,你一定要耐心地再教他一次,并细心地去发现孩子总是犯同样错误的理由,而改变你的教导方法。比如说,孩子在做作业时,经常会粗心地把题目看错。你已提醒他很多次,还是会看错。这时你要保持耐心,仔细观察他学习的过程,发觉犯错的原因并加以指导。

切不宜只是一句:“你怎么搞的!总是这么粗心!以后一定要细心!知道吗?”这样就是草草结束一次极为重要的学习指导。

孩子细心与否是一种学习习惯,它有待爸爸耐心地观察,找出其中的症结,严格予以纠正。许多人的失败源自粗心,却推卸责任,把它推给上帝或命运。爸爸一定要耐心地教导孩子,避免孩子染上推卸的习惯。

耐心地观察孩子,仔细发掘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给予鼓励、对缺点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是成功教导孩子的一项原则。不过你必须注意,爸爸不是侦探,不可能整天在侦察孩子,揭露孩子的隐私。

爸爸是否有耐心,跟自己的心理空间有关。不过心理空间是可以争取的,只要你提醒自己“别急!”“待会儿说!”你就不会为孩子的事情气急败坏了。

(四)给孩子安全感

父爱是博大的、无私的。身为人父,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那将是作为父亲的失职和失败,这种恶果将会导致父亲在教导孩子的问题上一错再错。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态度。

因此,父亲必须给予孩子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过分骄纵孩子,以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将孩子经常留在家中,缺乏群体活动,甚至连上学都由爸爸接送。这些孩子往往不知道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是责任。

许多父亲由于自己缺乏安全感,所以也不让孩子接触产生自卑感的活动。例如避免比赛和竞争,很少让孩子涉及启发奋斗向上的活动等,最终使孩子变得只凭个人好恶处事,从而丢弃事实和原则,这样的孩子不但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连最起码的责任感也没有。

如果怕孩子受苦而一味“保护”,就会使孩子们养成骄纵与贪逸。

一位真正有安全感的父亲,他们会审时度势,在宏观上调整孩子的心理和心态,他会教导孩子凡是应该做的事,无论喜不喜欢都要做,凡是不该做的,就是想去做也不可以做。

许多爸爸从孩子七八岁起便开始教孩子做家务事。到了十一二岁,除了能做打扫清洁工作外,已经能够做饭、洗衣服了。这对于一些放心不下的父亲来说可就难了。他们担心孩子做饭会烫伤,怕切菜割到手,顾忌孩子发生意外。结果许多应该让孩子做的事都没有让他做,长此以往,孩子会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当然,教孩子做家事必须一步步地训练,一点一滴地学习。由观察、讲解、示范到练习,由帮助父亲做到单独做,由简而繁。这并非短时间能训练出来的,而是长时间教导的结果,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放心地让他去做。

另外,没有安全感的父亲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孩子,使他们也感到危急和不安。当父亲因为地震而吓得面色铁青不知所措时,孩子也会因此感染惧怕,而对于应急的反应感到六神无主。爸爸若经常用不安全感的心态处理日常生活,孩子也会变得怯弱与神经质。

(五)和睦酌家庭

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活动力很强的小团体,除了时时保持互助合作之外,在意见的沟通及彼此相互了解上,具有良好的默契。沟通的表情和语言是维护人际关系默契的主要原因。

一个和谐的家庭,存在着团队精神的气氛。家庭成员在互助合作中共同生活,最能养成相互关怀和负责的习惯。在我们的社会里,大部分的父母白天都在上班,原本缺乏家庭沟通。但是不少家庭在下班之后,还为了家事而闹意见,父母间的争吵和赌气,会带给孩子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团结互助的习惯。

心理学家指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坏因素很多,其中家庭问题占据首位。这些问题包括父母离异、长期争吵、父亲长期酗酒、无正当职业或生活不正常。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爱与安全感,因此产生憎恨与不安。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家庭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受损。但是从问题家庭子女的高犯罪率、精神官能异常的高比率,就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

精神官能异常,依通俗的说法来看,包括神经衰弱症、恐惧症、忧郁症、歇斯底里症、焦虑症等。具体地说,紧张、不安、失眠、忧虑、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低落、多重人格、不合理的恐惧、经常性身体和精神疲乏,都属于此类症状。

精神官能症大多在青年以后才会慢慢地产生明显症状。但究其原因,大多是在孩童及幼儿时代。

精神官能症的起源通常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遗传、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环境的刺激。而家庭似乎在这三项因素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父母互动关系的影响力,更是大得惊人。

父母离异似乎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随着家庭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在所谓个人自由的观念下,两人遇有情感挫折,经常就轻言离婚。然后相互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并偷偷讨好孩子,看来像是爱孩子,实际上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错乱。另一种现象是父母离异之后,彼此推卸抚养的责任,结果孩子感到被遗弃,整天泣涕不安,或者基于恨意而走向反抗。

经常争吵不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有着强烈的不安和防卫性行为。

管教子女太严厉,动不动就责打辱骂的父母,他们的子女有着严重的神经质和焦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