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多。教育子女是每个爸爸的天职,想方设法教育好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爸爸不顾及儿童身心特点和自身素质,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闭门造车为孩子设计“蓝图”。盘算着怎样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制孩子按大人制定的“行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据成人意愿,给孩子确定某一方向,唷的强迫孩子发展一种兴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兴趣,其结果是“宏伟目标”多数落空。一个人在儿童期如不在言语、知识、习惯、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将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难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子动得越多,越事与愿违,不仅阻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知识面变窄,更会加重儿童的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失去自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动手多。一些父亲过分溺爱孩子,以多为孩子服务而自慰,以多发扬“奉献精神”而心甘。于是乎,上班没有下班忙,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
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洗脸、叠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等等。这样全方位地动手,一是认为孩子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响学习。有的爸爸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关怀备至,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什么都替孩子做到了。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已经长大了,能自己做些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了,他们怕孩子累着、烫着、弄脏衣服,不让孩子干。他们为了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多睡会儿觉,对孩子服务得十分周到,孩子的衣服、手绢都是爸爸洗。孩子上课迟到责怪爸爸未按时叫醒他,作业出错责怪爸爸未细心检查。做爸爸的自己十分勤奋,但是他们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以后就什么都会做了。”这种过分的爱护与关怀,往往培养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强,任性而又缺乏自信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批评这种现象时指出:“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分量的。任何人不能吃10公斤面包并由此来夸耀他吃得很好。爱也是要求有分量、有尺度的。”
针对有的父亲为了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幸福,结果培养出一个完全失去良心的孩子,他只关心自己的幸福,而不管父亲的死活,马卡连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亲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最可怕的是用父亲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父亲过分地多动手得到的只是儿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独立性逐渐萎缩。如此下去,儿童的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是很难形成的,更不要说成才了。
动口多。言教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语言技巧,不要语焉不详;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讲究科学性。有的爸爸忽视对孩子行为训练,整天唠唠叨叨。抱着对孩子不信任的态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终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是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出门前是一套“几不准,几盘算”;在学习上是左检查,右指导,孩子问与思被爸爸的机械灌输取而代之,孩子偶有过失更是无休止地训斥。他们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规蹈矩。其实不然。心理学科研究认为,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人脑关闭其接受系统。另外,多次重复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权威性,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定势,对爸爸的要求不以为然,造成“婆婆嘴碎,媳妇耳滑”的局面,同时过分的、不适当的语言刺激会使孩子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从而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这样既破坏了儿童成长中的安谧、和谐气氛,又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十、爸爸“陪读"
有不少爸爸认为,陪孩子读书学习可以体现对子女的关怀,能使孩子更加努力做好功课。其实不然。“陪读”的负面效应主要有:
(1)爸爸陪读,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思想。课堂听讲注意力难以集中,反正回家爸爸再讲一遍;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爸爸帮助;作业完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爸爸把关。无疑,这些都不利于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2)由于受爸爸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限制,辅导中难免出现与老师所讲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少疑点和困惑,使他们无所适从,以后对老师或父亲所讲知识会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会削弱孩子的求知欲。
(3)不少父亲都有这样体会,孩子刚上小学时辅导起来不费劲,可一到高年级就感到力不从心了。实际上,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爸爸,要全面辅导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也难以胜任,更何况大多数爸爸只有中等文化水平。可见,陪读得不偿失,并不是提高孩子成绩的良策。
显然,陪读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实施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对待孩子作业的正确方法应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时常地给予关心、督促,逐步使孩子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遇有疑难问题,切忌越俎代庖,而是给予点拨启发,只在孩子思索不解之时再予以指导解答。
十一、迁就孩子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向人人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其中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例如,不许上班,要在家里陪他玩;到了大街上,见了好吃的、好玩的玩具都要买,不买就撒泼打滚等,还有的孩子要爸爸替他做作业。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爸爸们应如何对待呢?
孩子在儿童阶段,知识经验贫乏,理解能力差,他们只会想到自己,要按自己的要求办,不顾及其他,更不懂得也不会区分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的年龄越小,情绪性越强,他们的需求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当其要求得到满足时,便喜笑颜开,非常高兴。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不高兴,甚至大哭大闹大发脾气。这是因为孩子具有易冲动性,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爸爸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孩子也正是从爸爸的态度、表情、语言和评价中知道是非,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的关系。
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给予否定,这不但有助于他们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使他们逐步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从而知道一些行为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行为的有意性、目的性增强,良好的个性也日渐形成,就会变得懂事明理。
如果爸爸总认为孩子小,十分地溺爱他们,无限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不管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即使要求不合理,也因为怕他们哭闹,而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这样,孩子就会把哭闹变成对付大人的武器,长此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便会滋长为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品质,还会变得意志薄弱,不能约束和控制自己,将来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其坏毛病一旦形成,再教育就比较困难。因此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可纵容、迁就。
对孩子不姑息、不迁就,不答复其不合理要求并不是与孩子对立的表现,爸爸要利用孩子身边的具体形象和事例,为他们树立榜样,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正确教育,这样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一般说来,爸爸要对孩子要求一致,凡属无理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允许,否则,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造成孩子的两面性。当孩子提无理要求时,可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爸爸用孩子最感兴趣的玩具或活动吸引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离开原来的要求。千万注意,在各种方法都不能奏效时,爸爸切不可软心肠,再次迁就让步,使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这样就会更加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不予理睬,使孩子意识到爸爸的做法是不可违抗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冷静下来。这样爸爸就可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道理,爸爸要及时对他们的进步不断强化,孩子是会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十二、护短
望子成龙是每个爸爸的心愿,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身心处于发育的阶段,尚不完善、成熟,他们善于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好动,对自己缺乏控制,再加上有的爸爸教育不得法,孩子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爸爸应对孩子全面了解,一分为二地看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一些爸爸听到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却不以为然,往往缺乏理智,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护短现象。如邻居反映孩子打人骂人了,爸爸似信非信,孩子在人们面前不礼貌,爸爸找理由为孩子开脱,学校老师指出孩子的缺点,请爸爸配合,共同进行教育,爸爸则设法为孩子“辩护”,甚至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为什么爸爸这样护短呢?一是对孩子了解不全面,有些缺点尚未发现,更主要的是怕丢面子,影响别人对自己和孩子的看法。有的是怕吃亏,受委屈。其实,这些顾虑是多余的。
护短是教子的大忌,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短”是护不住的,越护“短”就会越有短,只有正视,才利于帮助孩子改正。孩子的个性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强,发现缺点,教育得法,是容易克服的。而在孩子小时候,由于知识贫乏,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在与朋友相处时,不能掌握行为准则,对于该做和不该做之间的界限,难以分辨清楚,有时发生一些令人难以满意的动作、表现,这是正常的,不足为奇的,只要注意及时教育、引导就可以了。如果不正视,这种行为和表现就会发生质变,形成不良的行为倾向,等孩子长大后,就不易纠正了。因此,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认真教育,使之尽快改正,对孩子是有益的,决不能因护短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十三、片面教育
家庭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爸爸有着片面的认识,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现象。有些爸爸把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看做是不务正业而加以禁止。不全面的教育,不仅使孩子身心发展严重失调,而且也会使备受爸爸重视的智育拓展无法深入,因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是统一的、互相联系且互相制约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像音乐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对文化知识的理解。
此外,还有的爸爸相信“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都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应当引起爸爸们的重视。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警告父母:“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弄错第二次,更不能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者,尤其不能犯错误。但事实上,许多爸爸却常常犯错误。所以,要做天才老爸,不要做一个愚蠢的老爸!
十四、你管我宠
在我们的家庭中,一般作为教育者的不只是爸爸妈妈二人,还有祖辈及其他成员。他们望子孙成龙凤的愿望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常常产生分歧。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父亲要管,但祖父却来“保护”;对孩子的言行,父亲认为是对的,祖父却认为是错的等等,这种“你管我宠”、口径不一的情况,往往使孩子无所适从,这对孩子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再没有比“你管我宠”更为糟糕的了。
如果孩子同祖父母一起生活而脱离了父母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影响的。因为一般来说,祖父母的年龄较大,思想也与父母有一定的差别,孩子可能被更多地禁止参加各种有危险的活动,也可能被溺爱,孩子与祖父母的交流也难以深入,这不利于对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
十五、言行不一
有些爸爸常常教育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可自己在行动上却按另一套去做,这往往会使孩子茫然不知所从。在爸爸长期的“榜样”熏陶下,孩子就可能形成“口是心非”的不良品质,因为爸爸是孩子心目中的最高权威,爸爸的言行就是孩子言行的最高准则。在日常生活中,爸爸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孩子模仿之中,因此,爸爸的言行不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有害的。
十六、拔苗助长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爸爸无视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如练书法、弹琴、绘画、学外语等,压得孩子如牛负重。其实,适当地给孩子安排一些学习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使孩子超负荷地生活。
爸爸给孩子选择一些才艺项目进行训练是可以的,是促使孩子成才的有效方法,但是必须符合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感觉到是一种负担,或者根本就不明白,还是要等孩子稍大一些再学习。
十七、察子失真
“知子莫若父”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孩子为父亲所生,又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应当说,天下没有谁比亲生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正因为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又带有感情色彩,就可能会对孩子的一些表现视而不见,可能导致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孩子而使家庭教育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