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2

第12章 慎辨居方

107.慎辨居方

“原典”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周《周易·未济》)

“注译”居方:各居其处。全句译意为:君子因审慎分辨物类,使之各居适当的处所,万事可成。

“品读”《周易》的《未济》卦象征事未成,在事未成之前要审慎促使其成,化“未济”为“既济”。《来氏易注》说:“慎辨物,使物以群分;慎居方,使方以类聚,则分定不乱”。分定不乱,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08.勤小物,无大患

“原典”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九》)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能够认真谨慎地对待小事,所以才不会遭到大祸。

“品读”“勤小物”就是古人常说的“慎微”。“慎微”就是慎小事、慎小节。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在小事上不检点常会酿成大祸,所以君子要注重慎微,做到“能勤小物”。此话意味深长,颇富警醒力。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小事、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109.涓涓不塞,将为江河

“原典”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春秋吕尚《六韬·守土》)

“注译”全句译意为:细小的水流不堵塞,就将扩展为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大火;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摘除,将来就必须用斧头去砍。

“品读”这是防微杜渐的形象比喻。有的人以为,小节无害,小贪无事。殊不知,小节正是大害的开始,小贪正是大腐败的基因。小节不保,小贪不除,就会滋长侥幸和放任心理,最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110.慎终如始

“原典”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春秋《老子·六十四章》)

“注译”全句译意为:做事到结束的时候还能像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了。

“品读”事业成于谨慎而败于疏忽大意。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有的人做事往往开始时谨慎,但到尾声时却疏忽大意,以致前功尽弃。富有创见的思想家老子警告人们事到终时难更大,“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中蕴含着很实际的生活智慧和极深刻的哲理。常慎,才可立身、立功、立言、立德;不慎,必挫、必输、必败、必毁。

111.祸福相倚

“原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春秋《老子·五十八章》)

“注译”倚:依托;伏:潜伏。全句译意为:灾祸啊,幸福就依托在其中;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其中。

“品读”祸福代表着人们价值观的核心,享受幸福和避免灾祸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老子创造出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醒人们特别是那些执政者、成功者和富贵者,福祸是相依相存的,不要忘乎所以,不要肆意横行,而必须谨慎处世,自警自励。

112.慎其所立

“原典”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战国《荀子·劝学》)

“注译”全句译意为:说话有时会招来祸害,做事情有时会引来耻辱,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自己所以立身的言行。

“品读”谨慎是一种自我尊重,自我爱护。荀子《劝学》篇中用了一连串正反比喻,说明君子的“祸”、“辱”由自己的言行所招。所以处世要谨言慎行。怎样才算谨言慎行呢?荀子在《乐论》篇中很郑重地说:“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113.勿轻小事

“原典”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战国《关尹子·九药》)

“注译”隙(xì细):缝隙。全句译意为:一条小的缝隙可毁掉一只大船,一只小的飞虫可毒害整个人的生命。

“品读”“积小善可成大德,积小恶而成大恶。”有大德的人,都是从一点一滴培养道德人格做起的。反之,人的恶德恶行也都是小恶的积累。所以要在“慎微”上留心,即使是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欲小利,都要严加自律,以防“小隙沉舟”、“小虫毒身”。

114.君子慎独

“原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译”见:现。全句译意为: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注意。隐密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

“品读”《礼记·中庸》开宗明义就论及慎独。自古以来,慎独,作为一种道德自律要求,一种无监督情况下的自我约束,经常为人们所提及。慎独,说的是即使个人独处于别人看不见,听不到,发现不了的幽隐之地、细微之处,也要谨慎戒惧,严于自律,管好自己,不做非礼非法的不道德的事。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慎独时是这样要求的:“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115.受人施者常畏人

“原典”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五·在厄第二十》)

“注译”全句译意为:接受了别人的施舍常常害怕别人,给别人施舍的人常常看不起别人。

“品读”俗语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一旦接受了别人的施舍就会受制于人,给别人施舍的人往往也会趾高气扬,直至颐指气使。一些人的堕落、腐败,就是因为经不起诱惑,或“拿”或“吃”,终被心怀叵测的人拉下水,手中的权也为他人滥用,陷入了腐败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因此,有志气有骨气的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坚守权力运行的底线,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

116.忘慎罚义

“原典”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的欲望一旦在某方面得到满足,就会变本加厉,肆意骄纵,只顾贪图一时的快乐,忘记了谨慎防范刑罚的大义。

“品读”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称帝,分封功臣之后,生怕大臣们不能守节,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就颁布了诏书,劝勉大臣们要戒骄戒侈,克己复礼,遵纪守法。这当然是刘秀的一厢情愿,但他说的这几句话对今天的官员来说,还是很有警戒意义的。

117.救末者难

“原典”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冲破山崖的大水,由涓涓细流汇成;遮天蔽日的大树,由葱青小树长成。禁微容易,救末却难,人们常常忽略了事物细微的积累,以致祸患突发而束手无策。

“品读”东汉和帝年间,经学大师丁鸿规谏和帝,要当机立断,铲除窦太后临朝干政和窦家擅权之大患。丁鸿以破岩之水与蔽日之木为喻,说明祸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不防患于未然,一旦祸患突发就不可收拾。“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这虽然是宫廷权力之争的警语,但防微杜渐之理也适用于修身治国。

118.溪壑成灾

“原典”涓流不绝,溪壑成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德宗贞元九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细水长流不断,也会使溪谷山沟泛滥成灾。

“品读”唐德宗对宰相陆贽不收礼品甚为不解,便劝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皇帝劝手下的宰相不要一概拒绝馈送,可收受“鞭靴之类”的礼品,实为荒唐。陆贽还能以廉洁自律,回答说:“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开,展转滋其,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陆贽说得好,受贿的路子一通,今天收了鞭子和靴子,下一次就收下金玉钱财。由小而大,欲壑难填,终成灾祸,不可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19.当慎出入

“原典”居官者当慎出入。凡不沁游之地、不当至之所皆不可诣。(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官者应该慎重地看待出入这个问题。凡是不应当游玩的地方、不应当前往的场所都应该避免前往。

“品读”“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为官者要清廉自律,洁身自好,谨慎自守。这就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要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如果稍有放松,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陷入人情陷阱、金钱陷阱和色情陷阱。时下一些党员干部的蜕变堕落,正是被别有用心的人从吃喝、送红包和色情服务等打开缺口。所以,现代的官员们,不可不牢牢记取前贤的忠告啊!

120.吾心有主

“原典”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明宋濂《元史·列传·许衡》)

“注译”全句译意为:梨没有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吗?

“品读”元代的太傅许衡在躲避兵乱时,有一天正值炎夏,途经一处路口有棵梨树,行人无不上去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说,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是没有主的。许衡郑重地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在许多人在“梨”的诱惑下蜂拥而上时,许衡能坚持道德操守,严格自律,抑制物欲,坚决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受污染。他这种道德操守真是可钦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