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19

第19章 以不贪为宝

221.不贪为宝

“原典”以不贪为宝。(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译”全句译意为:我把不贪作为宝物。

“品读”鲁襄公十五年,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献给乐喜(字子罕)。乐喜时任宋国的“司城”(即司空,掌管工程的官,位六卿之列)。乐喜不接受,献玉人说:“我把玉石给玉匠看过,他认为是宝物,因此我才敢进献给你。”乐喜说:“我把不贪作为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和你都失掉了宝物,不如大家都保有自己的宝物。”在玉石面前,乐喜如此洁身自好,实在是难能可贵。为人做官,立身行事,应如乐喜不贪、戒贪、去贪。

222.圣人裁物

“原典”圣人裁物,不为物使。(战国《管子·心术下》)

“注译”圣人:指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全句译意为:圣人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

“品读”管仲这句话是对君主而言,但对常人和从政为官者无不具有警戒意义。人可以利用外物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应站在理性的层面上,不为外物所役使。人一旦无休止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甚至沉溺于声色犬马、田猎游宴这类感官享受的满足,那就失去了理想和人格,成了物质欲望的奴隶。

223.知足者富

“原典”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春秋《老子·三十三章》)

“注译”全句译意为:知道满足是富有,顽强奋斗的人有志向。

“品读”知足是一种境界,它不在于身外获得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金山银海,亦不会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则只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满足。事实上,无论知足与否,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比较固定的生命周期使一切事业辉煌和欲望之满足都是片刻之欢乐。所以,对待个人的一切,如果能够保持一种知足的态度,就会使短促的人生变得富有。这正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224.知足不辱

“原典”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春秋《老子·四十四章》)

“注译”爱:爱惜;藏:收藏;亡:损失;殆:危险。全句译意为:过分的吝啬,必定更大的浪费;过多的收藏,必定导致更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便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品读”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里他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是要人们“少私寡欲”,去奢崇俭。怎样才能做到“少私寡欲”?老子明确地说:要“知足”、“知止”。“知足”、“知止”才能“俭”。“俭,故能广”,从而“可以长久”。

225.君子有三戒

“原典”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春秋《论语·季氏》)

“注译”血气:精力;未定:未成熟,未固定;得:贪得无厌,指名利、地位、女色等。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备:少年时,血气未定,要警惕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惕争强好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

“品读”所谓“三戒”,可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三道关。《淮南子·诠言训》总结了一条规律:“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能否成为“君子”,就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能否经得起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孔子说要“戒”。“戒”,首先要有警惕性,有所提防。其次要自我控制欲望,不要为欲望所左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否则,色、斗、得,是很难戒得住的。按孔子的修身教诲,少年时,要“志于学”、“志于道”,走向“而立”;壮年时,要“不惑”、“知天命”;年老了要“知天命”,清心寡欲,不要去贪名贪利,不要再有什么非分之想。否则,年老了,到了人生的终点站,晚节不保,贪得无厌,就有损一世英明。

226.欲而不贪

“原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春秋《论语·尧曰》)

“注译”劳:役使;泰:安祥舒泰。全句译意为:君子给百姓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叫百姓出劳役,百姓却不怨恨;希望行仁义,而不贪图财利;安祥舒泰却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狠。

“品读”这是孔子回答子张何谓为政“五美”所说的话。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论语·为政》)。这“五美”,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廉政的五种美德。

227.不积钱财

“原典”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战国《庄子·徐无鬼》)

“注译”尤:出众;夸者:指权势欲极强的人。全句译意为:钱财积蓄得不多,贪婪的人就担忧;权势不出众,权势欲极强的人就觉得悲哀。

“品读”庄子的《徐无鬼》,主旨在于“解惑”。庄子认为,人们心头上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如嗜欲、名利等等。“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就是人们的迷惑之一。在庄子看来,迷恋和贪婪钱财、权力,是最为可悲的。欲壑难填,身处官场之人确实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身。

228.诸侯之宝三

“原典”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战国《孟子·尽心下》)

“注译”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宝:以……为宝。全句译意为:国君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事。痴迷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祸害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品读”孟子在这里向各国国君提出了警告:不珍惜自己的国土,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关心国家的政事,只顾搜集珠宝美玉,终有一天会大祸临头,国破家亡。这是个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现代的官员们读一读孟子这段话,会作何感想呢?当面临权钱交易之时,头脑要冷静地掂量掂量“殃必及身”的严重后果,掂量掂量珠宝美玉与身家性命孰轻孰重,掂量掂量值不值得用身家性命来换那些不义之物和非分之财。

229.取伤廉

“原典”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战国《孟子·离娄下》)

“注译”伤惠,伤勇:战国之世,士多以一掷千金,轻生重谊为尚,故孟子以此语戒之。全句译意为:有些东西是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对廉洁就有损害;有些东西可以施与,可以不施与,如果施与了就对恩惠有损害;可以死,可以不死,如果去选择死,就是对勇敢的亵渎。

“品读”孟子这句话的主旨,是强调对任何事情都应按照社会认可的仁德去规范自己,否则就会铸成大错。在今天,孟子这句话对党员干部仍具有警戒意义。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利用职务、地位、权力之便,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贪婪地占为己有,把本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作为个人邀功升迁的资本肆意馈送,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损害,是对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的亵渎。

230.临财勿苟得

“原典”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译”苟:随便。全句译意为:面对财物不要随便获取;面对危难,该赴难的不可随便逃避。

“品读”“临财勿苟得”,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临财不要贪。贪是一种恶欲,一种恶德,必然带来恶果。要做到“临财勿苟得”,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必须戒贪、去贪。这就要有道义和人格的支撑。这正如孟子说的“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箪饭也不能接受)。

231.欲而知止

“原典”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西汉司马迁《史记·蔡泽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有欲望而不知适可而止,会失去所有的欲望;有而不知足,会失去已经有的东西。

“品读”这是秦国宰相范雎听了从燕国入秦的辩士蔡泽关于贪利致死、知足不绝的一番弘辩之后发出的感慨。这和老子的知足常乐的生命哲理相通相承。人要知足,如果放纵欲望,无度的攫取,最终会“失其所以欲”,“失其所以有”。

232.幽于贪鄙

“原典”幽莫幽于贪鄙。(西汉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注译”幽:深,引申为危险。全句译意为:最危险的莫过于贪婪。

“品读”黄石公《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的这段话是很值得铭记的:“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洁莫洁于慎浊,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幽莫幽于贪鄙”很有警示意义。贪,在内心里是为贪欲、贪图、贪心,表现于行为,就是贪权、贪财,贪物、贪色。人生的悲剧大多起源于一个“贪”字。因贪而利令智昏,因贪而无法无天,因贪而不择手段。贪的结果,或是身败名裂,或是国破家亡。所以说“幽莫幽于贪”。如欲一生平安,如欲家旺国兴,必须从戒贪、去贪做起。

233.香饵害身

“原典”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西汉桓宽《盐铁论·褒贤》)

“注译”鸾(luán峦):传说中的鸟。全句译意为:香饵并不是不美味可口,但鱼龙一闻到便深深地躲藏起来,鸾凤一看见便飞得高高的,它们都知道香饵会害及生命。

“品读”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没有白吃的香饵。贪图眼前蝇头小利,满足时下小小甜头,往往使自己陷于无边困境,留下巨大祸害。鱼龙、鸾凤犹能知香饵之害而能深藏高逝,贤士君子更应警而戒之了。

唐贞观十六年,太宗对身旁的大臣训示时,也说了类似的话:“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唐太宗说,现在,臣僚们受到君皇信任,身居高位,享受高额俸禄,应当尽忠正直,行止为公,做人清白,那就不会有什么灾难,可以长期享受富贵。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之所以身陷失败的人,都是出于贪冒财利,这和水中鱼、树上鸟有什么差别呢?我希望你们好好以这句话作为自己行动的鉴诫。唐太宗所说的这段话,对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也是值得引以为鉴诫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这条“大鱼”,不就是因为贪饵之故,被不法商人周雪华用金钱作诱饵,把胡长清给钓住了吗?当时案发后,周雪华曾用这么两句诗形容他和胡长清之间的权钱交易:“游鱼贪食,钓者诱之”。

234.钱之为体

“原典”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穷,得之则富强。(西晋鲁褒《钱神论》)

“注译”体:形状;乾、坤:即为天地;节:法度;耗折:消耗亏损;匮:缺乏;道: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全句译意为:钱的形状就像天地那样内方外圆。囤积起来像山,流通的时候像大水奔流。钱币的流通与存贮不仅有一定的时令,而且有一定的法度。在市场上做买卖便于交易,不容易消耗亏损。像人长寿衰朽,像大自然一样运行不息,不会缺乏。因此钱币能长久存在,成为世上的神明之宝。人们像对待兄弟般亲近它,叫它孔方兄。失掉它就会变得贫穷,得到它就会变得富强。

“品读”漫长的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和纷繁的社会生活,造就了金钱丰富多彩的形象。金钱,在人类历史中行走着,把人性中的善与恶都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褒《钱神论》中的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古代钱的形状、基本特性、用途及名为“孔方”的缘由。这位“孔方兄”,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导演了太多太多的“贫穷”和“富强”的悲喜剧……

235.为臣贪,必亡其身

“原典”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主贪财,国家一定会灭亡;臣子贪财,身家性命一定难保。

“品读”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曾经说过,贪财的人并不懂得真正爱财。当今朝内五品以上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收入很多。倘接受他人贿赂不过数万钱。一旦事情败露全被没收,这难道是懂得爱财吗?这是得小失大。”唐太宗还讲了正反两个故事说明“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其一是说从前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却长期有鱼吃。其二是说汉朝大司农(官名)田延年贪污库银三千万两,事发后无面目入牢狱,自刎而死。唐太宗因此还大发感慨:“《诗经》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这真是至理名言!”

236.不贪财物

“原典”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怔愧耻耶?(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注译”全句译意为:大丈夫怎能为了贪财,危及自己的身心性命,并使自己的子孙常怀羞愧和耻辱呢?

“品读”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句话值得深深思考。如果徇私贪污,不止是败坏公法,损害百姓,即使是事情没有败露,心中难道不经常产生恐惧?恐惧心理重了,有的就会因此而死。”因此,唐太宗希望公卿大臣们“深思此言”:“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怔愧耻耶?”现在的“公卿大臣们”“深思此言”,也一定大有裨益。

237.伯夷叔齐不易心

“原典”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唐房玄龄等《晋书·吴隐之传》)

“注译”云:说;歃:(shā煞),用嘴吸取。全句译意为:自古以来传说这眼泉水,一饮就会贪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操守。

“品读”隆安年(公元397)间,晋安帝派吴隐之到广州任龙骧将军、广州刺吏。离广州附近二十里有一叫石门的地方,有一泉水,号称贪泉,相传人们喝上泉水就会变得贪婪无厌。吴隐之赴任时抵达这里,自信清廉之志难移,便取贪泉水喝下,然后做了以上这首诗,表示要学习古人伯夷、叔齐廉洁奉公的气节。吴隐之在广州任职,严于自律,清廉奉公。自广州返回内地的时候,行装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后来任尚书、中领军,清廉之风始终不变。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启示人们:是贪,还是廉,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操守,取决于自己在各式各样的诱惑面前能不能严于律己,清廉自守。如能像吴隐之,“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

238.以廉谨为师

“原典”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谨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丧其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唐姚崇《金诫》)

“注译”尔:你。全句译意为:你把金玉当作宝贝,我把廉谨当作信条;你认为在黑夜中可以接受贿赂,我觉得在暗室里更不能自欺欺人。如果你把金玉送给我,而我又接受你送的金玉,你失掉了你的宝贝,我就有了不道德的行为。所以说:“想要人家不知道,还不如不做失德的事。”

“品读”唐代的姚崇,曾在武后、睿宗、玄宗三位皇帝手下任过宰相,以清廉自律为居官之要。他在位时曾多次辞金不受,所以在他的《金诫》中把自己的辞金不受和那些鬼鬼祟祟的行纳贿赂者作了人格上的对照,并以之自警自戒。姚崇还写过一篇《冰壶诫》,针对“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必财贿为亲”的官场腐败,歌颂冰壶的“清洁之志”、“冰壶之德”。姚崇借冰清玉洁自明心志,并警告那些贪贿权臣:“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

239.何善不可行

“原典”身为宰相,何善不可行?何功不可立?顾乃为区区之利,蛊惑而妄行,岂不深可惜哉?(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官至宰相,有什么好事不能做?有什么功劳不能建立?如果为了一点小小的私利而胡作非为,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岂不可惜?

“品读”张养浩,元朝名相,政绩斐然。他说:“古人说:‘做官做到将相,被世人认为是荣耀的。’这是不知道荣耀是耻辱的开始。只有善于自我修养的人,才能保持他的荣耀,不善于自我修养的人,荣耀只会加速他的耻辱。”他所说的善于自我修养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以廉洁来要求自己,以忠诚来侍奉皇帝,以正直来处理事情,以恭谨慎重来领导百官。他对那种徇私忘公,贪得无厌的官员甚为不耻,所以说了以上这段话。他接着还说:“自古以来,处在宰相地位的人,没听说有死于寒冷和饥饿的,倒是因贪财、贪杯、贪女色、贪于享乐而死的,那个朝代都有。”张养浩所说的是宰相,但对官员来说,都应鉴戒。

240.严于未然

“原典”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与其在败露时悲戚,何不如在事先严格要求自己?

“品读”这是元代名相张养浩“戒贪”的警世之言。他说,如果一旦因贪污受贿而获罪,上则辜负了国家的恩宠,中则给亲人带来耻辱,下则使乡邻朋友蒙受羞耻。虽然在任时积聚千金资财,也不足以补偿一夕牢狱的苦楚。张养浩说得很诚恳谆厚,这在今天来说,也不失警戒意义,实可谓“有官所宜深戒”!

241.勿贪意外之财

“原典”勿贪意外之财。(清朱用纯《治家格言》)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要去贪图意外的钱财。

“品读”清人戴翊清在他所著的《治家格言绎义》中对“勿贪意外之财”作如下“绎义”:“几品官职,得几品俸金,下多少本资,获多少利息。凡士、农、工、商谋财者不一道,可以类推,若非分所应得即为意外之财,然我之意外之财皆人之意中之财,我无端而贪之,无端而夺之,易地而观,何以为情?故得意外之财必有意外之祸,以逆召逆理有不诬。”

242.何必朘民之膏

“原典”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清刘大櫆《游万柳堂记》)

“注译”殷忧:深忧;朘(juān捐):剥削。全句译意为:那些身居显位,有财有势的达官显贵,有那么多为国为民分忧的政事尚且处理不完,又何必去把心思花费在吸取民脂民膏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上呢!

“品读”作者借万柳堂这座名园的兴衰抒发积郁胸中的感慨,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因此,他奉劝那些身居官位的人应该廉政勤政,多做点为国为民分忧的正经事,从而流芳百世。如果为贪一时之乐而鱼肉乡民百姓,最终必定落得个身败名裂,遭人唾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