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21

第21章 人不可以无耻

255.人不可以无耻

“原典”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战国《孟子·尽心上》)

“注译”之:动词,到。全句译意为: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

“品读”有道是“无耻,则无所不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明德知耻,是预防和根治腐败的治本之策。现在很多贪官,就是不知道有“羞耻”二字。因此,加强自我修养,搞好廉政建设,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党员干部懂得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使他们有廉耻之心。

256.荣辱在为

“原典”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地无私爱也,无私憎也,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福祸在为,故先王重为。(战国《管子·枢言》)

“注译”为:做事,引申为实际行动。全句译意为:先王非常重视荣誉和耻辱,而荣誉和耻辱在于自己的行为。天地没有偏私之爱,也没有偏私之恨,为善的人得到的是幸福,为恶的人得到的是祸害,幸福和祸害全在于自己的行为,所以先王非常重视自己的行为。

“品读”管子的本意是劝诫君主要重荣辱,重自己的行为。做人也应如此。人都喜欢荣誉而厌恶耻辱,做事要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能够获得荣誉还是招致耻辱,从而避免不合道义的行为。“多行不义必自毙”。作恶多端,侵犯他人的权利,就会受到道义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因此,一个人必须重视自己的行为,为善不为恶,取荣不取辱。

257.患志行之少耻

“原典”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时候的贤君,不怕他手下的民众太少,而担心他们缺乏耻辱的观念。

“品读”没有知耻之心,就没有奋发图强之行。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一直以此为国耻家恨,并且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勾践在誓师伐吴之际,援引古代贤人的话,激励三军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雪国耻家恨。

258.有耻且格

“原典”子曰:“道之于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推行清明正直的政风,倡导正气,用公正无私的法令约束人们的言行举动,从而使人们减少为恶之心而少受刑役,便可远离惩戒的耻辱。推崇高尚的道德,影响诱导人们的思想,用规范的礼仪制度整肃人们的行为,从而树立清廉正直的社会风尚,则人心自然归附。”

“品读”孔子认为,政正、刑齐、德昭、礼肃,则天下归之。孔子特别强调,政由德行,德致政通。德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为官为士者知廉耻讲廉耻,就会规规矩矩地做官,正正当当地做事,就会不阿上,不欺下,不枉法,不贪赃,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后来的孟子有“人不可以无耻”的名言;《旧唐书·杨绾传》中有“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的记载。

259.行己有耻

“原典”子曰:“行己有耻”。(春秋《论语·子路》)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自己做人做事要有羞耻之心”。

“品读”“耻”字从耳,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孔子所说的“行已有耻”,意思是说人要有自尊、自爱之心,言行要顾惜名节,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耻辱心,不怕社会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中国先贤特别重视明耻,管子甚至把耻和礼、义、廉并称为“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260.耻躬之不逮

“原典”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耻:古汉语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躬:身体。这里引申指自身的行动;逮:赶上,及。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话不轻易出口,就是以自身做不到为可耻。”

“品读”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一个“耻”字。“知耻”是一个人的重要品格。孔子以称赞“古者”来抨击当时的人缺乏知耻品格。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个人知耻,就会约束自己走正道。

261.知耻近乎勇

“原典”子曰:“知耻近乎勇”。(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知道耻辱就接近于勇了。”

“品读”儒家把知、仁、勇视为通行于天下古今的三种德行。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人生道路上有许多诱惑,人的性格有许多弱点。“知耻近乎勇”,是说知耻的自觉性会给人带来战胜自己弱点和抗拒外界诱惑的勇气。

262.羞恶之心

“原典”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注译”全句译意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简直就不是人。

“品读”不知羞耻,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耻感的迷失和缺陷,做人则无以治己,做事则无以治事。所以做人也好,为官也罢,有了羞耻之心,才能积淀良心、加强责任,个体和整体道德状况才会改善和提升。孟子这句话,可谓抓住了人的本性。人的一生最难认识和战胜的就是自我,尤其是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时虽然意识到了,但又不敢面对或不想面对,往往于己宽、于人苛。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持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足,不掩疵,不护短。

263.君子有五耻

“原典”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西汉载圣《礼记·杂记下》)

“注译”全句译意为:君子有五种耻辱:身居其位,而没有良言善谋,君子以此为耻;有良言善谋,而不能实行,君子也以此为耻;开始时能因德才而得到其职位,后来总因无能而失去职位,君子以此为耻;管辖的地区很广大,而百姓却贫困不足,君子以此为耻;众人所得都是相等,自己却倍数于他们,君子以此为耻。

“品读”这五种耻是为官之耻。为官不知道这五耻,不仅无所作为,无益于民,还会因侵占民众的利益,而走向腐败之路,最终祸及自身。

264.从政者皆知廉耻

“原典”“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后晋刘昫《旧唐书·杨绾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为官为士者都知道廉耻,“争尚文辞,互相矜炫”之风自然会被遏止。

“品读”杨绾,唐文宗时任礼部侍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对唐的帝制进行反思,杨绾主张加强思想教化,提出朝廷察孝廉,取德行,择取贡士。杨绾希望,“数年之间,人伦一变”,使“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认为“教人之本,实在兹焉”。这是试图以科举取士为导向,教人恪守伦理纲常,修德业,知廉耻。他认为,为官为士者讲廉耻,就会规规矩矩地做官,正正当当地做事,就会不阿上,不欺下,不枉法,不贪赃,促使整个社会风气的淳化。

265.廉耻立,则小人谨行

“原典”王道治本,经国之务,必先之以礼义,而致人于廉耻。礼义立,则君子轨道而让于善;廉耻立,则小人谨行而不淫于制度。(唐房玄龄《晋书·阮种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治政之本,治理国家的事务,一定要先制定礼义,从而使人有廉耻之心。制定了礼义,君子的言行就会循规蹈矩向善;有了廉耻之心,小人就会按规矩谨慎从事。

“品读”中国古代的吏治中,倡导“以廉为本”,尤其强调要有廉耻之心。廉耻,立人之大节,也是为官之大节。

266.不耻则无所不为

“原典”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几乱亡亦无所不至。(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冯道》)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想索取,没有羞耻之心就没有什么不想干。人要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灾祸、失败、混乱、灭亡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了。

“品读”唐五代时有冯道其人,一生历五朝事十一主,宋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痛斥此人为不义之徒:“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欧阳修强调的是朝廷大臣不可以没有廉耻,尤其不能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否则天下必乱,国家必亡。

267.宜当远耻

“原典”臣子之节,无如尽忠;士人之风,宜当远耻。(后晋刘昫《旧唐书上·本纪·懿宗》)

“注译”全句译意为:做臣子的节义,没有比尽忠更重要的了。做一个士人,应当远离耻辱。

“品读”“臣子之节,无如尽忠”,这是古代忠君思想的一种说法。现代人不提倡封建时代的忠君,但提倡忠的道德品质。作为公民,要忠于祖国,忠于职守。作为共产党员,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士人之风,宜当远耻”。崇尚节义、远离耻辱应当是人的自觉追求。一个自甘堕落、寡廉鲜耻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268.廉耻,立人之大节

“原典”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清顾炎武《廉耻》)

“注译”全句译意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

“品读”做人有大节、小节之分,知道什么是廉洁和羞耻是做人的大节。加强自我修养,筑好思想道德的堤坝,要从守廉和知耻做起。不讲廉耻,则无所不为,无所不为,则无祸不招。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得更为直白:“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269.赖有耻之心

“原典”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清康有为《孟子微·卷六》)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有些事不敢做,都是因为有知耻之心,如果没有知耻之心,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品读”为民为官,都应远离无耻。因为无耻则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为民,无耻害己。民知耻,则民风正。为官,无耻殃民。官知耻,则官风正。

270.人生第一要事

“原典”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清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二》)

“注译”全句译意为:“耻”这一个字,是做人的第一等要紧事。

“品读”知耻是做人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操守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常怀“知耻”之心,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否则,只能是“无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