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35

第35章 择善而从

463.择善而从

“原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论语·述而》)

“注译”焉:对象。全句译意为:三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善者的优点来学习,用不善者的缺点作为鉴戒来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品读”孔子这句话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贤与不贤,善与不善,都有可以学习和可资鉴戒之处。树立了这样的交友和学习的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会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人和可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日见提升,自己的学问就会大有长进。

464.与人同乐

“原典”豫必有随。(周《周易·序卦》)

“注译”豫:快乐。全句译意为:能与人同乐的人必然有人随从。

“品读”《周易·序卦》中的《随》卦是这样推演的:有成就而又能谦虚的人必然愉乐,所以有象征愉乐的《豫》卦。与人共同愉乐必然有人相从,所以有象征随从的《随》卦。有人相从则可成就事业,所以接着有象征拯弊治乱的《蛊》卦。

465.投桃报李

“原典”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战国《诗经·大雅·抑》)

“注译”投:掷;报:回报。全句译意为:他人赠我以鲜桃,我将报之以李子。

“品读”《诗经·大雅·抑》据传是卫武公告诫周王的诗作。全诗采用独白的方式,借助于双关、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传出弦外之音,富有哲理意味。特别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形象,深蕴哲理,流传不衰。联系这句诗的前后句来看,其本意应是:如果周王修明德行,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顺从,即“无德不报”、“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不犯错误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后世注释似乎忽略了这句诗的本意,而多偏重于这句诗的引申义,即所谓的“善往则善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成语投桃报李,比喻朋友间的赠答往来,也比喻男女爱悦后的情来意往。

466.以直报怨

“原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春秋《论语·宪问》)

“注译”以:拿,用;直:公平正直;报:回答;德:恩惠。全句译意为:以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拿恩德来报答恩德。

“品读”这是孔子的主张。所谓“直”,即公道正派,行其所当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不因为他怨恨我而先贬三分或罪加一等。这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可以缓和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稳定安泰的局面。

467.不亿不信

“原典”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春秋《论语·宪问》)

“注译”逆:事先预料;亿:通“臆”,推测。全句译意为: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随便猜测别人不诚实,面对欺诈或不诚实时,能及时觉察,这就是贤能呀!”

“品读”以诚待人,是一个人应有的胸襟、修养,也是和谐相处,成就事业的人际条件。如果总是“逆诈”,总是“不亿”、“不信”,就不能待人以诚。反过来,别人也不可能和你以诚相待。一个贤明的人,平时以诚待人,遇上欺诈或不诚实的人,也能及时发觉,善于处理。

468.自厚薄责

“原典”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春秋《论语·卫灵公》)

“注译”躬自:自身,躬,身。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品读”人与人相处难免意见相左,产生矛盾,也就会有责己、责人的问题。要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责己严,则进德修业快;待人宽,则人易从,而且不会招来怨恨。

469.非我而当者

“原典”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战国《荀子·修身》)

“注译”非:否定,批评;是:肯定,推崇;贼:害。全句译意为:那些批评我而恰当中肯的人,是我的老师;那些肯定我而恰当中肯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贼子。

“品读”荀子从修身的需要来看待“非我”、“是我”、“谄谀我”的人。“非我”、“是我”有助于“我”的向善存善,而“谄谀我”的,实际上是把“我”往恶坑里推。所以,人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宽广的胸怀对待“非我”、“是我”,特别要警惕“谄谀我者”。谄媚之言虽顺耳好听,但终究是糖衣炮弹,一旦被蒙蔽和侵袭,将是危险的。

470.爱人不亲反其仁

“原典”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战国《孟子·离娄上》)

“注译”爱人:爱别人。全句译意为:孟子说:“我爱护别人,但别人不与我亲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做得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管理得不好,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的知识方法够不够;我对别人以礼相待,但别人不以相应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对别人的尊敬够不够。

“品读”孟子在这里讲的是与人相处的道理:当自己与人相处出现问题时,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作自我批评。这就是孟子概括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471.友天下之善士

“原典”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战国《孟子·万章下》)

“注译”尚:向前追溯;颂:同“诵”;读:研究。全句译意为:如果和天下的贤士交往还觉得不够,便可以向前追溯,和古人交友。我们诵读古人的诗歌,研究古人的著作,却不了解他的为人,行吗?所以讨论他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的为人,就是和古人交朋友。

“品读”这是孟子给他的弟子万章指点的交友的一条新路。人不仅要和周围的人交朋友,还要和古人交朋友。和古人交朋友的办法是:“颂其诗,读其书”,“论其世”。

472.推长违短

“原典”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二·致思》)

“注译”推:推许,看重;违:避开。全句译意为:跟人交往,要看重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才能长久地交往下去。

“品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正如孔子说过的:“无求备于一人”。如果交友时一定要“求备于一人”,世上就不可能有朋友。实际上自己本身并非完人,为什么与人交往却要求全责备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推其长者,违其短者”。

473.爱人者则人爱之

“原典”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三·贤君》)

“注译”全句译意为:喜欢别人的人,别人也喜欢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厌恶他。

“品读”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怎么待你。和人交往时要记住这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74.扬人之善

“原典”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卷十·论政》)

“注译”匿:隐藏;蔽:遮盖。全句译意为:掩盖别人的优点,是阻塞贤路;宣扬别人的缺点,是小人所为。

“品读”“匿人之善,扬人之恶”是嫉妒心引发的行为。有嫉妒心的人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则一脸阴沉,有的甚至把对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当这种嫉妒心恶性发作时,则会加害于人。生活的教训是:嫉妒别人的人,最终是为人所鄙视;加害于人的人最终是加害于自身。所以,有嫉妒心的人应记住著名诗人艾青的这一句诗:“嫉妒是心灵的肿瘤。”(《无题》)

475.志同道合

“原典”鸟同翼者而聚飞,兽同足者而俱行。(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注译”全句译意为:翅膀相同的鸟儿才在一起飞行;脚爪一样的走兽才在一起奔跑。

“品读”战国时齐国大夫淳于髡在一天之内就给齐宣王推荐了七个贤人。齐宣王对他说,千里才有一个士人,百世才有一个圣人,你一天就推荐七个人岂不太多了。淳于髡就以上面的话作比喻,说我都处在贤士之中,我还能给你推荐的贤士,又何止七人呢?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聚在一起。

476.救人之失

“原典”覆人之过者,敦之道也;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穆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是笃厚的表现;能补救别人的过失是忠厚之举。

“品读”这是朱穆在《崇厚论》中的一句话。东汉桓帝时的侍御史朱穆“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提倡朴实作风,劝人多忠信,少浮华;存笃厚,去刻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气。《崇厚论》中多有警世之句,如:“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虚华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纯笃稀”(虚荣浮华之风日盛,忠诚信义就会衰微,奸诈刻薄风行,纯朴笃实的作风就少了)。

477.忧乐与共

“原典”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李百药》)

“注译”全句译意为:能和别人共享其快乐的人,别人也一定能尽力为他排忧解难;能和别人共享安康的人,别人也一定愿意拯救他于危难之中。

“品读”同甘共苦,同乐共忧,同舟共济,这是与人相处的思想基础和感情纽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478.待人轻以约

“原典”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唐韩愈《原毁》)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时候贤士,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则从不懈怠;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所以别人乐于与他交好。

“品读”这是韩愈提倡的“君子”的交友处世原则。责己“重以周”,严于自律,才能永不懈怠,奋发向上。待人“轻以约”,与人为善,人也乐与为善。

479.常念其长

“原典”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宋袁采《世范》)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的性格、品行中虽然有短处,也一定有长处。与人交往,如果经常注意别人的短处,而无视别人的长处,就连一刻也难以与之相处。相反地,如果常想着别人的长处,而不去斤斤计较他的短处,就是一辈子相交下去也能和睦。

“品读”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不能以己之长度人所短,也不能见其所短而不见其所长。与人交游,就是要学其所长补己之短。

480.不与异色人相接

“原典”当官者,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疏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清陈弘谋《从政遗规》)

“注译”全句译意为:对那些怪异、不寻常的人,当官的人不应与之接触。比如巫师、僧尼之类的人,尤其是应当与他们疏远、保持距离。应以清心寡欲、减省琐事为根本。

“品读”陈弘谋,广西临桂人,乾隆时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湖广总督,后又任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他在《从政遗规》中所说的这段话至今还很有警戒意义。现在的大大小小的贪官大多都与陈弘谋所说的“巫祝、尼媪之类”的“异色人”过从甚密,请“异色人”看面相的,扶乩算命的,烧香拜佛的,甚至畈依佛家,请“异色人”作“政治幕僚”的,不一而足。也难怪,这些贪官背叛了共产党的信仰和宗旨,心灵空虚,四面楚歌,就只能与“异色人”“相接”,而越是与“异色人”“相接”,他们就背叛得越彻底,离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日子也就越近。

§§第九章 守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