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61

第61章 学而不厌

868.学而不厌

“原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春秋《论语·述而》)

“注译”厌:满足。全句译意为:孔子说:“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忘记疲倦,这些品德我做到了哪些呢?”

“品读”这是孔子对其治学经验的自我总结,给他的弟子也给后人留下治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榜样。

869.知之为知之

“原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女,通“汝”,你;知:通“智”。仲由,字子路。全句译意为: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品读”这是孔子教导子路的话。子路性格草率,不够谦虚,以不知为知,强不知以为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缺点谆谆告诫。认识自己的“不知”,才会发奋于学,虚心求教,不断积累,达到“真知”。这是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的态度。现在提倡求真务实,在读书学习上也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才能求得真知,才能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870.学如不及

“原典”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春秋《论语·泰伯》)

“注译”全句译意为:孔子说:“学习就像赶路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知识了又怕丢失。”

“品读”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何况知识的更新,理念的创新如潮奔涌。“学如不及”,才能奋勇前进,赶上和适应时代的步伐。“犹恐失之”,就要“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巩固所得。

871.日知其所亡

“原典”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春秋《论语·子张》)

“注译”其:助词,无义;亡:同“无”。全句译意为: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可以说是好学了。”

“品读”知识需要日积月累,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好学者日新而不失。”学以渐进,日悟所得,每天每月都有所见识,有所发现。如此日积月累,进德修业有所成就。

872.温故而知新

“原典”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论语·为政》)

“注译”故:旧的,原先的;知:探求;为:做。全句译意为: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品读”“温故而知新”,表面上看是教学方法,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孔子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一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删《诗》、《书》,作《春秋》。孔子在宣扬、推行他的“仁政”、“德治”以及他的教学中,广泛收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档案资料,整理、修订后编成《尚书》、《春秋》。据《史记》记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为孔子所删定。孔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经据典,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推行古代圣君的仁德政治。“温故而知新”,还有“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也”意义。

873.敏而好学

“原典”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春秋《论语·公冶长》)

“注译”耻:以……为耻。全句译意为:孔子说:“聪明勤奋,爱好学习,不把向下面的人请教学习为羞耻,因此谥号用文是可以的。”

“品读”这是孔子对卫国的孔文子的评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答以上这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包括了学和问两方面的内容。“敏而好学”,就是勤奋攻读,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还向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并不因此而觉得羞耻。孔子自己就是学和问的榜样。“不耻下问”,也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874.好之不如乐之

“原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论语·雍也》)

“注译”好(hào号):喜爱;乐:以……为乐。全句译意为:孔子说:“知道它的不如喜爱它的,喜爱它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品读”读书学习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浓厚的兴趣,知之,好之,乐之,就是这种自觉性和兴趣所体现的三种境界。只有把读书学习,进德修业当作人生最大乐事,才能坚持不懈,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87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原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春秋《诗经·小雅·鹤鸣》)

“注译”它山:喻异国;攻:错也;攻玉:琢磨玉器。全句译意为: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作励石琢磨玉器。

“品读”这是《诗经》中一首以理入诗的佳作。作者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比喻异国的贤才也可用来作本国的辅佐,建立美好的政治。诗句比喻形象,哲理深刻,令人寻味不尽。后人常以“他山之石”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或提供借鉴的外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已成为虚心向别人学习借鉴的成语。

876.百祸之宗

“原典”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谨听》)

“注译”宗:本,根源。全句译意为: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品读”吕不韦在这句话的前面先说了“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向贤德的人学习,向有知识的人请教,这是夏、商、周三代昌盛的原因)。吕不韦从修身治国的高度来肯定“学贤问”,而否定“不知而自以为知”。

877.学然后知不足

“原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而感到困惑的问题。知道了自己的学识不够,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感到了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自强不息地求学进步。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品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鱼肉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好。)没有学过,没有教过,都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这里强调的是人不能盲目自满,更不能不懂装懂。

878.人非生而知之

“原典”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注译”全句译意为: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事体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呢?有了疑惑而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品读”这是唐朝哲学家、文学家韩愈著名的《师说》中的名句。《师说》的主题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需要拜师求学,师可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主张“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张学习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教态度。

879.惟读书终身无尽

“原典”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明吴从先《小窗自纪·读书不知足》)

“注译”全句译意为:万事都容易满足,唯有读书却永无止境。人为什么不以“不知足”的念头放在读书学习上呢?

“品读”家有黄金数吨,一日不过三餐。人对功名利禄、财富金钱不能贪得无厌,而应有知足之时,但对读书学习则应该永无知足,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