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31

第31章 丞相王绾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王绾

王绾是秦国的丞相。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他的事迹主要在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以后,秦王诏令丞相、御史大夫:“……寡人以渺小的身躯,兴兵讨伐暴乱,有赖于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俯首伏罪,天下大定。现在如果不变更称号,则不能彰显成功,流传后世。希望议定帝号。”在地方上应实行按宗法血缘关系的层层“分封制”,还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事上,秦始皇拿不定主意,就让官员们进行讨论。

在议帝号时,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政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对于政体,王绾等的建议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这个意见是在距首都较远的燕、齐、楚地设立诸侯王,行封建,其他地方实行郡县制,恰如以后的刘汉郡国双轨制。始皇帝将王绾的意见交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妥当。

廷尉李斯则反对,说:“西周文王和武王封的同姓子弟很多,但后来他们的关系渐疏远,甚至互相仇杀,周天子也不能制止。现在天下一统,对家族成员以及功臣,给他们一些赋税赏赐,就可以管住了;要是分封,他们成了诸侯,以后皇帝就难以控制了。”

最后秦始皇说:“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为有分封,如今好不容易统一了,再分封就是要把国家再陷入战争。廷尉的意见好!”一锤定音,李斯的建议被采纳,春秋初期到战国各国出现的新的郡县制政治体制,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政体在神州大地普遍推行,行之两千年而不衰。但对王绾并未另加处置,仍然做他的丞相,仍然伴驾出行,刻石留名。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秦以后历代都行中央集权,但“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消除。汉代、魏晋南北朝和明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实行过分封,当时统治者认为分封能保障国家在一家一姓手中。另外,中央集权容易造成地方无所作为、遇到突发事件难以及时应付的弊端,所以历代都有思想家(如柳宗元、顾炎武)辩论这两种制度的优劣。当然,这些思想家关注的重点,不是一姓能否保住自己的统治,而是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的比重问题。

延伸阅读

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世界历史大事记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派兵去征服撒丁和科西嘉,与迦太基发生冲突,经过反复征讨,最后于公元前221年将撒丁和科西嘉一起征服,并组成了一个像西西里一样的行省,是为罗马的第二个海外行省。罗马以前行政长官定员两人,现在改为选举四人,其中两人分赴两个行省任总督,与意大利诸城不同的是,行省居民须向罗马缴纳贡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