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39

第39章 水淹大梁

时间?公元前225年

人物?王贲、魏王假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魏王降,魏灭。

王翦伐燕,攻占燕都之后,秦将李信又提兵深入辽东,继续穷追,终于把燕太子丹的首级送到秦王政面前,让秦王政舒气。秦王政见燕赵已亡,虽有余烬,已不足为虑,这才把矛头掉回,决定平灭魏都大梁,以使燕赵韩魏之地连成一片归统于秦。

魏与韩、赵都是从晋国分出而成为诸侯的,所以史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魏的先祖晋臣毕万是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人,后来到晋做了大夫,因为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其子魏肇辅佐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著名的勇士。魏簟之孙魏绛为晋悼公献和戎之策而享誉晋国。魏氏在晋国的大夫争斗中,始终未受到损伤,使家族保持了雄厚的力量,后来又与赵韩共灭智氏,到魏文侯时与赵韩一同受周威烈王赐命成为诸侯。由于魏氏所占的领地多是原晋国本土之地,故晋亡后,有的史书又用晋来称魏。

魏国是战国的一个重要国家,是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策源地。魏文侯时,有著名的法家先行人物李悝主持变法,著有《法经》,实行“尽地力之教”;又有著名人物西门豹、吴起,都受魏文侯的重用。所以战国之初,魏国曾是最强的诸侯国,并且还占有黄河以西秦国的土地,称为河西之地。但到魏惠王时,因未能听魏相公叔座重用商鞅之言,结果商鞅去秦为秦孝公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反过来大破魏国,不仅侵夺了河西之地,还逼使魏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从此以后,魏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以后逐年被秦蚕食。其后,秦庄襄王时,虽有信陵君率诸侯之师败秦之举,使秦敛手不敢加兵,但魏安嫠王却因秦国的反间而对信陵君猜忌,自毁栋梁。信陵君死,就又遭秦的大举攻击,魏君臣无计可施,又想借助嫪毐,取悦秦王政之母赵姬,以求能缓解秦的进攻,却没想到秦王政亲政之后嫪毐、吕不韦皆被诛杀,至此,无路可走,只好向秦屈服而听命于秦王政了。到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时,韩向秦献南阳之地,魏也向秦献地称臣,国土损丧,也只剩了都城大梁周围及其以东地方。

现在秦王政灭韩、灭赵,又解决了燕,尽管魏已纳土称臣,归顺效命,但对秦王政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寝?”一朝顺手,他就要得全天下,甚至那些声教不到的边远之地他都要囊括,怎么能容许在自己的腹地里留存魏国心腹之患,所以秦王政就在得燕太子丹首级的次年,即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便遣派王翦之子王贲将兵攻魏。而魏早已在秦的囊中,阵地野战之事当然是不敢有了,韩、赵已灭,也不可能有诸侯救援,只有固守都城大梁在等死了。

且说王贲攻魏,魏王假这时没有外援指望,只能婴城固守。王贲大概恐伤士卒,也不愿意强攻。因大梁之地较低,而在魏惠王时魏曾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大梁北廓开凿一条大沟,引圃田水灌溉、航运——此即著名的运河鸿沟段的一部分——如今造成了王贲利用灭魏的手段。所以王贲就按智伯说的“水可以灭人国”的办法,阻断故渠,引黄河、大沟的水东南流出,淹灌魏都大梁城(后来这条水路就叫做梁沟),围困淹灌了三个月,大梁城被水淹坏,魏王假向秦军请降后,被秦杀了。于是,魏国也灭亡了。秦在尽取魏地之后,在魏的东部地区设立了砀郡。

延伸阅读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毕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6年,迦太基的哈斯德鲁巴(Hasdrubal the Fair)与罗马共和国签订埃布罗协议,决定以伊比利半岛埃布罗河作为双方的边界。在协议的条款下,罗马不得越过埃布罗河南岸,迦太基不得越过埃布罗河北岸。在公元前219年,因恐怕汉尼拔·巴卡在伊比利半岛势力日渐强大,罗马与在埃布罗河南面颇远的城市萨贡托(Saguntum)结盟,并声称萨贡托受罗马保护。汉尼拔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协议,他于是包围了该城市,萨贡托在八个月后陷落。罗马对这明显的违反协议作出反应及要求迦太基作提出合理解释,结果是迦太基向罗马宣战。这开始了从公元前218年至前202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