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52

第52章 统一文字

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李斯、赵高、胡毋敬

中国古代的文字有着长期演变、发展的历史。直到战国末期,战国“七雄”各国之间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内部,文字形体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即所谓“文字异形”。众所周知的典型例子,是“马”字在字形上的诸多写法。在齐国的文字中,马字有两种写法;在韩、赵、魏三国,马字另有两种写法;在楚、燕二国,马字又分别另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总之,在山东六国之中,“马”字便有九种不同的写法。

同一文字的诸多不同写法,这对于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不利的。这种差异甚大的山东六国文字,被称为“六国文字”。

秦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国内还流行着一种比小篆更加简便的字体,即所谓“隶书”。隶书在开始时与小篆的写法没有大的区别,是一种比较草率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在文字结构上,初期隶书和小篆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用笔上有所不同。隶书的特点即优点,在于书写上比小篆要草率快捷得多,因而在人们的书写实践中易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用,成为民间流行的书写文字。文字不一,造成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严重障碍。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皇刚刚统一称帝就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书同文字”。他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不与秦文合者”。秦小篆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结合了周秦大篆,齐鲁蝌蚪文的优点,修改而成的。为了在秦帝国特别是原山东六国推行统一的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统一文字的标准范本,赋予这三种标准文字范本以法规上的效力。

李斯等三人所书写的标准文字的字体,实际上也是对秦国早已通行的小篆文字进行了一次整理与规范。经过整理后的小篆,被用于秦始皇巡行全国各地时的大量刻石之中。相传为李斯手书的刻石,留传至今的有《泰山刻石》(残存九字)、《琅邪台刻石》(残存八十六字)以及《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的摹本。从残存刻石及摹本来看,秦小篆虽然保留有大篆字体的结构与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但对字体结构有较大的调整、加工:主要是统一各种偏旁的形体,每个字所用偏旁被固定为一种;固定偏旁的位置,不得随意移动;每个字的书写笔划和笔顺已基本固定。这种经过整理、规范后的小篆,比大篆简易很多,比六国文字更容易书写与认识。总之,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使小篆因此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始皇的“书同文”还有更大的贡献,除法定小篆以外,还推行更为简易的隶书。相传隶书为狱吏程邈所作。他因罪入狱,潜心钻研十余年,创造出的文字扁平、方折,书写更加省便、流畅。因秦代称罪徒为隶,故名之谓隶书。始皇很赏识这种字体,不但赦免了他,还给他加了官。从此以后,隶书在全国流行开来。秦代通行隶书不是传说,而是历史事实,这从实物材料可以得到证实。包括秦律和《语书》在内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就是用隶书写成的。不过透过程邈造隶书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重法治、多狱案、公文成堆的时代,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简化书写,才产生了隶书。隶书很有可能是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得到始皇的认可和推广的,并非就是程邈的个人创造。事实上,正如李学勤在《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一文中所指出的,隶书的滥觞应上溯到战国晚年,那么隶书更有可能脱胎于秦国的古隶。隶书的诞生是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文字已由古体转化成今体,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代表着汉字朝着合理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秦代统一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通行全国的字体,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功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乡音差别很大。但是汉字表意性强,统一文字则有利于克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延伸阅读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世界历史大事记

佉卢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 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公元7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佉卢文可能是在波斯人统治时从阿拉米字母演变出来的,但是没有发现这种演变的确实证据。佉卢文字大约和印度的婆罗米文字的出现时间相近,但婆罗米文字在印度和东南亚的许多文字中派生,而佉卢文没有什么后继文字,最后被婆罗米文字取代。然而,佉卢文使用时正是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用佉卢文记载的,并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大英图书馆在1994年接受的捐赠物中,有公元1世纪用佉卢文字书写的最早佛教贝叶经,是在阿富汗发现的。

佉卢文字是一种音节字母文字,由252个不同的符号表示各种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右向左横向书写,一般用草体,也有在金属钱币上和石头上的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