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16

第16章 5、怎样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维新的异同?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中国在19世纪末掀起的维新运动仅仅持续了百天就以失败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分析两国维新变法运动的不同结局呢?

(1)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近之处

中国的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两者有许多相近之处:从时代上看,中日两国同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维新发生在相同的历史年代――19世纪中叶;从国际环境上看,两国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前,中日双方均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是在面临外患的情势下采取变通的方式进行的改革运动;两国经济上,均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而且,前者基本上以后者为典范;从运动的方式上看,戊戌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从思想上看,儒家思想在两国长期的封建发展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综合以上分析,中日两国的改革运动,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同样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同样想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变革目标上有着惊人的相近之处。但是二者的结果迥异,一败一成,直接影响了中日两国后来的发展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渐摆脱封建专制的枷锁,迅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而中国则在戊戌维新变法后,依旧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没有踏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速干道,在变革失败的尴尬中完全滑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为什么有着相似背景的两次改革运动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两者成败的原因。

(2)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异之处

中国的戊戌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两者在所依靠的力量上、在变法实施步骤上、再加上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等存在着巨大差异,是决定其成败与否的关键。

第一,两者所依靠的力量不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不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维新派由于自身阶级局限,在维新运动中,他们在政治上不仅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而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很大幻想,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而光绪皇帝在名义上虽然是“九五之尊”,实际上一生处于无权的地位,生活在西太后的淫威阴影之下,没有掌握武装力量。维新志士们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没有任何武装力量。他们轻视并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如果不实行变法,将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然而,维新改革是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腐朽势力,势必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和反对。总之,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的地位都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所以当变革与反变革力量短刀相向时,处于封建顽固派包围的汪洋中的维新派,找不到一只救生之船,而只能把袁世凯当作“诺亚方舟”。结果是京华喋血,瀛台被禁,亡命天涯,只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最终没能笑傲江湖、云游四海。反观日本,在日本进行变法时,西方帝国主义正在集中精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无暇东顾。日本明治维新时也面临沦于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那时世界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大多忙于其他事务而还未顾及去争夺殖民地。日本史学家井上靖说:“英、法、俄的对立,使各国的侵略魔手相互受到牵制。美国的内战及其善后工作,使它没有余力在东方发动侵略。这一切都有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等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在明治维新运动中,领导阶层得到一批中下层武士的支持,有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根据地,因此,两者力量上的差异,是决定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

第二,在变法实施步骤上两者差异很大。中国维新派由于自身阶级局限,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日本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在取得政权后能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这得到广大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中国维新派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结果只有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支持变法。从两者所运用的实施变法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因此,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第三,在历史文化背景上双方差异很大。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国家,但是两国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是以中国为师的。其后日本又从朝鲜、印度学习到不少东西。在日本幕府时代,尽管实行锁国政策,但它仍然向荷兰吸取了许多新知识,形成了相当有意义的所谓“兰学”。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统治者由于尝到了苦头,并从残酷的现实中醒悟到,必须从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于是竭力向西方学习,成为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风气。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对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合理吸收,经过创造性的再熔炼,使其具有新的性质而逐步成为日本传统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方面,中国人基本上是持保守和排斥态度的。翻开近代中国历史的画卷,先进的中国人肩负“救亡”和“兴中”的使命,为救国也向西方去寻求真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旨在维护大清国的独立洪秀全改造西方基督教为的是建立“男女平等”、“单一神权”的天国康有为、梁启超推行变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提出“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然而,这些只反映了中国近代国情之一面,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漫漫征程中,处处是激流和险滩,步履缓慢。

虽然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派提倡的资产阶级新学,有力冲击着封建主义旧学,在意识形态领域播撒了新学的种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制度。它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旧学,追随新学,要求民主。加上变法失败的教训和维新志士的鲜血,使得很多青年从此觉醒,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百日维新的历史功绩是不会被埋没的,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

(李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