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34

第34章 3、中国会发生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五四运动

为什么20世纪初叶,中国会发生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共3000多名大学生,汇聚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抗议活动。历史学家把这一天前后2个月发生的连贯事情,统称为“五四运动”。北京大学也将这一天当作自己的校庆日。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天安门、东交民巷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但是,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内涵,至今依然引发人们的思考。20世纪中国发展的轨迹,都可以在五四运动中找到起点和线索,“五四”依然是不可遗忘的日子。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什么20世纪初叶,在中国大地上会发生这样一场以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为主要内容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运动,并且使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任何人能制造出来的。应该说,鸦片战争以后的这段历史,已为这场运动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任人摆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趾高气扬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可以为所欲为,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穷落后和屈辱的状况,中国人民不断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展开艰苦卓绝的反抗和斗争,但是,这些反抗都失败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这种沉沦的步伐大大加快。

由于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心头,中国人民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因此,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最早提出“救亡”口号的是严复,他在1895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孙中山则比他看得更远,在1894年兴中会的宣言里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次革命也带来一次思想解放。然而历史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面对社会的黑暗,很多人陷于消沉、悲观以致绝望的境地。但是,真正的爱国者并没有因此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在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们痛定思痛,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入手,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样,“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它是辛亥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开始掀起一场新文化运动。发起这场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以进化论观点和个人主义思想为主要武器,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封建纲常名教,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组织西洋式之新国家”,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实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他们追求的是个人解放,而不是全体国民的解放。因此,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但这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开了遏制新思想的闸门,特别是在广大知识界反响强烈,掀起了追求真理和个性解放的热潮,这为日后人们接受新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就在中国的先进分子努力向西方学习,孜孜以求地探索救国救民出路之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暴露无遗,也使得一直要按西方资本主义图样来改造自己国家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产生了怀疑。有远见的思想家在提倡资产阶级民主的同时,开始对它采取某种怀疑和保留态度。正是这种怀疑和保留的思想,推动他们去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也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将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为正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人面前树立起了新的榜样,也使原来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在这种比较中自然地得出结论:难道我们还要步西方世界的后尘,沿着这条老路再走一遍吗?为什么不能改弦易辙,采纳世界上更新的学说,创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社会?这样,五四时期很多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纷纷奔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他们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救国救民。他们对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反复的比较推求,从中得出结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救中国,才能使苦难的中国人民得到解放。这样,许多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走在五四运动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当时是刚刚形成不久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期为民族的屈辱、社会的黑暗和连年不息的内战而感到痛苦。他们受到新式教育,有着较多的近代文化知识,视野也比较开阔,容易接受新思想,许多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激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也使他们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在爱国运动中走在前列。

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战败国德国原在中国山东强行攫取的种种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件事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刺激。本来,许多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抱着很大的希望,认为它是“公理战胜强权”的表现。但无情的事实很快使人们失望。巴黎和会上依然是几个西方大国的强权政治支配着一切,根本没有什么“公理”可言。山东问题的消息传来,学生中久已郁积的愤怒一下子爆发出来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潜藏在中国社会内部的巨大力量,仿佛从地平线下突然迸发,整个中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