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43

第43章 2、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如何?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历程中,在当时的政坛或思想上,曾出现过不同的政治派别或不同的思想倾向,如1925年孙中山先生辞世后,国民党明显地分化为左派、中派、右派。国民革命失败前后,在中共党内曾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及后来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那么,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左派”、“右派”均来自法语。左派,也称之为“左翼”,右派又称右翼。左派是与右派完全相对的政治派别。左派一般是指政治上激进或主张革命的派别或政党,有时也指个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左派”和“右派”这一对词语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年5月,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与处于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年9月的制宪会议上,第一、二等级的议员大都坐在议会右边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级的议员占据了左边的席位。其后,国民会议召开时,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坐在左边,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19世纪,欧洲国家的议会也以议长坐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座。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左派、右派即分别成为政党派别和政治上激进或保守的代名词。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在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从这一含义中引申为右派即资产阶级反动派,左派即无产阶级革命派。同时,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与人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

在世界范围内,到了19世纪,左派和右派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左派开始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右派则渐渐倾向于自由主义。从20世纪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左派和右派的意义又变化了。左派在当时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而右派则是为法西斯主义所代表。而二战以后,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或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史课中,经常会提到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几个名词。这几个明显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名词富有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对青年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把握。一般来说,右是指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发展,企图开历史倒车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反动的、投降的或悲观的、保守的。这种思想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右派。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公开反对的是国民党右派分子。后来又出现了对反革命势力妥协退让而葬送革命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与右相对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进步的。如国民党内部积极支持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何香凝、廖仲恺等都是国民党左派。在文化战线上,积极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联盟”。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永世长存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去掉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社会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资产阶级左翼或左派。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另外,经常与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右倾的区分。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谋求进步的左派内部,也会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而产生了在采取何种措施方面的思想方法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称之为右倾;主张超越实际情况进行变革的,谓之“左”倾。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是站在进步一边,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认识问题,都属于左派,只是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但是超越了实际而强求的所谓进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甚至可能是形左而实右的,所以这种极“左”,通常要加上引号。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既需要防右,更需要防“左”。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思想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像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但是,“左”又不同于左。20世纪初,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无产阶级内部的盲动激进派和保守派。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盲动激进派常给刚刚萌芽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说盲动激进派对革命是有害的、错误的。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当时的右倾即保守派延缓革命进程,同社会上的反动右派势力一样会给革命带来明显的损失,因此,右字不加引号。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无论是盲动激进派还是顽固保守派,都会给革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于是使用“左”倾机会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来划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政治路线错误。“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性,坠入空想和盲动。可以说“左”是对左的形而上学的极端化,是形式上的左,而实际上抛弃了左所具有的革命的现实性,片面强化了革命的冒进性,在政治上往往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实行冒进主义,这种思想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左”派。如中国历史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其最大恶果就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苏区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给中国革命和党造成严重损失。而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指保守、妥协,不带有敌我矛盾性质的反动之意。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右派”当时则有反动之意。后来很多右派平反以后,“右派”两字加引号是指所谓的右派,并非反动。1959年的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也有此意。只不过反“右派”斗争主要在党外进行,而反右倾斗争主要是在党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