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46

第46章 5、为什么要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而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走向成功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着手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毅然率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指导思想符合实际,革命斗争的方法措施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农村根据地艰苦的自然环境及面对国民党军队“会剿”、“围剿”的恶劣社会环境,一部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不足,思想迷茫,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人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能打得多久的疑问。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残酷斗争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别处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农村根据地。在当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革命根据地是建立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农民不但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且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80%的土地被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由于没有土地,广大的贫、雇农就得向地主租种土地,被迫交纳沉重的地租,同时还要受帝国主义、土豪劣绅、军阀官吏等的剥削压迫,负担名目繁多而沉重的苛捐杂税。因此,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总之,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推翻地主阶级统治是广大农民最根本的要求,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因此,共产党必须在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制定了符合中国农村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没收地主土地、粮食分给农民,同时废除农民借地主、富农的债务。土地革命的开展,一方面在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翻身农民掌握了农村的革命政权;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农民分得了土地和粮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动了根据地经济生产的发展;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成为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如果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因为: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也是异常凶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第三,农民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人民军队的官兵基本是穿军装的农民。第四,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就无法保障,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具备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的打击,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