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06

第6章 5、近代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口岸有区别吗?为什么?

通商口岸亦称为商埠,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贸易的城市。中国近代以来的两次开放,前一个是被动开放,后一个是主动开放。近代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口岸无论从性质上看,还是从目的和结果上看,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第一,开放的性质不同。近代对外开辟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于中国的,清政府只能俯首听命。因此,这种开放是被动的、不平等的,是丧失了主权的开放。通过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清政府又被迫开放了11处通商口岸,并从东南沿海扩展到长江内河和北方沿海。之后,列强继续强迫中国开放口岸,到清末,这类口岸达74个,分布于中国的18个省。

今天我国实行的开放口岸是主动开放,是自觉自愿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总结了我国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我国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经验的具体情况出发,在维护我们国家主权的原则下,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总方针。

我国首先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灵活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又开放大连到北海14个沿海城市,建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国务院陆续批准了东北、西南地区13个边境城市、沿长江的5个市和18个省会城市对外开放。其中沿边城市实行经济特区优惠政策,沿江和内陆城市实行沿海开放的优惠政策。对外开放也由沿海扩展到内地,对外开放全面铺开,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新时期的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哪些地区对外开放,何时开放,怎样开放,实行什么优惠政策,采取哪些措施,等等,都由中国政府决定,外商必须遵守有关的政策规定,违反者必须按照中国法律处置。

第二,开放的目的不同。过去,清政府之所以接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卑躬屈膝地向各国侵略者妥协、让步,实行“门户开放”,其目的完全是苟延残喘,维护自己反动没落的封建统治,不实行“门户开放”,他们就保不住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西方列强通过开放,结成利益同盟,联合起来巧取豪夺中国主权,控制中国命脉,掠夺财富,巩固和维持在中国的最大利益,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其对中国的侵占正当化、合法化。而我们现在实行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第三,开放的结果不同。近代的通商口岸是中国在丧失权益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因此,列强在这里可以享受种种特权,包括:①贸易、居留和租地建屋权。即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居住、自由贸易,并不受中国法律制约。②设立领事裁判权。名义上是“专理商贾事宜”,实际上不平等条约还给予领事不受中国法律制约的司法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里的管事官也就是领事。这是领事裁判权的正式确立。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将领事裁判权进一步扩大,即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诉讼,“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并且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所有民刑诉讼,均由各国领事“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以后,其他国家纷纷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了这项特权。它剥夺了中国对有约国侨民的司法管辖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③免税权。即外商输入通商口岸之洋货,改运另一通商口岸之洋货,以及在通商口岸购买土货出口,均只纳一次进口正税或出口正税,其他各税一概免征。在某口岸载运土货出口纳正税后,再运至另一口岸销售,只纳半税,不纳正税。④设厂权。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自由设厂,而其他列强依据“一体均沾”的原则,都取得了设厂权。

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了中国市场,控制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使中国的对外开放完全服从于侵略者的经济利益,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并被迫实行不等价交换,导致中国的对外贸易年年入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畸形的半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在帝国主义强迫开放的条件下,加上国内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致使中国民族工业凋零败落,大批农民和工商业者破产。

在今天的开放地区,中国拥有完整的主权,外国人在这些地区的一切活动都要接受中国政府和法律的管辖。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与发展中,对外开放战略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樊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