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74

第74章 3、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真的是不具备条件吗?

有人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也有人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还不具备充实的条件”。那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土还没有完全解放,经济上衰败不堪,因此必须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和对国家经济进行恢复、建设。我们把这个时期叫做恢复时期。1952年,恢复时期结束。这时全国解放(除了台湾),在国际上打退了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在国内各级人民政权建立,政治上稳定下来。同时,在经济上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完成了反帝的革命;国家的财政收支也取得平衡,经济上稳定下来。

这个时候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政治上,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存在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成分。毛泽东在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时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953年,我们已经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经济是一切社会变动的决定因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扶持下,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这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迅猛发展,超过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么大的国营经济比重是怎么来的呢?国营经济的第一个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是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在国民党政府几十年的反动统治当中形成的。抗日战争后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聚集了一百亿至二百亿美元的巨大资产。解放战争中,各大城市陆续解放,人民政权就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接收下来,继续保持其生产。国营经济的第二个来源是外国在华企业。随着各大城市的解放,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收回了海关。对于外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对外资(主要是英美企业)进行管制和征用。到1952年,外资企业已经所剩无几,基本上纳入了国营经济范围。国营经济的第三个来源是解放区的公营经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共产党政府建立了一些民用和军用企业。这些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加入到国营经济的行列。1952年,国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平过渡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参加了国家的政权管理。但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国家政权中的主要力量,它是国家的执政党,控制着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我们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保证。另外,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障。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第三个条件是有利的国际因素。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另外,国际上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中国解放的道路中,苏联帮助中国,而美国反对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开战,两国关系降到冰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们敌对,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我们以友好和帮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结果。

因此,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具备条件的,在国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国际是对社会主义潮流和国际关系合理选择的结果。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