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79

第79章 8、为什么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而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

在我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不同的策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之一。对二者采取不同政策,其主要原因有三。

(1)两种资本的性质不同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有两部分来源,一是由直接投资近代企业的地主、官僚、商人形成;一是由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作坊上升而来。前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上层,后者成为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无论是上层还是中下层,二者都是中国新型生产关系的代表,都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资产阶级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资金较少,因此他们依赖于外国资本。另一方面,他们要求中国市场份额,因此要求驱逐外国在华资本。这样就形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两重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动摇性。但总的来说,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一个进步的阶层,他们的发展和存在有利于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专指依附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少数既得利益集团阶层。这个既得利益阶层以国家政权为靠山,资本深入到工商业的各个部门,具有垄断性,控制了国计民生。垄断资本是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的混合体,它代表统治阶层中的个人,也代表国家。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之后,官僚资本就开始发展起来,官僚伸入了银行业、贸易、工业等行业。抗战结束之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不但在银行、贸易而且在矿业、交通、农业等各个领域都占据了垄断地位。官僚资本大都控制在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的高级官僚手中,这些家族以此为经济基础,统治中国。他们不但压迫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和外国资本以及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阻碍和制约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官僚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是一种落后和反动的势力,是阻碍中国进步的。

(2)两种资本在革命中的地位不同

中国的民族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生长起来的,它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及军阀官僚的压榨。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正确分析了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革命的纲领和路线。这个革命的纲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以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阶级,而以官僚资产阶级为革命对象。1947年,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和保护民族工商业,首次提出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民族资本是保护的对象,民族资本家是革命的阶层,而官僚资本是没收的对象,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

(3)民族资产阶级有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官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所以官僚资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就被没收了。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转化为国营经济,而国营经济就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当中的公有制主体,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经济份额当中并没有优先地位,不能控制国计民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一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生活,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以来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进行合作,愿意接受改造。所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民族资本的和平改造,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王建辉邱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