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百题问答
8031100000094

第94章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伟大转折点?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各地方和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在这以前,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这次会议作准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全会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要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绝不允许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界限,绝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地讨论试行。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全会指出,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严重缺点,必须加以改革。应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全会还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为“61人叛徒集团”平反。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会考虑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的生活的实际变化和目前党的工作的迫切需要,决定采取临时措施,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黄火青、陈再道、韩光、周惠为中央委员,将来提请党的十二大予以追认。全会还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从根本上摆脱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新道路、开创新时期的标志。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

(贾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