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33

第33章 老鼠嫁女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年画、剪纸还是节日当中,“老鼠嫁女”的故事多有所见。这不仅暗示了劳动人民对肖鼠既畏惧又崇敬的复杂心理,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避灾降福的民俗心态。

每当春节临近之际,张贴年画或者剪纸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这既表达了人们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又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在花样繁多的年画或是剪纸当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老鼠嫁女”了。

“老鼠嫁女”的画面中张灯结彩,吹吹打打,一片热闹的气氛。娶亲仪仗队中,花轿、彩旗、灯笼,还有鼓乐队,样样俱全,俨然人间嫁娶的盛况。执事队伍中还有两只老鼠扛着“正大光明”的大旗,冠冕堂皇、滑稽可爱。年画或剪纸当中抬轿、打执事、奏乐的都是鼠形,唯有新娘和新郎的模样,各地常有不同。在湖南邵阳清代宝悦来画店刻印的“老鼠娶亲”年画中,新郎与新娘都是鼠形;四川绵竹清代印制的“老鼠嫁女”凭条中,新郎为鼠,新娘却为人形;四川夹江地方的清代木刻年画“老鼠嫁女”中,新郎新娘都是人形;而山西民间年画“老鼠嫁女”中,新郎为鼠形,新娘却是猫形……“老鼠嫁女”本来是民间的一种祀鼠活动,这种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日期因地而异。苏南在正月初一,苏北在农历正月十六,湖南一些地方在二月初四,湖北的汉江平原在十二月二十三,四川多在除夕之夜,山东、山西多在正月初七,陕西有些地方在正月初十,河北的大部分地方则在正月十七。祀鼠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江南一带民间,在老鼠嫁女日前夕,家家要炒芝麻糖,传说这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当天晚上,孩子们将糖果、糕饼、米花放置在老鼠经常经过的地方,并敲打锅盖、簸箕等器物为老鼠催妆。陕西有些地方,正月初十夜,家家灭烛早寝,还要在屋角撒上盐巴和米粒等,俗称“老鼠分钱”。苏南一些地方,老鼠嫁女之日,均日夜不燃灯,叮嘱小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老鼠娶亲的队伍,还要把鞋脱下作为老鼠迎亲的花轿,把瓜子皮、花生皮等作为礼盒。

实质上,“老鼠嫁女”这一祀鼠活动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延续,充分表现出人们对鼠既憎又敬、既逐又宠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先民们认为老鼠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带来谷种等,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理应受到供奉;另一方面,老鼠对于人们的危害又非常巨大,偷食粮食、破坏农田、毁人居舍、啃咬书籍衣物,更为严重的是可怕的鼠疫。所以,人们不得一面进行驱鼠赶鼠,一面又把老鼠当做神灵一样来供奉。“老鼠嫁女”中,人们把盐巴、糕饼、糖果等用来祀鼠,是希望与鼠“和平共处”;人们不点灯、不喧哗,是不希望惊扰了“老鼠娶亲”的队伍,以免“你吵它一夜,它扰你一年”。

当然,也有人认为,鼠是“子神”,“鼠嫁女”即为“人嫁女”,是人们祈求早生贵子,像老鼠一样多子多福。所以在最古老的民间剪纸“老鼠嫁女”中,花轿中坐的不是鼠的形象,而是人类的繁衍之神抓髻娃娃。

总之,“老鼠嫁女”是由原始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并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变异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延伸阅读

鼠咬天开的神话

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老鼠嫁女》中的老鼠都是子神,反映了人们对肖鼠的崇信。在民间,还有鼠咬天开的神话传说。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解释“子为何属鼠”时引述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的一段话,阐述了鼠咬天开的说法:“然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

子是古代纪时法中十二时辰的子时,鼠的活动时间正是在夜间子时,正是天地阴阳交接、混未开之际。鼠是耗虫,所谓耗,就是消耗或破坏,然而鼠的这种劣性在创世时却发挥了很大作用。子时天地未分,一团混,但万物的生机又蕴含于其中。在漆黑一片、没有缝隙的时候,鼠把混一团的天地咬开,才有了气,由此天地相分,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阴阳对立而同一,日月星辰轮回,万物出现,最终形成了宇宙,人类才有了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