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53

第53章 舞虎的古老传统

远古时期的人们认为,模仿所崇拜的对象就会获得强大的力量,会得到所崇信对象的保护。因此,原初对于生肖之虎的崇拜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转变,形成了有着深刻历史文化底蕴的舞虎文化。

舞虎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传统,至今依然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客家的舞虎。据客家《涂氏宗纪》记载:“祖堂梁栋之上虎啸图,远看虎虎生威。年节极乐……族中长辈礼帽新衣,迎接贺岁舞虎。爆竹引路,将虎引至祖堂,虎头舞动,虎皮缠身。”

客家原来多是古代中原河洛地区的汉族人,因避中原频繁的战乱南迁到江南闽、赣、粤等地。在《古氏南迁》一书中,记着舞虎的内容:“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桂,历尽艰辛,艰难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物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舞虎觅食,斗虎擂台,谁能分真假焉!”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载十分感人,可以想见,在当年战乱中,血火交兵,人民惨遭荼炭,家园财物化为灰烬。城乡人民为了避难,扶老携幼,离乡别土,蜂拥地向江南迁徙。在途中爬山越岭,风餐雨露,缺衣无食,靠沿途乞讨,仍然背着传世的木雕虎头,以舞虎觅食,可见他们的艰辛,又可见中原人对虎文化的信赖。

在广西柳江县的上坑村,有座古老的庙宇,石壁上画着舞虎人图画,迄今仍隐约可见。在沙坑镇还发现一幅2米长、0.5米宽的舞虎巨画,画中一人抓虎头,一人撑虎尾,虎头高高举起。据说,此画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江西省清江县大桥乡南上程村,姓程的祖先是北宋末年从河南嵩县迁来的,每年农历初八,村里举行游虎盛会,人们喜跳老虎舞。

西汉是民间有舞虎的活动,传说道教的张天师的坐骑为虎。山西省霍州市陶唐峪镇南上程村至今还保留了舞虎的习俗。表演时,由两人扮虎。虎头用樟木雕成,以黄栀子染布做虎皮,竹笃做虎尾,一人扮社公,头戴面具,身穿袍衣,脚着草履,手持折扇。舞时社公在先,老虎在后,随社公折扇的上下扇动的节奏,边舞边走。虎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时而伏卧,并以锣鼓镣打击乐伴奏。其貌时而凶猛异常,忽而缩首敛脚……路过新婚或生孩子的人家,窜人户内,将石子、泥沙撮撒在床上,以示吉利。南上程村的程姓祖先是北宋末年从河南西部迁来的,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说明宋代民间还有舞虎的习俗。

江西省清江县也保留有舞虎的传统,这与道教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传统的道教在江西省很盛,省内贵溪县的龙虎山便是道教的圣地。赣江中流的清江县的合皂山是道家第三十六福地,福地是所谓“神仙所居之处”,“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

其实,客家的舞虎并非都与道教有关,如广西的涂家将虎啸图画于祖堂的梁栋上,年节族人的长辈迎接贺岁的舞虎,还要在祖堂中表演,以至将舞虎画于古庙中。这说明中原人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执著精神,一如虔诚的尊祖那样,维护着传统的虎文化。

台湾与大陆的人民同宗、同祖,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台湾的开发也是大陆人民一代代渡海创业的结果,大陆的移民也把虎文化带到了台湾。如鹿港新庙建成时,举行庆祝仪式,由人戴面具扮土地公,由人戴虎头面具扮虎。传说土地公是山神,收服了山中的老虎为坐骑。表演形式与江西清江大桥乡客家舞虎相似,只是清江称社公,鹿港称土地公。

台湾北港庆祝妈祖诞辰时,有盛大的游行出巡绕境。队伍前由虎爷开路,坐在轿子里,轿夫身穿虎皮衣,成了“虎抬虎”,在鞭炮声中,造成虎爷的威势。

延伸阅读

山东东营的“虎斗牛”传统

“虎斗牛”作为山东省东营市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至今已流传几百余年,在黄河口地区名气颇大,现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山东卷》,并入选东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虎斗牛”原初只是两人在街上戴上虎头、穿上虎衣在街上打斗的形式,后来经过表演者的不断改进,演变成了以耕牛救主为主要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并正式得名“虎斗牛”。据了解,“虎斗牛”舞蹈由“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组成,演出时间大约为40分钟,一般需要8名演员。舞蹈演出了老虎的凶残与威猛,耕牛的沉稳与勇敢,表现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主题。至今,每逢传统节日时,“虎斗牛”在当地依然非常红火,人们一听到“虎斗牛”特有的锣鼓声,就会围拢过来,争相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