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87

第87章 民间肖猴习俗

人们不仅对猴崇敬有加,形成许多崇猴祈福的风俗,而且还从猴的习性、动作、表情等中摸索出众多供人们愉悦甚至强身健体的花样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肖猴文化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猴子的形象俏皮玲珑、活泼可爱,人们从骨子里喜欢这个与人类有颇多相似之处的灵长类动物。不仅在信仰与崇拜上,就连人们的娱乐生活甚至强身健体都要跟猴子扯上关系,为此,也便有了花样繁多的猴风猴俗。

祭猴

猴祭是中国高山族卑南人对十二三岁的少年入会时的一种禳灾纳吉的仪式,通常在十一月早稻收成之后举行,共为期十天,其中第三天杀猴,这也是祭祀仪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培养少年的胆识和勇气。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说中认为,远古时期的大洪水皆由猴子引起,因此猴子具有沟通阴阳的能力。他们多修猴王庙,供奉猴王爷。每逢天旱,人们就会把庙中的猴王爷抬出来暴晒,认为这样就可以逼迫猴王爷下雨。

摸猴

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摸猴的习俗。去北京白云观游览的旅客或是香客,大都要觅猴与摸猴。白云观里有三处刻猴,据说逐一摸过就会得福佑顺遂。三处刻猴均为浮雕,刻得又小,想要找齐并非易事,然而每一个都被摸得圆润光亮。河北沧州杜林古桥上的雕猴也被游客们摸得十分光亮,当地传说,只要摸猴时紧闭双眼,并且足够虔诚,雕猴就会降福于人、消灾祛病。

捏猴与扎猴

每年的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河南淮阳的太昊陵都要举行祭祀人祖伏羲的盛大庙会。庙会期间,会有大量的泥泥狗出售。“泥泥狗”又称“陵狗”,是以泥制作的各种玩具的总称,全身以黑色为底,再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绘出点线结构的图案。泥泥狗的造型除了草帽老虎、狗之外全部为猴子的形象,有人面猴、双头猴、猴头燕、虎驮猴、猴驮猴等。

在陕西的某些地区,有一种布扎的玩具,多是“双猴吃桃”的模型。陕西宝鸡一带,每逢姑娘出嫁,其嫂都要为她做一个男根突出的布猴,藏在陪嫁的衣箱中,抬到婆家,秘不示人。这些玩具显然是求子的吉祥物,有祈愿多子多孙、人口兴旺的寓意。

耍猴

起初,艺人们只是通过服装、走姿、神态、语言等模仿猴子的表演,到后来,才逐渐有了以猴代人的表演。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耍猴的表演形式就已经相当成熟,据傅玄《猿猴赋》的描述,猿猴表演时戴着红色的头巾,穿着红色的袜子,脸上涂脂抹粉。它们搔痒捉虱,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模仿老翁悲啸长吟,学外国女子跳舞。直到现在,耍猴也都是杂技团里的压轴节目,猴子穿衣、猴子骑马、猴子算数等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猴拳

相传名医华佗曾创“五禽戏”,其中就有一种是模仿猿猴动作的,常练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功效。在中国传统武术当中,也有一套“猴拳”,猴拳的动作,既要模仿猴子的轻灵、敏捷,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喜乐、蹬枝、藏桃、蹲坐、吃桃、拼抢、惊窜、人洞等,形成形、法统一的猴拳特点。如今,猴拳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种类。

不论是对于猴神的信仰,还是以猴来丰富人们的生活,都是人们对于肖猴形象无比喜爱的表现,其中不仅体现了肖猴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人与猴相得益彰的绝好见证。

延伸阅读

耍猴——皇家百戏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耍猴的把戏就极为兴盛,唐代还把耍猴之戏列为皇家百戏节目之一。能够进入宫中耍猴,为此也生出了不少枝节。据宋人毕仲询《幕府燕闻录》记载:“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袍,号孙供奉。故罗隐有诗云:‘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后来朱温篡位,易唐为后梁,也取这猴子来助兴。谁料猴子一见朱温便直奔过去,跳跃奋击,朱温吓得急忙令人杀了这只猴子。看来,即便是猴子也有忠君爱国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