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89

第89章 鸡的文化渊源

鸡在十二生肖当中排名靠后,但仍然具有其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鸡能够居于“酉”的位置上,既靠着自己的“身世背景”——历史悠久的肖鸡文化,又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生肖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厚渊源。

鸡在十二生肖当中排名第十,即倒数第三,与十二地支中的“酉”相配。鸡之所以能被人类选中作为十二生肖之一,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肖鸡为禽类的代表

依据《尔雅》中“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的说法,在十二生肖当中,龙蛇属一类,除鸡之外的其它九种属一类,而鸡则是独一无二的禽类。

古代人们总是对于羽翼翩翩、飞翔于天际的生灵们遐想连篇,由此而产生了号称鸟中之王的凤凰,然而凤凰就是以鸡为基本原型,再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加工而成的。凤凰华美异常的外表在五彩的公鸡或是漂亮的山鸡身上是可以显现出来的。《太平御览》中说:“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刘子新论》也称:“楚之凤凰,乃是山鸡。”可见,鸡是作为万千禽类的代表被选入十二生肖当中的。

鸡犬升天

日常生活当,人们也常常“鸡”“狗”并论,然而却总是“鸡”在前“狗”在后,如《老子》“鸡犬之声相闻”,又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如果说“犬鸡升天”或是“犬鸡之声相闻”,则会觉得别扭。起初以“鸡”“狗”并论时,是“狗”在前而“鸡”在后的。以“鸡犬升天”为例,据东汉王充的《论衡道虚》记载:“刘安‘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这个故事到了东晋之时就发生了变化,由“犬鸡升天”换成了“鸡犬升天”了。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时人传八公、(刘)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鸡鸣狗盗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入秦被囚,派人向秦昭王的幸姬求救。幸姬提出条件,要同孟尝君献给秦昭王一样的狐白裘。孟尝君再没有孤白裘,门客中有“能狗盗者”入秦宫偷出狐白裘,满足了幸姬的条件。幸姬向昭王说情,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要连夜逃出秦国,但是,秦昭王很快就后悔了,派兵追孟尝君。孟尝君来到函谷关前,关门紧闭。有“能为鸡鸣”的门客学鸡叫,引起周围鸡啼,骗开了城门。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看,先是“狗盗”,后是“鸡鸣”,成语“鸡鸣狗盗”倒应该改为“狗盗鸡鸣”了。其实,“鸡”与“狗”谁先谁后只是人们语言习惯上的问题。

蛋鸡谜题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是一个古老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先鸡派”认为蛋是鸡生的,所以是先有鸡。“先蛋派”认为鸡是蛋孵化的,所以先有蛋。这是逻辑上的大麻烦,蛋固然是鸡生的,鸡难道就不是蛋孵化出来的?真可谓鸡说鸡有理,蛋说蛋有道!双方都陷入了循环的怪圈。就好象在一个圆内跑步,分不清谁前谁后了鸡为生肖之首

生活在海南的黎族有着本民族传统的历法。他们十二生肖来纪日,把十二天看做一周期,以鸡起首、以猴煞尾,依次是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关于为何以鸡为十二生肖之首,黎族还流传着一个传说:黎族先祖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后,有天鸟含着谷子来养育这个婴儿。为了不忘记天鸟的养育之恩,黎族妇女直到今天还喜欢纹身,涂上各种颜色来模仿鸟的样子。有专家学者认为,这种“天鸟”的原型就是“鸡”,这种对于“鸡”的崇拜是对于远古时期图腾崇拜的延续,具有追宗认祖的含义,反映了黎族先民的图腾信仰。

延伸阅读

“鸡声断爱”的典故

天亮鸡打鸣,本是鸡的习性,然而每当亲人分别时因恐“鸡声断爱”,不免对鸡鸣生出无限恨意。《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有这样一个典故:开元年间,长春名妓刘国荣与进士郭昭述相爱甚。后来郭昭述外调,君命难违,只好同刘国荣依依惜别,天亮便马上要赴任而去。当郭昭述行至咸阳桥边时,刘国荣派人送来一封书信,写道:“欢寝方浓,恨鸡声之断爱,恩怜未衰,叹马足之无情,使我劳心,再期后会,以冀齐眉。”“鸡声断爱”从此成为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古代民歌民谣中也多有提及,如徐陵的《吴栖曲》写道:“绣帐罗隐烛灯,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这些都是痴男怨女们对于鸡打鸣的迁怒之辞,也从另一个方面生肖之鸡对于人们生活与思想的深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