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91

第91章 鸡为德禽

从鸡独特的外表以及特殊的习性当中,人们为鸡打上了“德”的烙印,即文、武、勇、仁、信。“鸡有五德”之说实质上是人们以鸡劝喻人,希望人类能够从鸡的身上学到一些良好的习性和品德。

“鸡有五德”之说源于汉代韩婴,他在《韩诗外传》中说:“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时不失者,信也。”文、武、勇、仁、信,正因为鸡有此五德,所以被称为“德禽”。

“头戴冠者,文也”:古时的冠帽,文为冠,武为盔,除“冠”、“官”谐音外,大公鸡红色的鸡冠又与文冠特别相似,是为“官上加官”。“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两鸡相斗以及母鸡护佑幼鸡时的神态就是对于武和勇的真实写照。“守时不失者,信也”:无论晴天阴天、刮风下雨,鸡都在天明时啼叫,从不曾偷懒,这便是“信”。

鸡之五德,不可小看。中国古代虽然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字准则,但其影响不及仁、义、礼、智、信五德。鸡之五德虽然与此五德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即与五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周武王兴义军灭商纣之后,向箕子咨询治国的常理,箕子所讲的第一条即是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是哲学、政治、思想、风俗等的重要基石。著名学者顾颉刚在《汉代学术史略》也说:“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眼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这其中所提及的五行统辖之道德指的就是五德。

以五德之说描绘动物,这一思路在《山海经》中已能见到。《山海经南山经》在讲到“其状如鸣”的凤凰时说:“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与鸡不同的是,鸡之五德,着眼于习性,而凤则着眼于其美丽的羽色。

依照鸡之五德的归纳法,古人又将大雁的习性归纳出五德来。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一百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中,宋江发了一通议沦:“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鸡的五德实质上是人们对于所向往的道德理想的体现,是希望人应该有此五种德行。古代也往往借鸡咏怀,写下了不少关于鸡的诗文。宋朝人吴淑有一篇《鸡赋》,其中写道:“伊额鸡之彩庸,实沦英于玉衡。取《巽》之象,禀火之精。翰音见号,烛夜为名。宾孟既观于断尾,州埠亦蚊其先鸣。……季干既炫于芥羽,邱氏亦夸其全距。或养之而攘火,或画之而贴户。孟尝效之而获免,燕丹为之而得度。至于三尺曰鸦,正旦磔门,性惟司夜,职在鸣晨。候天星而肆赦……”

此段文字中引用典故众多:首句用《尔雅》名鸡之典“鸡大者曰蜀,蜀子柰页……柰页音柰。”说的是大鸡和小鸡。次句讲鸡为天星所化,《春秋纬运斗抠》:“玉衡星散为鸡”。“巽”为鸡见于《易经说卦》:“《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难。”……断尾故事见《国语周语下》,讲祭祀用鸡要选首尾周全者,有只公鸡为了逃避做牺牲的命运,自断其尾……学鸣叫,骗开关隘城门,得以摆脱追兵,孟尝君和燕子丹都曾有过这类经历……一篇《鸡赋》,将与鸡有关的典故尽数包孕其中,这些典故都是对于文、武、勇、仁、信的体现。

延伸阅读

祖逖闻鸡而起舞

晋代的祖

有着远大的抱负。后来,他和幼时的好友刘

一同当上了司州主簿。他们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也都有着建功立业、复兴晋国的远大理想。一天夜里,祖因为在梦里梦到鸡叫声而醒来,他兴奋地把刘

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我们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从此,两人闻鸡起舞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鸡有“信”德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