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22

第22章 帝王气象·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引言】

前些年流行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读书人不打扫自己的房子,却表示自己有高远的志向,于是别人说他“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被引入中学生作文,主题是只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但不久又出来了一个反题,认为“一室不扫,正是为了扫天下”,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更有道理。在历史上,细大不捐的人固然不少,值得尊敬,但毕竟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小事不在乎,大事讲原则,也就够了。

【事典】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初,赵匡胤在陈桥发动了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但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全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朝政不稳,国内许多势力各霸一方,伺机进攻北宋,需要各个击破。而在周围的边境上,今天的宁夏、甘肃及陕西北部一带,聚居着党项族,也虎视眈眈地准备骚扰北宋。因此,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对待北方少数民族,是一项关系到北宋安危的大问题。

北宋统一南方诸国后,党项族首领李继筠曾派兵援助宋军攻打北汉。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任党项族首领,于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亲自来到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表示愿归顺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把李氏家族迁到东京开封。

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意迁往开封,就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的地斤泽进行反抗。当时,北宋已经稳定下来,便对李继迁的反抗坚决镇压,宋军所到之处,焚烧党项人的庐帐,劫掠财物,强迫其内迁,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党项人更激烈的反抗,他们便聚集到李继迁周围,奉他为首领,积极地反抗北宋的进攻。开始的时候,李继迁由于势力弱小,便一方面积极与辽接触,寻求辽的支援和帮助,另一方面,他又对宋的大举进攻采取诈降之策,经常以投降的方式来取得北宋的暂时信任,求得喘息的机会,李继迁时降时叛,非常难以对付,令宋太宗赵光义颇为头疼。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6年),宋军在地斤泽打败李继迁的军队,李继迁逃走,他的母亲与妻子却被宋军俘获。赵光义知道以后十分高兴,因李继迁为乱西北,不断袭扰边关,便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以解心头之恨。当时,寇准任枢密副使,上朝时赵光义单独召见寇准,向他询问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同宋太宗赵光义商量,还没有作出决定,回来时正好碰到吕端。

吕端自幼敏悟好学、宽厚大度、为官持重,小事不在乎,大事讲原则,“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就是这个吕端。他深得宰相赵普的赏识,赵光义也非常欣赏他的性格和办事作风,当时吕端也是宰相之一。他猜想寇准一定同宋太宗赵光义在商议大事,而且要瞒着自己,便拉住寇准,对他说:“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对吕端说么?”寇准装作没有事的样子回答说:“没有啊。”并解释说只是同皇上商议边境上的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吕端说:“边境上的一般小事,我不必全要知道,但若事关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就应该知道。你说说看,是什么样的小事要皇上同你单独商议。”寇准便把宋军俘获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忙问:“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以此惩戒叛逆者李继迁。”

吕端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不妥,说:“这样做不好,你先在这儿等等,我去见皇上。”于是吕端去求见皇上。见到皇上后,吕端对宋太宗赵光义说:“从前楚汉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便想把他煮了,目的是以此威胁刘邦。但项羽实际上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因为这样更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曾是结义兄弟,所以他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你把你的父亲炖好了以后,希望你也分给我一碗肉汤喝。’结果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那些干大事业的人都不会顾念他们的亲人,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的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把他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如果不能,那么杀了他的母亲就只能是徒结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则会更加坚决。”

宋太宗赵光义听了他的这一番话,恍然大悟,觉得十分有道理,说:“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这事该如何处置呢?”吕端说:“以臣之愚见,最好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养起来,让李继迁知道我们在善待他的母亲,这样一来,就可诱使他来投降,即使李继迁不来投降,也能让他始终牵挂着他的母亲。让他知道,他母亲的生死命运全掌握在我们的掌握手中,最起码也是一种挟制。”赵光义听了吕端的话,十分赞成地说:“要不是你来劝阻,就差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赵光义采纳了吕端的计策。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病死,李继迁不久也在攻打西凉府的战争中为吐蕃族所败而死。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任党项族的首领,他对宋朝采取了和好的政策,这种局面的出现便是得益于吕端当初的建议。

【评议】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对诸葛亮和吕端的概括实在是太深刻准确了。有人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这样的人也只能过一份不太坏的小日子而已,但如果想治国治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