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人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也是每一位领导者的头等大事。人非圣贤,谁又有能力从事各种行业,懂得各种道理呢?所以舜统管各个部门,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职务;汉高祖刘邦谈论功臣,认为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各有长短。何况一般人还不能和这些人相比,又怎么可以求全责备呢?
【事典】
刘邵的《人物志》中对不同个性的人具有的长处和短处作了论述:
性格刚强、粗犷的人,不善于处理细节,所以总的说来他们有雄才大略,却又有不拘小节、粗心大意的弊病;太严厉的人,缺乏灵活性,他们在依法办事上严格公正,但说到变通却格格不入;宽宏大量的人,不够敏捷,他们为人宽厚周全,可谓仁至义尽,但在抓紧时机办事上却行动迟缓,跟不上要求;喜欢与众不同的人,追求超凡脱俗,标新立异,他们如果运用权谋会显得卓异出众,而致力于清静无为之道,则会违背常理、不切实际。
其实,不仅人有长短,任何一个政策和制度也皆有长有短。王道德化的政策,适合于全局性、长远性的治理,用来处理具体事务就显得不切实际;讲究谋略的政策,适合于治理充满危难的乱世,用来治理太平时期就不会有很大的效果;矫枉过正的政策,适合于治理奢侈浪费的风气,用来治理贪污腐败,则会使国家遭到破坏;公正严厉的政策,适用于打击朝廷中的邪恶势力,用来治理边疆,就容易失去民众;威严猛烈的政策,适合于讨伐叛乱,用来治理善良的老百姓就成为暴政了;注重工艺技能的政策,适合于经济发达的时期,用来治理贫穷的时期,则会劳民伤财,使老百姓陷于困境。
以上列举的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人和任何政策,都各有特长,又各有局限性。
从前伊尹负责修筑宫殿时,让身强力壮的人来背土,让瞎了一只眼但又能看见的人来推车,让驼背的人来抹墙……让各种人做适宜他们做的事,从而使每个人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管仲对齐桓公说:“熟悉揖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朋,请任用他为大行;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戚,请任用他为司田;指挥大队人马作战,一声令下,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用他为大司马;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杀无辜之人,不冤枉无罪之人,我不如宾胥无,请任用他为大理;敢于犯颜直谏,不怕生命危险,不贪图荣华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用他为大谏。您如果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在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成就霸业,有我管仲在就可以了。”黄石公说:“要善于使用聪明的人、勇敢的人、贪婪的人、愚蠢的人。聪明的人喜欢立功,勇敢的人喜欢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贪婪的人决心获取利益,愚蠢的人不怕死。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情来使用他们,这是用兵最微妙的权谋。”
《淮南子》说:“天下的东西没有毒过附子这种草药的,但是高明的医生却把它收藏起来,这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药用价值。麋鹿上山的时候,善于奔驰的大獐都追不上它,等它下山的时候,牧童也能追得上。这说明,任何才能都有长处和短处。北方的胡人熟悉骑马,南方的越人熟悉驾船。形式和种类各不相同,相互换过来去做各自不熟悉的事,就不行了。”魏武帝曹操下诏说:“有进取心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进取心。陈平难道是忠厚的人?苏秦难道是守信用的人?但陈平为奠定汉王朝基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苏秦帮助弱小的燕国收复了失地,这是用其所长的结果。”
由此看来,让韩信去皓首穷经,让董仲舒去横刀立马,让于公去游说四方,让陆贾去执法办案,他们一定不会有以前那样大的功勋,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显赫的名声。所以,“用人所长”的道理,不能不仔细研究。
魏人桓范说:“帝王用人,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争夺天下的时候,首先要任用富有谋略的人;夺取天下以后,首先要任用忠臣义士。”晋文公重耳夺取政权前按舅舅狐偃咎犯的计谋行事,夺取政权后奖赏雍季的忠言。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采用陈平的智谋,临终时却把自己死后巩固政权的事托付给了周勃。
古语说:“和平年代,德高望重的人地位尊贵;战乱时期,功劳多的人得到重赏。”诸葛亮说:“老子善于修身养性,却不适合应付危难;商鞅善于进行法治,却不适合施行教化;苏秦、张仪善于游说,却不适合缔结盟约;白起善于攻城掠地,却不适合团结民众;伍子胥善于图谋敌国,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尾生的优点是守信用,却不适合应变;前秦王嘉善于与英明的君主相处,却不适合侍奉昏君;许子将善于评论别人的优劣好坏,却不会笼络人才。”这就是用人之所长的韬略。
【评议】
我们想讲一个故事来评论上面的话。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对苏代说:“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说谎话的人。”苏代说:“让我来给您举个例子,周地看不起媒人,因为她两面说好话。到男方家说女子长得漂亮,到女家又说男家的有钱。然而周地没有自行娶妻的习惯。如果年轻的女子没有媒人作介绍,即使老了也还是嫁不出去,如果不通过媒人而自己到处夸耀,也会困在家里嫁不出去。要想不使自己的女儿困在家中,只有靠媒人才行。国家的事情也是一样,不靠权术就无法立足,不靠势力就难以成功。而能让人坐享其成的,只有说谎话了。”燕王说:“您说得真是太好了!”
看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人,实在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