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37

第37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讽谏

【引言】

讽谏是一门艺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例就是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优伶可以讽谏,一般的大臣也可以讽谏,可以说,讽谏是中国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事典】

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法令,即优言无罪,意思是说无论优伶说什么话,都没有忌讳,皇帝是不能将他治罪的,下面就是优旃讽谏秦始皇和秦二世的例子。

秦始皇曾想造一个很大的苑囿,东到函谷关,西到雍陈仓。优旃说:“好啊!可以在苑囿里多放养一些野兽,假如强盗从东边攻来,用麋鹿去抵挡也就够了。”秦始皇听了这话,哭笑不得,后来因故放弃了,不再准备修这座苑囿。

秦二世的时候,曾想给城墙涂上油彩,优旃又说:“好啊!即使陛下不说,臣子们也将提议这样做。为什么呢?把城墙涂上油彩,那多好哇,对百姓来说,虽然很劳苦、很破费,但是多好看呀!涂了油漆的城墙富丽堂皇,敌人来了,爬不上来,即使想接近城墙,也容易被油漆粘住,城池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了。这比挖地窖要容易得多。”秦二世听了大笑,就放弃了油漆城墙的打算。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正义感的优伶往往借助优言无罪这个特殊的便利条件向皇帝进谏,并屡屡取得别人所无法取得的效果。优旃、优孟、东方朔就是这类人物中的典型代表。

元朝脱脱执政时,有一位神童前来进见,自称会作诗。脱脱随手而指,让他以挑担子为题赋诗一首,童子当即作出一首绝句,诗云:“分得两头轻与重,世间何事不担当?”这首诗是平淡无奇的,但却大有深意,意在讽刺脱脱做事不能权衡轻重。

脱脱执政的时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代。朝政混乱,盗贼蜂起,脱脱掌握国家大权,责任重大,如果没有顽强的智计来维持局面,很容易使事情败坏。史书上往往称赞脱脱轻视钱财,远离声色,礼贤下士,恪守大臣的节操,具有古代贤相的遗风,但却被小人所迷惑,由于急于了结个人恩怨,以至亲自率军出征,结果功亏一篑,被哈麻谗言陷害,死在淮安,国家也随之灭亡了。这是由于他平时不善于权衡事情的轻重,所以不能担当大任,这名神童的诗很巧妙地讽谏了他的这一弱点,可惜的是脱脱把它忽略了,没有悟出其中深刻而中肯的道理。

【评议】

我听人说,以“讽”为谏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做法。那么,古代的大臣以忠言谏主为己任,直言尽忠,难道都不足为训吗?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说进谏之道重在“讽”的话,那么,在尧、舜时代,君臣之间相互问答唱和,有这样的事吗?没有。在夏、商、周三代鼎盛时期,大臣献计献策,君主训导臣下,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呢?没有。上有圣明的君主,下有正直的大臣,君臣同心同德,举措得当,言语行动准确得当,即使有不足之处,随时可以指出,加以匡正,无不顺应民意,哪里用得着“讽”呢?之所以有“讽”,是出于不得已才这么做。况且,所谓的“讽”,必须是旁征博喻,故意地绕着弯子讲道理,甚至有人花言巧语地进行莫名其妙的诡辩,大多类似于优伶给人开心逗闷的把戏,哪里是大臣侍奉君主、谈经论道的方法呢?凭着朝廷宫殿的无比尊严,天子的赫赫威势,却动辄以讽刺进谏,朝廷上岂不成了上演滑稽戏的勾栏瓦肆?然而,用什么办法来取代这种做法呢?答案是:言谈微中,可以解纷。倘若使进谏的人懂得因势利导,有什么错误不能得到挽回和补救呢?孔子说自己选择讽谏,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有感而发,并不是教导人们一概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开明盛世。